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名:舒庆春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北京人
  • 出生日期:1899年2月3日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30年代曾偶用笔名絜青、絜予、鸿来、非我。北京人。出生于一个满族(正红旗)的贫民家庭。父亲是皇城护军的士兵,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中,重伤身亡。母亲凭着她“软而硬的性格”,靠日夜劳作缝洗衣裳,勉强维持全家的生计。在极艰难中老舍刻苦求学。1918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并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今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2年又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

五四运动的风暴使他“体会到人的尊严”和“中国人的尊严”,给了他“一个新的心灵”,这就大体决定了他“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老舍:《“五四”给了我什么》)。“五四”也给了他“一个新的文学语言”,他开始着了魔地练白话文,写北京话。1922年9月他辞去待遇优厚的劝学员职务,到天津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员,兼任辅导员。在那里,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习作——以反帝爱国为主题的《小铃儿》。半年后老舍回到北京,在北京教育会任文书,同时兼任北京第一中学国文教员,业余到燕京大学旁听英语。1922至1924年老舍曾一度加入基督教,并在缸瓦市基督教会任主日学干事,进行过一些改造教会和社会服务工作。

1924年夏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为了提高英语能力,他大量阅读英文作品。有了外国文学的借鉴,便萌生了“把自己的图画用文字画下来”的冲动,于是《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相继问世。这3部小说“地方色彩浓厚”(鲁迅语)、文笔轻松幽默和用喜剧手法表现悲剧内涵的特点,给人以突出印象,老舍很快成为一个引人注意的作家。1929年夏,老舍动身回国,途经新加坡,曾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在这里,他强烈感受到东方的革命气氛,创作了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7月他开始了7年的山东生活。1931年与胡絜青结婚,过上了比较安定的日子。曾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授,讲授《文学概论》、《近代文艺批评》、《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在创作上,这是一个成熟期、丰收期。长篇小说《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象征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种种腐败和透视着国民性的病态,辛辣的讽刺中饱含着深刻的痛苦和焦急。在长篇小说《离婚》(1933)里老舍“返归幽默”,也返归了北京题材,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写法剖析了市民性格,是标志他长篇创作成熟的重要之作。这几年中,在民族危机、阶级压迫的现实和革命文学影响下,他逐渐把解救广大被压迫者的苦难这一本质冲突提到创作的中心地位,艺术风格也随之沉实并染上了悲剧色调。《月牙儿》这部中篇小说精品标志着老舍的新突进。它用散文诗的笔触,把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作了动人心魄的描写。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最充分地发挥了老舍的创作优势和才能,是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文学的一部杰出代表作。老舍用祥子这个人力车夫几起几落的挣扎和最终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毁灭,深化了《月牙儿》的主题。属于同一主题系列的还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1937)等。另外,《牛天赐传》(1934)、《选民》(《文博士》)(1936)等选择了不同的角度,各有其独有的价值。短篇小说结集为《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等。《微神》、《柳家大院》、《断魂枪》等都是这时期精彩的作品。此外,还出版了《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和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1937)。

抗战爆发改变了老舍的生活和创作。他在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出走,奔赴武汉。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在周恩来的关怀和帮助下,他为团结与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和发展抗战文艺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他使用了包括小说、杂文、新诗、话剧以及属于通俗文艺的鼓词、旧剧、民歌、数来宝等各种文艺形式。话剧是他这时期用得最多的形式,著有《残雾》(1940)、《张自忠》(1941)、《国家至上》(1943)(与宋之的合著)、《归去来兮》(1943)等9部(其中与人合著3部)。对于剧作家的老舍来说,这是一个准备阶段。长诗《剑北篇》抒写他参加北路慰问团沿路的见闻和感受,被朱自清誉为抗战诗坛“有意在使诗民间化”的两部代表作之一。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创作了反映沦陷区北平市民苦难和抗争历程的百万言长篇小说巨著《四世同堂》(1944—1946)和描写旧中国艺人受难与觉醒的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另外,还有长篇小说《火葬》(1944),短篇小说集《火车集》(1939)和《贫血集》(1944),通俗作品集《三四一》(1938)。1946年初,老舍应邀赴美讲学,用写作、翻译、演讲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和中国现代文学。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13天,老舍即登船返国。他先后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还多次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他以高度的热情勤奋笔耕。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最多产的老作家之一。解放后他的创作重心从小说转向戏剧,16年中他创作了20多个剧本,总主题是歌颂新社会。1951年因《龙须沟》的巨大成功,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茶馆》(1957)的创作在戏剧结构以至戏剧观念上作了大胆的突破,全剧用茶馆这一个场景贯穿,浓缩了旧中国50年的历史大变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曹禺:《〈茶馆〉的舞台艺术·序》),在国外,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时期的剧作还有《春华秋实》(1953)、《西望长安》(1956)、《女店员》(1958)、《全家福》(1959)、《神拳》(1961)等。《正红旗下》(1961—1962)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有自传体性质,意在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进入满人题材的创作,是老舍小说艺术的又一高峰。但全书未能完成。“文化大革命”初老舍受到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不幸辞世。

