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缜,北宋史学家。字廷珍,成都人。治平进士,曾知蜀州,后历典数郡,皆有惠政。欧阳修重修唐书时,缜曾请预官属之末,修以其年少轻脱加以拒绝。新书刊行,缜别著《新唐书纠谬》20卷,驳正其中之舛讹凡20门400余事,并推究其修撰之“八失”,如责任不专,课程不立,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务因旧文而不推考,刊修者各徇私好,校勘者惟务苟容等。又撰《五代史记纂误》3卷,列200余事。
吴缜生平治学严谨,撰写过《新唐书纠谬》二十卷和《五代史纂误》三卷,纠正北宋欧阳修《新唐书》与《新五代史》的谬误。吴缜专著《新唐书纠谬》一书,共举出该书四百六十条错误,胪列《新五代史》谬误两百余事。吴缜在《新唐书纠谬·自序》中指出该书多有“舛驳脱误”,“揆之前史,皆未有如是者”。
缜甚至把《新唐书》中的谬误,分列为二十门,如:“书事失实”、“事有可疑”、“自相违舛”、“年月时世差误”、“官爵姓名谬误”、“纪志表传不相符合”、“载述脱误”、“义例不明”、“先后失序”、“编次未当”……等,逐条分类。他还在《自序》中指名批评裴煜、陈荐、文同、吴申、钱藻等五位校稿者,“但循故袭常,唯务喑默”,以致于“讹文谬事,历历俱在”,“未闻有所建明 ”。
据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二披露,吴氏著二书的本意,原来是要挟怨泄忿。原来嘉祐(1056年—1063年)年间,欧阳文忠诸公正要重修《唐书》。吴缜当时初登第,上书给欧阳修,愿为修史效力,言甚恳切,文忠以其年少轻佻拒绝之,吴缜鞅鞅不乐而去。另一种说法是吴缜之父吴师孟被拒,为报父仇。两种说法自相矛盾,无法成立。今人陈光崇、曾贻芬认为纯属无稽之谈。
钱大昕曾批评吴缜的《新唐书纠谬》,于地理、官制、小学多有“未达”,认为吴缜所纠正者,“非无可采”,但吴本人“沾沾自喜,祗欲快其胸臆,则非忠厚长者之道”。
史学著作。北宋吴缜撰。20卷。是书专为驳正《新唐书》讹误而作,有《书事失实》、《载述脱误》、《纪志表传不相符合》等20门,凡400余事。虽有过于琐屑之处,然于欧书中脱误、失实、牴牾、失考之处,一一指正,可补其讹漏。并指出《新唐书》修撰上的“八失”:一曰责任不专,二曰课程不立,三曰初无义例,四曰终无审复,五曰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六曰务因旧文而不推考,七曰刊修者不知刊修之要而各徇私好,八曰校勘者不举校勘之职而惟务苟容。所论亦颇中肯。是书于绍圣元年(1094)进表于朝,初名“纠谬”,后改名“辩证”,绍兴八年(1138)长乐吴元美刊行于湖州时仍题为“纠谬”,今本沿其旧名。世所行本多佚脱侧乱,《四库全书》以南宋刊本校补。又有《知不足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查看详情>>
北宋史学家吴缜著,原书5卷。原名《五代史记纂误》,是一部专门考据《新五代史》疏漏的著作,对研究《新五代史》具有重要作用。但这部著作从出世伊始就命运多舛,其作者吴缜被众人攻击创作动机不纯,故因人废书,流传不广,以致近乎失传,到清乾隆时才从《永乐大典》中重新辑佚出来,但《五代史纂误》原书已不可见,遗失近半。《郡斋读书志》:《五代史纂误》五卷,皇朝吴缜撰。凡二百余事,皆欧阳永叔《新五代史》抵牾舛讹也。按《通鉴考异》证欧阳史差误,如庄宗还三矢之类甚众。今此书皆不及之,特证其事之脱错而已。又善本未必皆然。 查看详情>>
北宋吴缜撰。二十卷。初名《新唐书正谬》,因仅限于纠擿谬误,未为刊正,因改今名。元祐四年(1089)成书。以欧阳修《新唐书》有编著八失,因为指陈条列,计分以无为有、似实而虚、书事失实、自相违舛、年月时世差互、官爵姓名谬误等二十目。皆用本证方法,以欧史纪、表、志、传自身材料前后勘比质正,凡举出记载矛盾疏误共四百六十条。多言之有据,深中其失。自立误说,纠责失当处,不及全书的十分之一。南宋绍兴八年(1138)吴元美于湖州首刊此书。现有《四部丛刊三编》本等。此为《新唐书纠谬》标点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