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洛(1769~1841),清地理学家兼经学家。字申耆,一字绅琦,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一年。清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官安徽凤台知县。晚年主讲江阴暨阳书院。乾隆中叶以后,士大夫争治训诂音声,兆洛独治《通鉴》、《通考》之学,但亦兼治经学、训诂音韵。长于舆地之学,所藏书逾五万卷。为弥补康熙、乾隆《皇舆一统图》的不足,着《历代舆地沿革图》,上起三代,下迄元明,检讨各史地志,以《沿革表》及《一统志》核其沿革,并考查实地。又撰《历代地理韵编》、《皇朝舆地韵编》、《历代纪元编》,与《一统图》合称《李氏五种》。提倡通经致用,认为“治经者知读书所以致用,必有观其会通而不泥于迹者,庶几六经之在天壤不为占毕记诵之所荒,不为迂僻胶固之所窜也夫”(《养一斋文集·周官记序》)。精律历。工诗、古文,提倡骈散合一,对桐城派文章颇推崇。所著由其弟子高承钰辑为《养一斋文集》二十六卷。
骈体文选集。编选者李兆洛是一位擅长考据的学者,精通音韵乐律、史地历算等。当时,桐城古文风行于世,唐宋八大家成为众望所归的文章典范。但骈文作者代不乏人,乾嘉之间甚至有“骈文八大家”之称,其中著名者如袁枚、孙星衍、洪亮吉、孔广森、汪中等,无论从才气上,还是从学力上,都足以睥睨桐城古文。加上还有阮元这样“总督”级别的文臣为其摇旗呐喊,骈文在清代中期号称“中兴”。但是,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问世后,桐城古文大出风头,被许多人视为文章的“正宗”。李兆洛有感于此,就动手编选了这部《骈体文钞》,以向读者展示骈文的魅力。从篇幅和体例上看,《骈体文钞》与《古文辞类纂》旗鼓相当,都是中型选本。它选录秦至隋末的骈体文七百七十四篇,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又按文体分类编排。显然,《骈体文钞》侧重在追溯骈文在唐代以前的传统,以向读者证明骈文曾经有过的辉煌,从而来与桐城派所标榜的从唐宋八大家至归有光、方苞等人的古文传统抗衡。在这种文体之争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刻的思想背景。一般而言,古文与“载道”的传统有不解之缘,而骈文则与追求美文学的风尚有关,两派互为消长,便构成了古代文坛上特有的景观。不过,李兆洛所谓的“骈体文”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他有位学生发现《骈体文钞》居然将贾谊《过秦论》、司马迁《史记·自序》、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诸葛亮《出师表》等散体文都网罗在内,名实不符,建议老师改一改。李兆洛当即回信教训这位学生说:你难道没有看过我在书前写的序言吗?我在那里明确说过,唐代以后才有所谓“古文”之名,秦汉以上文章都是“骈体”。也就是说,李兆洛所谓的“骈体”,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骈四俪六”即特指六朝以后讲究声律对偶的文体,而是泛指采用偶句的一切文体,包括诸子散文,其目的是想跨越古文和骈文的鸿沟,“欲合骈散为一”,这是阅读此书时应该加以注意的。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