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非,宋文学家。字正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春渚纪闻》作者何薳之父。累举进士不第,元丰五年(1082)以曾巩荐廷试,神宗御集英殿召对,除右班殿直、武学教授,使校兵法七书,书成奏御,改武学博士,迁左侍禁。元祐四年(1089)苏轼上书,称去非在武学已八年,见其著述材力有余,识度高远,虽喜论兵,然本儒者,不乐为武吏,乞换文职。遂充太学博士,加承务郎,岁余出为徐州教授。苏轼复奏,并缮写去非所著《备论》二十八篇以进,荐为馆职,不报。秩满知杭州富阳县,历通判庐州、沧州。为人廉劲踔悍,博学能文,苏轼称其笔势雄健,得楚汉间风力。《四库全书》著录《何博士备论》一卷,二十六篇,盖佚其二。《四库全书总目》谓:“去非本以对策论兵得官,故是编皆评论古人用兵之作。其文雄快踔厉,风发泉涌,去苏氏父子为近。苏洵作《六国论》,咎六国之赂秦;苏辙作《六国论》,咎四国之不救。去非所论,乃兼二意,其旨尤相近。故轼屡称之。”另著有文集、《司马法讲义》等,已不传。生平事迹见宋王洋《东牟集》卷一四《隐士何君墓志铭》、《宋史翼》卷二六。
《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去非本以对策论兵得官,故是编皆评论古人用兵之作。其文雄快踔历,风发泉涌,去苏氏父子为近。苏洵作《六国论》,咎六国之赂秦;苏辙作《六国论》,咎四国之不救。去非所论,乃兼二意,其旨尤相近,故轼屡称之。卷首惟载轼荐状二篇,所以志是书之缘起也。卷末有明归有光跋,深讥是论之谬。且以元符政和之败,归祸本于去非。……有光不咎宋之溃乱由士大夫不知兵,而转咎去非之谈兵,明代通儒所见如是,明所由亦以弱亡与。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1卷,28篇。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撰。书成后,深得翰林学士苏轼赞赏,两次奏荐,乞换文资,并附呈此《备论》,以证实其“文章议论”。该书现存26篇。书中对战国至五代的兴衰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旨在以史为鉴。该书认为,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战争,战争既“有以 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重要的是看是否含乎“德”、合乎“顺逆之情”、“利害之势”。它强调,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智”,“智”胜于“勇”,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得真智之所在”,所以战胜了一味争强斗力的项羽; “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认为隋朝杨素堪称智勇兼备。书中对如何用“智”作了多方面的论述:认清主要敌人,以战国时六国之亡,“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为鉴;攻防的主次方向要分明,以晋灭吴所以胜,刘濞之所以败为例证;主张灵活用兵,“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推崇韩信、曹操“出奇应变”,多谋善断。 为了以智胜敌,主张利用“谋夫策士”,东汉末孙坚之所以“功业不就”,就是因为无人“发智虑之所不及”。书中提出君将要和谐,认为孙武、司马穰苴、周亚夫、诸葛亮、王猛等历代著名将相都是“深得于君”,权不中御,因而才能“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何博士备论》褒贬历史人物不囿旧说,苏轼赞誉它“论历代所 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当然,其中对某些人和事的评论,也难免有偏颇之处。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