郭雍(1106-1187),南宋哲学家。字子和。号白云先生。郭忠孝之子。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一生隐居陝州,放浪长阳山谷间。乾道中由陝守任清臣等荐于朝,旌召不起,赐号冲晦处士,后更封颐正先生。
其《易》学受之于其父,自谓 “独闻先人言”,“惟惧无以遗子孙,于是潜稽《易》象,以述旧闻,用传于家,使毋忘先生之业”(《传家易说·自序》)。认为“《易》贯通三才,包括万理”(《宋元学案·兼山学案》)。指出 《易》以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认为“天地人之三而其道一”,“天道不以天高而大于地,地道不以地广而大于人,人道不以人微而小于天地,故三画皆无差殊”(《传家易说·总论》)。因此,三才虽殊,而其理一也,即都得自 “道之大全”,他说: “《易》之道,三才之道也。三才之道,一阴一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之道,道之大全也。道之大全,天得之而天,地得之而地,人得之而人。”(《传家易说》卷七)认为“道之大全”浑然一体时,人不得而用,然其散则可以为天地人万物,亦即“道之大全”可以判而为三才,离而为八,重而为六,演而为六十四,“然后天下后世以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家易说·总论》)。其“道之大全”实际就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太极”,故说:“太极为《易》之体,而《易》者用太极之名” (同上)。
提出圣人作《易》,是由于其“忧患后世之深”,“故明其道而载之于此”(同上)。认为圣人“明道”是为了教人“顺道”,祇有顺天之道,才能得天之助,相反,则受其咎,“三才一理也,顺之则易,逆之则难。行于一身尚不能违,况有天下国家,如建侯行师者乎!故得理而顺动者豫。虽天地于日月四时,尚不能外此,则人道固不能违也。”(《传家易说》卷二)又说:“天,君道也”(《传家易说·总论》),“极天下之盛大,惟王能至之”(《传家易说》卷二)。这样就把封建秩序和人伦纲常全部统摄在“道之大全”之中,这是宋代用《易》阐述理学思想的尝试。还强调“象”之于《易》的重要意义,认为“象”是用来表达《易》意的,故离“象”而徒观《易》辞就无从穷《易》的道理,“《易》之意不可得而尽,故有象以尽之也。意不可尽,徒玩其辞,皆空言耳”(《传家易说·总论》)。其《易》学思想于淳熙(1174—1189)初年与程颢、程颐、张载、游酢、杨时、郭忠孝凡七家易说一起集为《大易粹言》。著作有《郭氏传家易说》。
南宋郭雍撰。十一卷。《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据《宋史》记载,郭雍之父忠孝受业于程颐,著《兼山易解》;忠孝没后,其书散佚,雍则承父之学,撰为是书,故题曰《传家易说》。其大旨乃宗主程颐,阐发《周易》经传义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朱子云:‘《兼山易》溺于象数之学。’陆游跋《兼山易说》则谓:‘程氏《易》学,立之父子实传之。’立之,忠孝字也。忠孝书自《大易粹言》所引外,别无完本,今观雍书,则大抵剖析义理,与《程传》相似。 查看详情>>
又名《仲景伤寒补亡论》。伤寒类著作。宋郭雍撰。二十卷。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从父学儒,后专心医学,精于伤寒,著有《郭氏传家易说》。认为当时所见《伤寒论》已有残缺,于其修己治经之余,取仲景书精心研讨,并依《素问》、《灵枢》、《千金方》、《类证活人书》等古医籍中有关资料,及伤寒名家庞安时、常器之等人论述,参以己见,以补其阙略,故名。成书于淳熙八年(1181)。卷一,设为问答,以伤寒名例居前,附以叙论、治法大要、脉法及刺法等编。卷二至卷三,论仲景辨脉、平脉法。卷四至卷七,自叙内经统论及伤寒六经证治。皆系仲景原论,其间有论而无方者,即补以庞、常两家之说,并附郭氏校补于后。卷八至卷十二,叙汗、吐、下、温、灸、刺及用水、用火之法。卷十三至卷十五,论两感、阴阳易及百合、劳复等二十余证。卷十六缺。卷十七至卷十八,为痉湿暍、温疫等九证及伤寒相似诸证。卷十九至卷二十,为妇人、小儿疮疹、斑疮瘾疹诸证。本书编次与一般 《伤寒论》 传本不同,内容有所扩充,如对太阳病有汗、无汗二症及厥病的认识等。阐发、注释《伤寒论》、可补原书之阙略,对研究《伤寒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体例不清,仲景原文与后世注文相互混杂,为其不足。有万历二年 (1574) 刘芝田刊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