老舍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市民特别是城市贫民这个重要的题材领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老舍是位语言艺术大师,“大众语言底丰富的拥有者”(胡风),他把北京口语锤炼成简劲、俏皮、极富表现力的高度艺术化的文学语言。他擅长描绘北京的风情,塑造形形色色的北京人,因此,“京味”也就成了老舍创作的一个鲜明特色。老舍是满人,他的作品渗透着他凝重的满族气质。老舍是个“幽默大师”,他的幽默逐步走向深刻和内在。老舍富于艺术的创新精神,他认真借鉴外国和继承传统又绝不“叫老套子捆住”(《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敢去冒险”(《〈龙须沟〉写作经过》),他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体裁的开拓和当代话剧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老舍成为中国现代最富于独特风格魅力的作家之一。茅盾在论及老舍早期创作时说:“在老舍先生的嘻笑唾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得了他对生活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这种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和人格力量竟其一生,而且在与时代共同前进中愈益深刻和不断融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老舍作品体裁多样,数量甚丰,总计约800万字,1300多篇。从70年代末,新编的老舍著作集和首次出版的老舍作品有《老舍文集》、《老舍剧作全集》、《老舍选集》、《正红旗下》、《鼓书艺人》、《老舍散文集》、《老舍曲艺文选》、《老舍诗选》、《文学概论讲义》等20多种。

老舍作品从40年代起就一直享誉海外,被翻译为日、英、俄、法、德、瑞典、捷克、波兰、丹麦等20几种文字出版。

老舍作品

老牛破车 [ 老舍 ]

创作经验集。老舍著。人间书屋1937年4月第1版。群益出版社1942年10月第1版。晨光出版公司1948年4月第1版。人间书屋和群益出版社版本收录作者的《序》和创作经验14篇。晨光版由作者补入《我怎样写〈骆驼祥子〉》等5篇并对《我怎样写短篇小说》一文进行了增补。 查看详情>>

我这一辈子 [ 老舍 ]

现代中篇小说。老舍著。初载1937年7月《文学》第9卷第1期,初收1939上海杂志公司年8月版中篇小说集《火车集》。上海惠群出版社1947年1月出版单行本。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城市底层人物一生的辛酸经历。“我”做过裱糊匠,因为老婆同人私奔,“没脸再上街口去等生意”,改而做了被人戏称为“马路行走”、“避风阁大学士”的三等巡警。“我”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谨小慎微,生怕丢了差使。但后来还是丢掉了,罪过是“年老与过于办事认真”。这以后,“我”又做过煤矿“卫生处主任”、矿村“警察所所长”,当过“盐务缉私队”的兵,在为人处世上,也开始信奉“别再为良心而坏了事;良心在这年月并不值钱”。尽管这样,还是难得混上较为安逸的日子。最后,儿子猝死,孙子年幼,“我”也年过半百,连一个“三等警”也干不了,只好忍着饥寒去做搬运工或泥水匠、小工等,以勉强糊口度日。围绕“我”的活动,小说展现了广阔的生活图景,反映出旧中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从一个最平凡、最常见的生活领域,提出了千百万城市贫苦人们的命运问题。 查看详情>>

谁先到了重庆 [ 老舍 ]

4幕话剧。1943年2月联友出版社初版。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1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0卷。剧本主人公吴凤鸣为帮助弟弟凤羽逃出北平沦陷区去重庆参加抗战,自己留在北平刺杀日本军官和汉奸,最后以身殉国。他在牺牲前说,“还是我先到了重庆”在这里,重庆已成为抗战的中心和精神的象征。一颗心先到重庆,就是为抗战献身。 查看详情>>

青霞丹雪 [ 老舍 ]

京剧。写于1959年,同年7月北京出版社初版。收入198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4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2卷。剧本写了明嘉靖年间,正直的沈青霞不愿与严嵩父子同流合污,被严氏门下走狗杀害,后其子沈小霞在侍郎冯丹雪的帮助下报仇雪恨。1959年由北京京剧团首演,马连良扮演冯丹雪、谭富英扮演沈青霞、张君秋扮演沈小霞之妻。 查看详情>>

[ 老舍 ]

长篇小说(未完)。初载1938年2月16日《抗到底》半月刊第4期至1939年3月16日第23期。初收《老舍小说集外集》。现收《老舍文集》第9卷、 《老舍小说全集》第5卷。
《蜕》这部仅写了九万字的文章是老舍第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它反映了各阶层群众抗日救亡的激愤情绪。在国人的行为和精神特征上,老舍首先注意到的是生命力的衰退和萎缩,国人缺乏强烈的意志冲动和由此而来的外在动作,没有生命的活力和奋斗精神,这就是小说《蜕》提到的问题,从而引发的故事的高潮部分。 查看详情>>

