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1673~1769年)字确士、悫士,号归愚、归愚老人、归愚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23岁起就做教馆先生,参加科举考试十多次,不中,一直到乾隆四年(1739)方中进士,当时年已六十七岁。召对时,称为江南老名士。乾隆帝用自己写的诗命他唱和,沈德潜的和诗能中乾隆帝心意。乾隆曾说:“朕与德潜,可谓以诗始,以诗终矣。”后诏令值上书房,后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乾隆帝曾晓谕诸臣说,沈德潜诚实谨慎,我同情他晚年才被人们发现其才能,所以才加以重用。乾隆十四年(1749)因年老多病退职还乡。他把自己的诗集《归愚集》呈上,乾隆帝还亲自写了序言,称赞他的诗和明代的高启和清初的王士祯不相上下。其后,沈德潜又把自己纂辑的《国朝诗别载》呈上,请乾隆帝作序。乾隆帝指出:该书把明降臣钱谦益的诗排列在最前。钱谦益是不忠不孝的名教罪人,他的诗不宜入选。乾隆帝还指摘了其它一些谬误,遂命内廷翰林重为校定。乾隆三十四年(1769)病死。清廷赠以太子太师称号,祀贤良祠,谥为文悫。
乾隆四十三年(1778),江苏东台举人徐述夔被指控为诗中有悖逆之词,遂酿成大狱,一时株连甚众。后经查明,徐述夔著的《一柱楼集》中,有沈德潜为徐述夔写的传,称赞他的品行文章是当世榜样。乾隆帝因此将沈德潜生前的官衔免去,并撤出贤良祠,削去谥号,把墓碑毁掉。沈德潜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向吴江诗人叶燮学诗。他写的古体诗继承汉魏的风格,近体诗则宗法盛唐。他强调诗要讲求格调。他的主张和王士祯的强调神韵,赵执信的强调声调,袁枚的强调性灵,同为当时诗歌创作的四个主要流派。他在东南的诗坛中颇有名气,门生很多,较著名的有王鸣盛、王昶、钱大昕、曹仁虎、黄文莲、赵文哲、吴泰来,人称“吴中七子”。沈德潜的著作有《竹啸轩钞》、《归愚诗文钞》,并选辑了唐明清三朝诗《别载》和《古诗源》。其中,《古诗源》十四卷,收录了上古至隋代的古诗、歌谣七百余首。每篇都有注释和评语,是一部比较完善的古诗选集,为世人所推重。
诗集。清沈德潜、周准编。十二卷。德潜有《沈归愚全集》已著录。准字钦莱,号迂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有《迂斋文抄》。“别裁”,语出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别裁”是辨别、裁去之意。“伪体”指背离风雅传统的,毫无生命力的诗歌;“别裁伪体亲风雅”,有去伪存真之意。后人就以“别裁”作为选本的代称。意即已将“伪体”剔除,所选均系佳作。此本以陈子龙《皇明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选》、朱彝尊《明诗综》等其他明诗选本为借鉴,本着尊唐、复古的原则,别而裁之,于清乾隆四年(1739)成书。约十九万六千字。卷首有目录及沈德潜、周准、蒋重光三人序。正文十二卷,收自明初名臣刘基、高启至明末抗清诗人陈子龙、夏完淳计三百四十名作者各体诗一千○二十余首。其中何景明诗最多,共四十九首;次则李梦阳、王世贞、李攀龙等,皆前后七子大家,而无竟陵派诗作。第十二卷收方外十一人诗二十一首,名媛九人诗十一首,外国十三人诗十四首。集中亦有圈点评注,大字为诗,小字双行为注,或名人片语,或编者评释,穿插其间。于每位作者名下,亦小字双行记其字、里、经历,间有论诗之语。德潜论诗,强调“温柔敦厚”,注重格调,力求“怨而不怒”,“和平渊雅”。其选诗标准为“始端宗旨,继以规格,终流神韵”。所选之诗,不少为应制诗,亦有仇视农民起义、污辱少数民族之作,为糟粕。然此集取材广泛,能以有限篇幅,反映明代诗歌之大概。尤其能“不因人存诗”,不收“雷同沿袭,浮艳淫靡”之作。故而得以广泛流传。其中刘基《夏夜台州城中作》,陈子龙《杂感》、《小车行》、张纲孙《苦旱行》等,能频陈民瘼,从某些侧面反映明代社会现实,对研究明代诗歌,颇具参考价值。有乾隆四年(1739)刻本,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缩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七年排印本。 查看详情>>
