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伯衡(1329年~1392年),字平仲。金华(今属浙江)人。宋苏辙后裔,父友龙,为许谦门人,亦有名于时。伯衡警敏绝伦,博洽群籍,长于古文,元末贡于乡。明太祖开府于金陵,被聘至礼贤馆,用为国子学录,迁学正。明朝建立,被荐,召见,擢为翰林编修,随即以病辞官,留京校雠《元史》。次年,还乡。太祖洪武十年(1377),宋濂致仕,举以自代,征入京,复以疾辞,赐衣钞而还。洪武二十一年,聘主持京中会试,事竣复辞还,寻为处州教授。后因所上表笺忤旨,下狱死,二子恬、怡救父,并被刑。伯衡长于文,不以诗名,然诗亦颇可观。其诗以摅情言志、酬酢题赠之作为多,工于古体,如:“江雨殊未已,江风生早寒。今我悄不乐,喟然起长叹。决去苦不早,无营尚盘桓,徒贻父母忧,岁晏衣裳单。”(《江上连雨》)诗中曲折反映明初朝臣在明太祖暴戾统治下的忧惧和对自由乡居生活的向往。另外许多作品也表达了这种情志,如《东斋夕书》:“幽居得自怡,野性方惬素。高枕一酣眠,长廊独闲步。白云谁云长,青山忽已暮。皓月照前阶,凉风满高树。偶随孤鹤行,时见疏萤度。即此有馀欢,何况山中去。”在无可奈何之中可隐隐感到诗人的忧惧。伯衡诗风凄婉,诗味隽永,为越派中较有影响的诗人。有《苏平仲集》。《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十六卷。明苏伯衡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四年(1371)序、宋濂洪武十三年(1380)序。收文十五卷、诗一卷。其文颇受宋濂等人推重,宋濂在 《送平仲还乡序》称:“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芗,或卉或条,或大或小,或圆或扁,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显然是过誉之辞。郑瑗《井观琐言》则称 “其用意太苦、遣辞太繁缛,不可为法,”道出了苏伯衡为文的弊病所在。其诗作较少,且无佳作。集末有洪武八年 (1375)胡翰跋语,称苏伯衡选为太学官,“居太学六年。”考《明史》称苏伯衡在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为国子学录,苏伯衡所著《国子学同官记》称以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升学正,其诗文又有庚戌 (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 七月十日奉命编《摩国史口号》,则苏伯衡由学正擢编修,实在洪武三年(1370)上距丙午仅五年,是胡翰误将时间多记一年。是集为正统七年 (1442)处州 (今浙江丽水等地)推官黎谅所重刻,收入《四库全书》。还存有《金华丛书》(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 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