茶馆 [ 老舍 ]

三幕话剧。老舍著。发表于1957年。剧作以旧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为线索,通过进出茶馆的70多个人物及其活动,组成了清朝末年、军阀混战和抗战之后这三个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画卷,以概括旧中国50年的历史变迁。第一幕展示清朝末年腐朽混乱的世态:在表面兴隆的裕泰茶馆中,一面是反对戊戌变法的太监趾高气扬、荒淫无耻,“吃洋教的”摆弄威风和人口贩子的伤天害理;另一面却是破产农民被迫出卖女儿,直言国事者被捕入狱。第二幕描绘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景象,在虽经“改良”却无法开张的茶馆中,军警特务肆意敲诈百姓、加紧搜捕爱国者,并出现了国会议员退隐念经、两个逃兵要合娶一个老婆的畸型社会现象。第三幕再现国民党独裁时期群魔乱舞、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黑暗情景。剧终前,茶馆掌柜王利发和常四爷、秦仲义三个老人撒起纸钱祭奠自己,则成为给旧时代送葬的象征。同时,剧情从侧面交代了穷苦青年康大力的革命活动和学生、教员罢课罢教的游行示威,并以康顺子等人投奔康大力的举动预示光明的前景。展现在剧中的生活画面虽然黑暗阴惨,却并无悲观绝望的气氛。 查看详情>>

出口成章 [ 老舍 ]

文艺论文集。写于1955年至1963年。1964年2月作家出版社初版。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收录了作者的《序》和文艺论文22篇。 查看详情>>

马裤先生 [ 老舍 ]

短篇小说。初载1935年5月5日《青年界》第3卷第3期。初收1934年9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赶集》。又收入1947年4月晨光出版公司《微神集》和1956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老舍短篇小说选》。现收入《老舍文集》第8卷、《老舍小说全集》第10卷。本篇以人物速写方式,写“我”在火车上见到的一位穿马裤的先生。他一上车就一迭连声地喊茶房、要手巾、讨开水,要这要那,支使得茶房团团转,也闹得别人不得安生。这是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处处对下人摆架子、耍威风但骨子里充满奴性,而又不懂礼貌、不讲文明的人。小说以一系列典型细节的夸张表现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描写生动,语言幽默,在笑声中鞭挞了自私庸俗和无耻,是老舍幽默讽刺小说中的名篇。老舍后来把它改编为独幕剧《火车上的威风》。 查看详情>>

火葬 [ 老舍 ]

老舍著。1944年出版。写抗战时期北方文城县人民抗敌斗争的故事。国军便衣队副队长丁一山是文城维持会长王举人女儿梦莲的未婚夫,一次在奉命侦察文城敌军时被土豪、王举人秘书刘二狗派人杀害。刘二狗乘机多次逼娶梦莲,均遭拒绝。梦莲得知丁一山被害后,悲痛欲绝,决心投向抗日军队,协助石队长递送日军消息。日寇进入文城后,大肆掳劫,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石队长为挽救文城人民和为丁一山报仇,潜入王举人家,通过田麻子获得日军情报。在城内外部队配合下与日军激战,在撤退时火烧王举人、刘二狗房屋,城内外一片火光,百姓蜂起投入战斗,炸毁敌人军火库,而石队长在杀敌锄奸斗争中不幸受伤,光荣牺牲。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日寇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热情歌颂抗日战士和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作者说写《火葬》的目的在“告诉人们,在战争中敷衍与怯弱那么正好是自取灭亡”,是作者被抗日的烽火和血肉激怒下写成的一部抗战小说。由于材料大多出自虚构,加以作者生活经验不足,作品存在着概念化的倾向。 查看详情>>

离婚 [ 老舍 ]

长篇小说。老舍著。写于1933年。作品描写旧北平财政所一班科员庸俗空虚的灰色生活。它以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老李对庸俗生活的抗争和对所谓富有诗意的爱情的内心追求为主线,又以热心做媒的科员张大哥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另外几个科员的家庭风波为穿插,揭露、否定了凡事敷衍、妥协的小市民的劣根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旧官场的腐败、特务的横行及旧社会制度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小说取材于北京市民与旧衙门的日常生活,注重风俗世态画面的描绘,尤能运用轻松酣畅的幽默讽刺笔法刻画不同人物的个性。透过喜剧性的情节和生活场面,批判了造就小市民性格弱点的封建思想和文化传统。虽未深入揭示黑暗社会的本质,但仍能启发人们对社会现实和国民性问题的思索。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