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人称“老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据传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但连进士、秀才也未考中。一气之下将平日撰写的文章数百篇焚烧殆尽,闭门苦读十余年,熟读《六经》及诸子百家之说,以至“下笔顷刻千言”。嘉祐元年(1056),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二子双双得中进士,在京等候殿试。此间,他投书欧阳修等人,欧阳修对其甚为赏识并将其所著的《权书》、《衡论》、《几策》等二十二篇文章献于朝廷,公卿大夫争传竞效。苏洵从此文名大震。嘉祐三年(1058),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托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任秘书省校书郎。之后为霸州文安(今属河北省)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省)县令姚闢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去世,追赠光禄寺丞,归葬四川。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声称自己为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以“施之于今”。实际上,他确实也是以史论、政论最为著名。他撰写的文章,不仅气势磅礴,落笔简洁有力,所论政治观点也有不少是切中时弊、甚为可取的,如他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政论文中,提出不少革新的政治主张。在著名史论《六国》中,借论史而抨击宋王朝屡向契丹、西夏纳币求和的妥协外交,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因“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苏洵自述其文学修养得益于“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其散文风格凌厉纵横,简古劲峭。欧阳修盛赞他的文章“为贾谊、刘向不能过”,“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苏洵著作,原本大多散失,今存者尚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及《嘉祐集》十五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最早事迹出处《宋史》四四三卷。
1卷。苏洵撰。北宋兵学著作。《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权书序》)。该书十篇可分为前后两组。分心术、法制、强弱、攻守、用间、孙武、子贡、六国、高帝、项籍10篇,是军事理论书,也包含政论、史论。作者论述了将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指挥军队、分析敌情、措置强弱、进攻防守,也论及与军事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简略而精当。此书在《嘉祐集》卷二、卷三。《宋史·艺文志》将《嘉祐集》归入集部。 查看详情>>
四卷。宋苏洵撰。洵字明允,眉山 (今四川省乐山市)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及苏辙之父,人称老苏,自号老泉。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官秘书省校书郎,著有《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及《谥法》、《嘉珰集》。所谓“谥法”,即我国古代贵族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此法宋代尤为流行;且自周公所作《谥法》之后,历代言谥者如刘熙、沈约、贺琛、王彦威、苏冕等之书皆杂糅附益。故苏询奉诏编定六家谥法时,对《春秋广谥》及各代言谥之本详加考订,写成此书。书中共取一百六十八谥,三百十一条,其中新改者二十三条,新补者十七条,另有七去八类。对前代诸家旧文刊削甚多,较之诸家,义例最为严整。郑樵在《通志·谥略》中称其“断然有所去取,善恶有一定之论,实前人所不及。”并根据此书加以增补写成《谥略》。虽然书中亦不免疏失之处,如尧舜禹汤桀纣皆为帝王之名而非谥号,但老泉沿袭前讹,概行载入。书中所收僻字,后世已不再流传,难以辨认。但本书之斟酌损益及字义之审定均确有实据,故为礼家所宗。曾巩在为苏询所作的墓志上记载本书有三卷,故本书现行之四卷可能为后人所析。有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明杨志仁刊本及《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查看详情>>
诗文别集。北宋苏洵(1009—1066)撰。十五卷。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应试不第,归而焚所为文,闭户读书,遂通晓六经、百家之说。嘉祐时与二子轼、辙至京师,为欧阳修所称重,荐之于朝廷,授校书郎,与修《太常因草礼》。洵晚学而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并称“三苏”。是集卷一为《几策》,卷二、三为《权书》,卷四、五为《衡论》,卷七为《太玄论》、《太玄论总列》,卷八为论,卷九至十二为书,卷十三为谱,卷十四为记、铭、赞、说、墓志、祭文、状,卷十五为杂诗。其文简劲质朴,善修辞,长于简论,有《心术》、《远虑》各一篇,《权书》、《衡论》各十篇,皆传世名作。另《六国论》、《送石昌言使北引》均论证严谨,简洁有致,颇受称道。有《四部备要》、《四部丛刊》本。另有《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作十六卷,又附录二卷。又《三苏全集》本作二十卷。 查看详情>>
文集。亦名《嘉祐新集》、《老泉先生集》。宋苏洵撰。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累官秘书省校书郎。是集凡十六卷,附录二卷,有《心术》,《远虑》二篇, 《权书》、《衡论》各十篇。其《审势》、《强弱》、《攻守》、《用间》、《驭将》、《法制》、《心书》、《权书序》等八篇为兵法专论。如《心术》篇强调“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攻守》篇提出攻守有三道:一为正,二为奇,三为伏,认为兵出于正道,胜败未可知,出于奇道,十出而五胜,出于伏道,十出而十胜,等等。其《六国论》,以六国之亡喻宋赂之不当。有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婺州州学刻本,题曰《嘉祐新集》;清康熙间苏州邵仁泓刊本,题曰《老泉先生集》;《四部备要》本,为十五卷。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