诗总集。清沈德潜撰。十四卷。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一生困于场屋,年七旬始得进士,高宗称之为“老名士”,命值上书房,擢礼部侍郎。他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也反映人民疾苦。此书选收自上古至隋代诗歌七百余首,唐以前一些著名诗篇(除《诗经》、《楚辞》外)多被选录。原刻本今存《四部备要》排校本,通行本为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1963年和1977年中华书局排印、重印本。 查看详情>>
原名《国朝诗别裁集》。诗歌总集。清沈德潜编。原三十六卷,后经删定为三十二卷。清沈德潜选编。沈德潜自谓此书选诗本着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的标准,唯祈合乎温柔敦厚之旨,所选诗作,俱近唐贤,不录徒辨浮华或直露叫号之作。此书的编选开始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完成于乾隆二十二年。二十四年初刻,二十五年重新修订,二十六年修订本刻成。共三十六卷,入选诗人九百九十六人,诗作三千九百五十二首。同年十二月,因书中选入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戴名世等人诗作,触怒乾隆皇帝弘历,命发给南书房重新修订,删去钱谦益等人作品,成三十二卷。书前有序和凡例,要举编选范围和宗旨。诗人名下缀以小传,诗后兼附简短评语,时有灼见。《清诗别裁集》搜辑广泛,选择精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建国后一个多世纪诗坛风貌。其中一些诗作反映了明末清初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特别是某些诗人的专集已散亡,颇赖此书得窥一斑,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学史资料。《清诗别裁集》,以乾隆二十五年三十六卷本最为完备,1975年中华书局据之影印流行于世。 查看详情>>
诗论。清沈德潜撰。二卷。德潜有《沈归愚全集》已著录。此编成书于雍正九年(1731),上卷百二十七条,下卷九十九条,总二百二十六条。沈氏“有触即书”,“遇物杂陈,略无诠次”,故所论无系统,条名无题。大体上自先秦、下迄明代,对诗歌之源流、功能、作用、内容与形式、创作技法及历代名人佳制、风格,均有概括论述。作者论诗力主“格调说”,即视诗歌之形式音律为创作关键。“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析立见。”又主张诗歌要反映真实情感,不拘泥于古法。评论历代诗人诗作,最见功力,所下断语,几成定论,极受后人尊崇。此编虽不脱“温柔敦厚”之极则,亦难免形式主义倾向,而沈氏为诗坛鉴赏名家,诗论流传颇广,故此论远较叶燮《原诗》更有影响。有《沈归愚诗文全集》本,《诗触丛书》本,《玉鸡苗馆丛书》本,《啸园丛书》本,《谈艺珠丛》本及《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皆作二卷。《青照堂丛书》本及《三家诗话选》本,作一卷。有的版本附有他人评语。近人丁福保辑入《清诗话》,有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西湖志纂》·十二卷(内府藏本),清朝大学士梁诗正、礼部尚书衔沈德潜等同撰。初,雍正中,浙江总督李卫修《西湖志》,延原任编修傅王露总其事,而德潜以诸生为分修。凡成书四十八卷。虽叙次详明,而徵引浩繁,颇嫌冗蔓。至乾隆十六年,恭逢圣驾南巡,清跸所临,湖山生色。德潜因取旧志,复与王露重加纂录,芟繁就简,别为十卷。而梁诗正亦奏请重辑《西湖志》。会德潜书稿先成,缮录进御。蒙皇上优加锡赉,特制诗篇,以弁其首。并敕诗正,即以德潜此稿合成之。诗正复偕王露参考厘订为十二卷,於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奏进。首名胜各图,次西湖水利,次孤山、南山、北山、吴山、西溪诸胜迹,而终以艺文。虽门目减於旧志,而大纲已包括无馀。且仰荷宸翰亲题,荣光下烛,尤从来舆记所未有。固非田汝成辈区区记载所得并称矣。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