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心水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扬州兴化人
  • 出生日期:1602

李清(1602—1683),字心水,一字映碧,号碧水翁,晚号天一居士。李春芳玄孙,清初扬州兴化人。

幼年早孤,伯父长敷爱同己出,悉心课读,清亦刻苦自励。崇祯四年(1631)登进士第,授宁国府推官。在任循法无私,当罪则罪,不当者,悉予平反,治绩称最。擢刑科给事中,因上书论尚书刘之凤不职状,又疏言尚书甄淑用刑刻深,反为淑所劾,谪调浙江布政司照磨。旋起为吏科给事中。弘光立,为工科都给事中。先是,清请定开国靖难及正德、天启死谏诸臣赠谥,不果行,议者或以为迂。清浩然而叹,曰:“士大夫廉耻丧尽矣,不于此时显微阐幽,激发忠义之气,更复何望耶!”至是复上疏请之,而李善长等14人、方孝儒等78人、陆震等14人、左光斗等9人并有追谥或赠官追谥者。清奉事两朝,三居谏垣,先后上数十疏,均不获报。寻迁大理寺左丞,遣祀南镇(在今福建境内),甫及杭州,而南都(今南京)已失守。乃间道趋松江,又渡江寓高邮。后归里,隐居枣园凡三十八年,杜门撰述,屡荐不起。清初修《明史》,诏征天下书,子李柟以《南渡录》、《三垣笔记》上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卒,年八十二。明年,康熙首次南巡,曾优礼垂问,御书“多识畜德”额表闾里。

李清治学严谨,持论公允,尤邃于史学,著述至千余卷。举其要者,如:

《南北史合注》191卷。此书与清别著《诸史同异录》《历代不知姓名录》《南唐书合订》原已收入《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二年(1787),弘历帝抽阅李清所作,以为“妄逞臆说,任意比拟”,下令禁毁。所幸除《诸史同异录》外,余三书皆撤出而未毁。今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三垣笔记》3卷补遗3卷附识3卷补遗1卷。此书记崇祯、弘光两朝李清官刑、吏、工科给事中时朝章典故,大臣言行。目见者为本书,耳闻者为附录,记事翔实,去取惟精。1982年中华书局印行之顾思点校本最为完备。

《南渡录》6卷。此书为纲目日记体逐日记载弘光朝之大事记,始于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迄于弘光元年(1645)五月,所记皆李清耳闻目验,较他书为详实可信,且无门户之见,堪称实录。此书为李清后人家藏,而抄本多有流传外地者。及至1986年,扬州师院黄俶成君,费数年搜罗之功,竟获致《南渡录》抄本共十二种,复以徐恕旧藏之贻安堂本、李详迻录并具眉批之家抄本为底本,与别本逐一参校,补阙正讹,去芜存菁,出校记凡262条,经其剔抉爬梳,《南渡录》庶得近乎本来面目。1999年入编《南明史料》8种,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别著存世者,尚有《甲申日记》8卷、《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1卷、《史略正误》2卷、《鹤龄录》1卷、《三垣奏疏》5卷、《谏垣疏草》不分卷、《折狱新语》10卷、《女世说》4卷、《梼杌闲评》50回、《公余录》2卷。已佚者,不具录。

李清作品

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 [ 李清 ]

一卷。明李清撰。《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记崇祯二年(1629)袁崇焕斩杀明将毛文龙事。明毛文龙据兵皮岛,与清暗地勾通,不听号令,且冒兵克饷,扰害辽东、登莱、高丽及海上商民。袁崇焕于给赏阅武之机,劝说商议3日无效,遂设计将毛文龙捉拿斩首,将皮岛之兵收抚。书用日记体,始于袁崇焕舟出宁远赴皮岛,止于还抵宁远城之日。李清时为辽东督师袁崇焕客,书中详记斩毛文龙经过事迹及袁诘责毛文龙语,与《明史·袁崇焕传》略同。但《明史》所载毛文龙十二罪,有些是袁崇焕专杀后奏报之词,为《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中所不载,或非当日之事。李逊之《崇祯朝纪事》记袁崇焕斩毛文龙,认为纯出己意。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极称文龙有牵掣清兵之功,当时朝中颇有议论。袁崇焕后日被杀,祸伏于此。今世有些学者对袁崇焕杀毛文龙一事亦有各种议论,认为毛文龙旧部孔、耿、尚之流叛明附清,根源于此。考据现存《满文老档》中,毛文龙与后金往来书信中语,确见毛文龙并非仅是输诚通好,而是表有叛明附清之意图,毛文龙被杀并非冤案。《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有朱衍庐《明季野史十种》旧抄本,题为《袁崇焕计斩毛文龙始末》,朱希祖《忝离余话》旧抄本,题为《毛文龙被杀始末》,较常见的有《荆驼逸史》本。 查看详情>>

三垣笔记 [ 李清 ]

三卷,附识三卷。明李清撰。此书所记大都是李清于明崇祯、弘光两朝,历官刑、吏、工科给事中时所见所闻,故名之为《三垣笔记》。书中记明末朝章典故和重要廷臣的言行事迹,并及崇祯、弘光二帝秉政作风,性格为人。李清以“记注邸抄.多遗多讳”,“传记志状,多谀多误”,故据耳闻目睹,“志十年来美恶贤否之真”(《自序》)。例如,书中力为弘光洗雪娈童季女之诬,于龚鼎孳直书其垣中之过。此书以目睹与耳闻分为本书和附识,并增《附识补遗》、《附志》、《附录》若干条。本书上、中记崇祯朝事,下记弘光朝事;附识上、中记崇祯朝事,下记弘光朝事。本书前三卷是作者亲身目击的事实,附识部分则是得诸耳闻,作者对其真实性尚持保留态度。这种体例较之一些笔记不问真实与否,不加区分地笔之于书,应该说态度颇为谨慎。李清在当时的官僚士大夫中,是比较没有明末党争门户偏见者之一,故记事比较平实。《三垣笔记》较多地记述了明末党争误国和官员之间勾心斗角的情形,持有较客观的态度,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外编》中称此书最为和平。书中尽管小有失误,如李国祯、张捷、杨维垣之死于难,事本全无,失之于考,但总的来看,在明人笔记中,其史料价值仍属较高。惟书中有建州、建虏、北朝、可汗、属夷、异类、小酋等语,涉及清代忌讳,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列于毁禁书目,清代没有刻本,只有几种抄本流传。其间卷数,内容详略颇有出入,1912年国学粹报社铅字排印 《古学汇刊》中始有六卷足本的 《三垣笔记》; 1923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又有《嘉业堂丛书》刻本流传,二本都是据李清后裔家藏者排印刊刻。1980年中华书局据嘉业堂本作底本,对校了《古学丛刊》本,并参酌审定了其它抄本,出版了断句铅排本《三垣笔记》。卷首附李清自序及其五世族孙李详序,卷末附全祖望跋(摘自《鲒埼亭集》)和吴兴刘承幹跋,列为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之一。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