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泳(1759年2月25日—1844年10月11日),清书画家。字立群,一字梅溪,号梅华溪居士。金匮(今江苏无锡市)人。曾客毕沅幕中。居常熟。工书画篆刻,尤善篆隶,尝缩临汉碑、唐刻数十种,俞樾言之梅小岩,出白金百两,嵌于杭州诂经精舍之壁。清马甦《见闻随笔》称:“至其分书,一味妍媚,不求古雅,名号远播,终不近古。”其书法美学思想,赞同阮元关于书法分南北宗的观点,认为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亦未掌握这一规律,故常将启牍之书与碑榜混为一谈。强调“画家有南北宗,人尽知之。书家亦有南北宗,人不知也。”(《书学、书法分南北宗》)反映其注重区分疏放妍妙与厚重端严的不同艺术风格的美学观点。认为钟鼎文为书法的源流,“讲篆隶者,当先考钟鼎文”(同上《钟鼎文》),反对后代对于书体的改革和创新,认为“隶书生于篆书,而实是篆之不肖子”,因篆书一画、一直、一钩、一点,皆有理,所谓指事、象形、谐声、转注、假借,均能表达出来。而隶书变圆为方,改弦易辙,全违父法,故“六书之道由隶而绝。至隶复生真行,真行又生草书,其不肖甚于乃祖乃父,遂至破阵体杂出,各立支派,不特不知其身之所自来,而祖宗一点血脉亦忘之矣。”(同上《隶书》)又反对郑板桥将篆隶行草铸成一炉的革新精神,反映其固守旧法的保守美学思想。其绘画美学思想,认为“唐、宋之法,以刻画为工。元明之法,以气韵为工。本朝恽南田则又以姿媚为工矣。然三者皆所难能也。”(《履园画学》)反对画坛轻北宗或笑南宗的偏见,强调无论南北宗,只要有笔有墨,便是名家。有笔而无墨,非法也。有墨而无笔,亦非法也。”(同上)反映其重视绘画形式的审美观点。著有《履园丛话》、《履园金石目》、《说文识小录》、《唐赐铁券考》、《金涂铜塔考》、《兰林集》、《梅花溪诗抄》、《登楼杂记》、《述德编》。
一篇。书论。清代钱泳撰。泳初名鹤,字立君,号梅溪、台仙、梅花溪居士。清代书法家。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后居常熟,官侯选府经历。人评其书说“梅溪工于八分,尤精隶古”,是篇分钟鼎文、小篆、隶书、书法分南北宗、六朝人书、唐人书、宋四家书、赵松雪、总论九部分。对篆隶字体、六朝与唐人书法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赞同阮元“书分南北宗”的见解,对晚清书风影响很大。他认为“讲篆隶者,当先考钟鼎文”,认为钟鼎文是“书法之源流”。以小篆、隶书为本,较详细讲述了“书体的源流”,认为篆书应当以李斯为正宗,并说“自程邈一变小篆而为隶书,篆学渐废”。并谓“隶书生于篆书,而实是篆之不肖子”,充分肯定隶书对文字、书体变革以及书法艺术发展的重大作用。指出六朝人书“破体杂出,错落不检”;“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并说宋代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四家书“皆学唐人”;推崇赵孟頫,谓赵“书用笔圆转,直接二王”,但没有超过二王。在“总论”中指出“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有《履园丛话》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查看详情>>
笔记。清钱泳(1756—1844)撰。二十四卷。泳,初名鹤,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金匮(今江苏无锡)人。长期作幕客,能诗工书,尤长隶书。作者自弱冠出门负米,历楚、豫、浙、闽、齐、鲁、燕、赵间,积五十年见闻,自为笺记,以所居“履园”名其书。是书约成于道光间,凡八百余则,三十六万六千字。内容既广又杂,分旧闻、阅古、景贤、耆旧、谭诗、艺能、精怪、笑语、谐言等二十三类。其中《旧闻》多记明末清初轶事。《谭诗》专谈选诗标准和鉴赏,记述最有价值。其他各类亦均有可取处。为研究历史、文字、书画等重要参考资料。有道光十八年(1838)述德堂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刊张伟校点本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