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献廷(1648年9月13日-1695年8月15日),清初地理学家。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祖籍江苏吴县,父官太医,遂家居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市)。刘献廷喜研究佛经,读《华严经》,参入梵语、拉丁语、蒙古语而体会到四声之变,尝作《新韵谱》,称声母为“韵母”,称韵母为“韵父”。刘献廷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学说,具有强烈的民族、民主思想,有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者为“广阳学派”。
生于顺治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好读书,常至通宵达旦,终至一眼失明。《庄子》一书为其最爱,因此其字取为“继庄”。康熙五年(1666年),吴三桂弑南明桂王,时献廷十九岁,双亲已逝,举家南隐於吴江,并因不时济贫以致倾家荡产。此後南隐吴江,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为止。三藩之乱定後,献廷妻死,献廷遂抛家别子过著浪迹天涯的生活。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献廷因万斯同之荐,北上应徐乾学聘,入京参明史馆事,增订《明史·历志》和《大清一统志·河南志》,“遍历九州,览其山川形势”,并结识当时名闻遐迩的学者,如王源。著作多佚,仅存《广阳杂记》5卷。
刘献廷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利济天下后世,并注重实地考察,对历法、数学、音韵等都有贡献,在地理方面尤大。据《广阳杂记》记载,他对古今气候变迁、各地物候的异同、河流侵蚀作用,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都有独到见解;认为地理书籍按照固定项目只讲“人事”是不够的,还必须阐述“天地之故”,即要探讨自然规律,为如何研究地理学指出了方向。
《广阳杂记》5卷,清刘献廷撰。刘献廷,字继庄,别号广阳子,顺天大兴人,毕生未仕,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刘献廷是清初的一个奇人,他于“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无所不通,尤精于地理音韵,著作大都不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将他的学术失传视为一大憾事。《广阳杂记》是刘献廷唯一传世的著作。《广阳杂记》本是作者的随笔札记,生前没有编定成书,死后由其门人黄曰瑚辑录成帙,但编者只是将它分分卷而已,书中内容杂乱无伦,编排毫无头绪。此书大致包括:一是史实,明末史事记载较多;二是典制,主要是清初的政治经济制度;三是人物,书中记叙了明清之际一些人物的逸闻琐事。对文字音韵的考订,对社会风俗民情的描述等等,也时有所见。有些内容录自实录或政书,如第1卷载录的康熙间各省文武官和学官数目,第2卷载录的各省钱谷总数、各省岁需兵饷、各省岁需存留等等。第5卷记航海者使用指南针的情况很值得注意:“海舶上司罗盘者曰夥长,置一龛,下铺细砂,安盘于上,取平,周回置灯,夥长昼夜视之,较之以刻漏而定方向焉。”描述罗盘使用较它书尤详。同卷又记台湾土人有男子皆赘妇家,并改从其姓氏的习俗,这对了解刚刚回归清朝政府的台湾的社会情况,也是很有价值的材料。 查看详情>>
本书(一册八二面四九、二○○字)以选自刘献廷「广阳杂记」九十馀则为主,而另选王士禛「池北偶谈」十则、「香祖笔记」六则、钮琇「觚賸」十六则及题花村看行侍者「谈往」一则为附。要之,係就上述清初各种笔记中选集有关明季及清初台湾若干遗事。「广阳杂记」作者刘献廷,字继庄,一字君贤,用号广阳子;顺天大兴人。生于清顺治五年,以布衣游名公间。博览,负大志;万斯同尤心折之,引参明史馆事。所著「广阳杂记」中关于南明与郑氏若干遗事,每多得自口碑。今选录者,如「郑克塽奏缴册印」、「赐姓与杨于两」、「林兴珠阿克萨之捷」、「洪复」、「小国姓」、「鲁世子垦田」、「黄梧平海五策」、「黄性震」等各则,史料价值极高。「池北偶谈」与「香祖笔记」作者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清顺治十二年,成进士。由扬州推官,累官至刑部尚书。所选上述两笔记中关台事者,均属清代早期文献。「觚賸」作者钮琇,字玉樵;江苏吴县人,贡生。康熙时,知高明县。所著「觚賸」记明末清初杂事,多可补正史之阙。选录十馀则,尽为南明及台湾掌故。「谈往」(旧题「花村看行侍者偶录」)作者花村看行侍者,不知何许人;据「四库全书」存目:『盖明之遗民遁迹为僧者也』。所记凡二十七则,选录「飞黄始末」一则係述郑芝龙事。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