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1763年~1820年)清经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字理堂,晚号里堂老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于清嘉庆二十五年。自谓“承祖父之学,幼年好易”(《易通释·自序》)。曾从阮元游学浙江,后应礼部试不第,託足病不入城市者十馀年,并筑“雕菰楼”,读书著述于其中。专研经书,博览典籍。作《六经补疏》,于经、史、曆算、声韵、训诂之学无所不究,尤深研《易》、《孟子》,颇多己见。撰《通释》、《图略》、《章句》,合称“易学三书”,自称发明《易经》所讲“旁通”、“相错”、“时行”三义(见《易图略·自序》)。用数理解释《周易》,更由治《易》的方法通释诸经。又用六书中的转注、假借解释《易》之经文,认爲《周易》中多有转注和假借,“转注如冥即迷,颠即窒,喜即乐”(《雕菰楼集·与朱椒堂兵部尚书》),假借“如礿豹爲同声,与虎连类而言,则借礿爲豹,与祭连类而言,则借豹爲礿”(同上书,《周易用假借说》)。又精于曆算之学,撰《释弧》、《释轮》、《释椭》、《加减乘除释》、《天元一释》、《开方通释》诸书,爲当时算学名家李锐、汪莱所歎服。学风与汉学家有异,曾作札与人辨证“考据”名目之非,指其弊“患乎不思”(同上书,《与刘端临教谕书》)。故提倡“通核”之学,即要“主以全经,贯以百氏,协其文辞,揆以道理” (《辨学》),实以考据与义理并重。
在哲学思想上,赞成北宋张载的气化说,认爲道与气不相分离,道是气的往复运动。他说:“一气反复往来,是爲道”(《易通释》卷五),“阴阳变化,生生不已,是之谓道”(同上)。但却给天赋予道德、意志的属性,认爲“天之生人,欲其并生并育。仁者以天爲量,故以天之并生并育爲乐”(《孟子正义·梁惠王章句下》),并相信命定论,断言 “不可转移趋避者,命也”(《雕菰楼集·知命解》)。在理欲观上,依据戴震的思想,反对程朱理学的去欲说,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学究娇情,实违其本心。于是耳食者共以爲圣贤,遂居之不疑。忍其欲,制其情,血气日戾,痰涌胸塞以死。”(《易馀籥录》卷十二)强调满足百姓之欲是实现 “仁” 和 “王道” 的前提,“于此可以知仁,于此可以知王道”(《论语通释·释仁》)但他又有“窒欲”的思想,认爲满足欲望的原则是推己及人,即他所说的 “格物”:“格物不外乎欲己与人同此性同此欲”(《雕菰楼集·格物解三》);而推行“格物”,就必须使人窒欲和寡欲。由此他把“忠恕”之道作爲实行“仁”的基本方法,说:“知己有所欲,人亦各有所欲;己有所能,人亦各有所能。尽天下之性则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圣人因材而教育之,因能而器使之,……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一贯之极功也。”(《论语通释·释一贯忠恕》)在人性论上,继承戴震性即血气、心知的思想,认爲“性即指气质而言”(《孟子正义·告子章句上》),指出人欲正是性善的标志。他说:“性善之说,儒者每以精深言之,非也。性无他,食色而已”,“惟男女饮食,则人人同此心,故论性善,徒持高妙之说,则不可定,第于男女饮食验之,性善乃无疑耳”(《雕菰楼集·性善解一》)。此外,焦循在自己的易学中提出变通的思想,认爲《易》要变,“变则通,通则久,未有不变通而能者也。”(同上书,《说权》)故强调变法的必要性,认爲“法不能无弊,有权则法无弊。权也者,变而通之之谓也。”(同上)但又认爲“仁义礼智信,万古行之而不易”(同上)。还用先天抽象的“数”、“理”形式论述哲学问题,将一切事物的变化归之爲“理之一”或“数之约”(《加减乘除释》卷二)。善属文,反对成俗之见,重视地方戏曲,作《曲考》(已佚)、《剧说》、《花部农谭》等加以考察。著作尚有《孟子正义》等,多收入《焦氏丛书》。
古典戏曲论著汇辑。6卷。清人焦循撰。本书所收的有关戏曲的评论文字,是从近200部前人的杂著或专著中辑录出来的,其中也包含有焦循个人的一些见闻。本书旁搜博引,其所引用的典籍有的早已失传,有的是罕见的珍本,焦循用了极大的功夫,剔捡搜寻,汇集成6卷内容极为丰富的戏曲史料。其中有关于戏曲的起源、流变,剧情取材的本事,剧本演出的盛况、反响,戏曲角色的扮演,道具的使用,戏曲作者和演员的生平、逸事等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称得上是一部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史的必备书籍。所不足的,是辑录者对资料有顺手拈来之嫌,缺乏分类编排,因而内容显得杂乱无章。《剧说》存有稿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又有《读曲丛刊》本,以后的《曲苑》、《重订曲苑》、《增补曲苑》、《国学基本丛书》、《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等本都属于《读曲丛刊》本系统。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了《剧说》单行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本以《读曲丛刊》本为底本,并据稿本做了比勘。 查看详情>>
古典戏曲论著。1卷。清人焦循著。李斗《扬州画舫录》说:“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农谭”,即农家人的谈论。这部论著是焦循于柳荫豆棚之下和农人“闲谈”的记录。谈锋主要针对花部所演的10部著名戏剧,就其本事和故事来源、梗概做了论述。这是花部兴起后,较早的一部专门评论花部戏曲之作。当时(尤其是上层人物)只重雅部——昆曲,对于花部不屑一顾,认为其鄙俗粗疏。可是焦循在前言中却说道:“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他认为昆曲谐于律,而听者不看戏文,则茫然不知唱的是什么。可是花部“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花部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所以他对于花部10部名剧大加称颂,如认为花部《铁丘坟》有昆曲《八义记》所不能及者。还指出大众喜爱花部戏剧,“前一日演《双珠·天打》(昆曲),观者视之漠然;明日演《清风亭》(花部),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归而称说,浃旬未已。彼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也”。 查看详情>>
词话。清人焦循(1763—1820)撰。一卷。 循氏有《剧说》已著录。 此编录词话十三则。 焦为学界名家, 于词亦时有灼见。“词律任意断句”条谓:“词不难于长调,而难于长句。词不难于短令,而难于短句。”焦循为当时有名的经学大师,其论词也以有益于经学为主。例如,他重视人的性情感发,而性情之中的“柔气”,就可以通过词曲来表达分泄,这样的话,“则使清纯之气,长流行于诗、古文”。他认为研究经学须深思默会,有时抑塞沉困,机不可转,诗词便可以“移其情而豁其趣”。 查看详情>>
一卷,清焦循著。本书将《论语》的内容择出十五个专题,每题一篇进行通释。十五篇为:释一贯忠恕、释异端、释仁、释圣、释大、释学、释多、释知、释能、释权、释义、释礼、释据、释君子小人。该书认为,历代儒生释《论语》,多失孔子的本旨,而原因在“未尝以孔子之言参孔子之言也”。此书以孔子之言参孔子之言为主,“复以孟子之言参之”,“佐以《易》、《诗》、《春秋》、《礼记》之书,或旁及荀卿、董仲舒、扬雄、班固之说”(《前序》)。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仁恕是圣人之道的核心与全部内容,“所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以此。故其道大,其事易。”今存《清代学术丛书》第一册。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