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我国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理论家、宣传家。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江苏常州人。早年就读俄文专修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19世纪俄国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成为俄专学生领袖,参加并领导北京的爱国学生运动。不久参加李大钊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10月,他怀着寻找“光明之路”和研究俄国文化的冲动,以北京《晨报》记者的身份,不辞万里征程,毅然前往苏俄考察,受到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熏陶,接受马列主义的洗礼,而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旅俄期间写的《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均为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名著,其中不少的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胜利,实际都是很好的报告文学,而开创了我国报告文学的先河,瞿秋白则成为最早地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情况的先驱。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初回国后担任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同时参加《向导》的编辑工作。是上述三个刊物的主要撰稿人。还同邓中夏一起主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参加中共“三大”,并主持起草党纲。
1924年1月,参加国民党“一大”,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不久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参加中共“四大”和“五大”,分别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政治局委员、常委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后主持中央工作,参与决定和指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28年6月,参加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在会上作了报告,总结了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对前一时期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作了检讨。中共“六大”后,瞿秋白留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六大,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和政治书记处成员,同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同王明的宗派主义错误进行抵制和斗争。1930年8月回国,9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和周恩来一起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的排斥打击,被解除了一切职务。从此时起到1933年秋,他在上海同鲁迅一道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瞿秋白从政治领导岗位回到文学岗位后,在茅盾、冯雪峰、丁玲等革命作家的支持下,不但同鲁迅一起加强对中国左翼文化工作的领导,而且自己也勤奋耕耘,他写的杂文和理论文章也为同行所称道。鲁迅对瞿秋白为抨击所谓“第三种人”、“自由人”、“民族主义文学”等等所写的论文,曾赞美说:“真是皇皇大论!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个人!”瞿秋白不仅精于文艺,对社会科学也有精深的研究,造诣很高。他极其重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探讨中国社会问题,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党的历史上,是他最先提出和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他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序,对中国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论述是非常正确的。他还对武装斗争和革命的意义等问题有重要阐述。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宣传和论述中国革命问题的文章,当时大都发表在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上。1954年和5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出版了十九种影印革命期刊,主要是《新青年》、《前锋》、《向导》、《布尔塞维克》等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刊物,其中瞿秋白的文章最多,有的几乎每期都有,一期多至三、四篇,总共有128篇之多,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作者(包括陈独秀在内)的文章。他的许多著作被收入《瞿秋白文集》。
1934年2月,瞿秋白到江西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革命斗争,担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24日,在转移途中被敌人俘虏,6月18日英勇就义。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里,他的英名遭受了凌辱和冤屈,1980年中共中央为他恢复了名誉。
又名《新俄国游记》。瞿秋白著。作于1920年10月至1921年10月。1922年出版,收于《瞿秋白文集》。这是作者以《晨报》记者身份,在访苏途中所写的游记。全书共分十六节(另有一篇序言),主要写作者去国之前的思想情绪,从北京到哈尔滨的经过,由中国边境到达莫斯科沿途的见闻以及在莫斯科时的最初印象。它真实地报导了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的现实,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所引起的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描述了俄国劳动者在革命后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创造性的劳动,从而拨开了国内外反动派对俄国革命所散布的“重障”。书中还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少年时代心灵中的矛盾和苦闷,写出哈尔滨社会生活中尖锐的阶级斗争以及十月革命后苏俄现实对作者的触动,促使他向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度迈进。这部游记是一个伟大心灵为探索革命真理与祖国未来而经过一段艰苦历程的实录,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十月革命后苏俄现实的散文集。文笔细腻流畅,叙述具体生动,抒情色彩浓郁,使作品具有巨大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 查看详情>>
中国瞿秋白(1899~1935)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24年上海社会科学学会编辑的《社会科学讲义》第1~4集上。该书侧重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出“我与非我的关系,认识与实质以及灵魂与自然的关系,……直到如今,这个问题还是哲学中根本问题”。区分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认为二者都是荒谬的。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指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变动意识也随之变动。该书还论述了必然与自由的关系,指出人类脱离必然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王国,正在于人逐渐认识到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因果联系,认为自由并不是想象中的放纵自流,而乃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达到人的目的。该书初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指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根本的属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还论述了事物的质量互变的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总之,该书对于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和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开拓性和奠基的意义。 查看详情>>
瞿秋白撰。为作者1924年在上海夏令讲学会上的讲稿,1949年天津联合出版社出版。全书十二章,四万余字。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种种社会现象的科学,而所谓社会现象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或互相动作;所谓科学即指这些现象都有因果可寻,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推断出一切现象的原因及结果,并求得其共同的因果规律。指出“大致而论,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此外有政治、法律、道德、宗教、风俗、艺术、哲学、科学,社会便是这种种社会现象及其联系之总和。研究这社会现象之总和——是社会学。”从这种观点出发作者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社会问题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与阐述,指出:“社会基础一定是物质的生产力之状态,社会变易的根本原因必定是生产力之发展”;“物质的经济基础产生精神的社会现象,好像树的发叶开花,并非单供给你主观的欣赏,而是客观的营养传种的作用”。说明社会基本矛盾都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与阶级斗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的。本书是在中国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 查看详情>>
现代散文集。瞿秋白著。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6月初版,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除《序》和《引言》外,收1921年2月至次年3月作者在莫斯科所作的随笔、杂感、游记和诗歌(包括译诗)共46篇。作者在序文中说:“《赤都心史》将记我个人心理上之经过,在此赤色的莫斯科里,所闻所见所思所感。于此时期,我任北京《晨报》通信记者的职务,所以一切赤国的时事自有继续的通信,一切赤国的制度另有系统的论述,不入《赤都心史》内。只有社会实际生活,参观游谈,读书心得,冥想感会,是我心理记录的底稿。”作者着重描写苏联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变革和建设,反映苏联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开拓前进道路的精神风貌,并首次向国人呈现了革命领袖列宁的风采,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兵燹与弦歌》、《列宁》、《心灵之感受》、《赤色十月》、《新村》等。此外,作者还着重抒写自己在赤都的感受和思考,解剖自己,思考自己在时代大变动中的责任和位置,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家书》、《“我”》、《中国之“多余人”》及《序》等篇就是范例。在“西欧文化的影响,如潮水一般,冲破中国的‘万里长城’,而侵入中国生活”的时候,作者宣称:“我自是小卒,我却编入世界的文化运动先锋队里。他将开全人类文化的新道路,亦即此是以光复四千余年的文物灿烂的中国文化”(《“我”》),对中国的出路、个人的职责具有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全书所反映的“新的世界”和新的情思,对当时的中国读者起了耳目一新、振聋发聩和促进思考的作用。 查看详情>>
《多余的话》系瞿秋白就义前在福建汀州狱中所作。既然题为“多余的话”,既然自知“多余”,又何必说? “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我倒怕人家‘钦佩’。”——原来如此。他只希望后人见到最真实的自己,不需要无谓的拔高、粉饰。在这篇长文里,瞿秋白回顾了自己参加革命以及担任领导人时期的心路历程。《多余的话》是了解早期中国革命的重要史料,也是一位真诚的知识分子的灵魂独白。“历史的误会叫我这‘文人’勉强在革命的政治舞台上混了好些年。”一位“误登”革命舞台的文人、一个书生气十足的政治家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最终定格。 查看详情>>
散文。瞿秋白著。作于1923年8月,收于《赤都心史》,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文章开头谎称考古学家新近在东西大陆上发现许多古代文件,其中有距今3006年的狱中日记一页,然后以日记的形式,巧妙地点明“二七”大罢工的时间、地点,表现工人阶级的觉醒,决心和统治阶级斗争到底,自信“什么好的世界都可以造得成,一两个曹贼挡得住么?”同时,也写了敌人的残忍,他们到处杀人,把血淋淋的人头挂起。文章揭露北洋军阀镇压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罪行,同时歌颂工人们团结战斗、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构思曲折奇特,寓庄于谐,具有鲜明的阶级感情和理想色彩。 查看详情>>
瞿秋白著。发表于1924年社会科学学会编辑的《社会科学讲义》第1—4集上。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原因论与目的论、社会现象的有定论与无定论、社会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论述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辩证法问题,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上一切事物都在“动”与“变”之中,没有一种东西是停滞不变的。社会现象也是互相联系的,“没有绝对与外界相隔离的东西”。主张不仅研究每个社会形态的特殊性,说明社会“变动的历程”,也要研究每种社会内部不同阶段的矛盾。指出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这种发展的革命形式,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彻底变革。该书第一次把辨证法与唯物论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进行宣传,首先提出了“互辩律”的唯物论这一重要概念,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才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这些论述是在此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没有涉及到的。该书是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在当时和以后的思想界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