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文。北宋欧阳修作。约600字,主要描写浮槎山之水品质极佳,而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未予列入,于是“颇疑”张又新的评水方法,十分赞同陆羽的评水原则:“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同时,倡导“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的“山林之乐”。 查看详情>>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225卷,系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写。记事时间大体与《旧唐书》相似。北宋时,仁宗以《旧唐书》“记述失序,使兴败成坏之迹,晦而不章”,先诏王尧臣,张方平等对《旧唐书》进行个别修改,但久而未就。到庆历年上(1045年),又诏欧阳修、宋祁等进行重修,到嘉佑六年(1061年)修改完毕,由提举编修曾公亮领衔奏上。计本纪10卷,志50卷,列传150卷。本书继承了《史》、《汉》的传统,重新立表,是后世史书年表世系的代表;列《仪卫》、《选举》、《兵》志,详记典章、科举、府兵之制度;《地理志》详记各州县沟渠,陂塘、池枢、运河、井泉;列传削减了《旧唐志》的61位人物,新增加331人的事迹。宋朝吴缜编著有《新唐书纠谬》20卷,汪应辰编有《唐书列传辨证》20卷,对 《新唐书》中的讹误进行校正。现存最早版本为宋嘉佑本。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查看详情>>
欧阳修撰。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七十二。作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牡丹的专著,全文分《花品序第一》,《花释名第二》,《风俗记第三》和《牡丹记跋尾》四部分。《花品序第一》,写天下牡丹不能与洛阳牡丹相敌,洛阳牡丹花果为天下第一,驳斥洛阳牡丹之美盛,乃因洛阳居九州之中、得中气之和的说法,并记20多种特著之花名。《花释名第二》,详记牡丹各种品种的得名之由来,花色之特点,尤见名贵品种的产生是人们长期精心培育的结果,指出牡丹不载于文字,文人吟咏篇什不多。《风俗记第三》,记叙洛阳人爱花赏花之习俗和向朝廷贡花之事,并对接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等方法,详加说明,反映出当时园艺栽培之技术。《牡丹记跋尾》则叙蔡君谟书此“记”于石的经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言不繁,说事明晰。知识性很强,文风也朴实自然。在结构和行文上对陆游《天彭牡丹谱》有影响。 查看详情>>
原书只称诗话,后人改称为《六一诗话》、《六一居士诗话》、《欧公诗话》、《欧阳永叔诗话》、《欧阳文忠公诗话》等。诗话。宋欧阳修(1007—1072)撰。一卷。修有《欧阳文忠公全集》已著录。此编成书时间,《四库提要》谓“熙宁四年(1071)致仕以后所作, 越一岁而修卒, 其晚年最后之笔也。”共二十八条,多叙论诗词作者身世及作品。多评论北宋时期诗人作品,间亦论及唐诗。书前自题:“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故多记述诗人轶事,亦表现出作者提倡艺术锤炼加工,反对浅率,主张诗歌应做到“意新语工”,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查看详情>>
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有74卷,系北宋欧阳修编著。记事时间与《旧五代史》相仿。欧阳修以为薛书“繁猥失实”,从景佑三年(1036年) 开始进行修订,经历10余年,将《五代史记》完成。熙宁五年(1072年),欧阳修逝世,“朝廷闻之,取以付国子监刊行”。当时为区别于宋薛所编的《旧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计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仿《春秋》书法,褒贬人物;效《史记》体例,纪传表志俱全。重编薛书列传,改志为考,列十国为世家。宋朝徐无堂曾作注释,阐书法要义。 吴缜《五代史记纂误》,列举谬误200余条。吴书后亡失,清初,自《永乐大典》辑出120条,重编为3卷。清彭元瑞、刘凤浩撰《五代史记补注》74卷,以欧阳修所著之书为主,以宋薛所著元书为辅加以补注,并存徐无堂注。通行本有百衲本影印南宋庆元本。今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影印宋本为底本,参校各本,为较好的版本。 查看详情>>
一名《欧阳公试笔》《欧公试笔》。一卷。杂著。宋代欧阳修撰。是编可能是后人辑录欧阳修所书或随笔而成,共三十条,每条有标题,书末有苏轼跋。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学书为乐”,它体现的是一种以书斋生活和文房趣味为特征的高雅情调,是追求自然适意、百无滞碍生活方式的士大夫人生哲学的具体表现之一。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多数士大夫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不仅开宋人尚意之先风,而且开文人书画理论之先河。有《书苑补益》本、《说郛》本、《百川学海》本等。 查看详情>>
十卷,宋欧阳修撰。欧阳修早年即喜搜集碑刻,凡有所闻,便多方求取。朋友馈赠拓片和实物,更增加了他集古的完备性。自仁宗庆历五年 (1045)开始整理,至嘉祐七年(1062),历时十八个年头,与修撰《新唐书》差不多同始终。其集得彝铭碑刻和法帖一千卷,上起周初,下迄五代末,编录成册。其中,以唐人碑帖居多,占总卷数的十之七八。对所集金石铭刻,欧阳修“撮其大要”,详加审定考释,于卷尾写下题跋。因是随得随录,边写边改,写法不尽一致,也未依时代先后排列。自仁宗嘉祐八年 (1063),至神宗熙宁二年 (1069),总共写下题跋四百余篇,编为十卷,于《欧阳文忠公集》中称《集古录跋尾》,通常称为“集本”。其自为书,则自宋方崧卿裒聚真迹,刻于庐陵 (今江西吉安),名以《集古录》,是为合编本。该书刊行,为第一部金石考证专著。对于金石铭刻,欧阳修遇“与史传不同者”、“有褒有讳,疑其不实”,至于世系、子孙、官封、名字、因 “无情增损,故每据碑以正之”。该书在订正史籍错误、补充史传疏漏、考索典制渊源、品评历史人物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贡献。自该书问世,别创一种积聚文化财富的风尚,并将摩挲玩赏古董引向考据史事,导致金石考据学的诞生。该书流传,分为两个系统,一为“集本”,随各种版本《欧阳文忠公集》传布;一为合编本,单独通行。宋庐陵刻本,今已不传。其单独通行之本,今已是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了,每卷之末附列原本卷帙编次,此本收入《四库全书》中。附带辩证一事,即欧阳修子棐所编《集古录目》,是从先前搜集的一千卷铭刻、法帖中选其重要篇目编成,分注其撰人姓名、官位事迹以及立碑时间等,亦为十卷。《欧阳文忠公集》中有《集古录目序》 一篇,有人不知《集古录》与《集古录目》是内容不同的两部书,竟自将 《集古录目序》置于了《集古录》 一书卷首,读者应加辨识。 查看详情>>
《新唐书》,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嘉祐五年(1060)成书。二百二十五卷。分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载唐代二百九十年历史。此为《新唐书》白话文。 查看详情>>
宋欧阳修撰。十六卷。前十二卷为说一百十四篇,每条以《诗经》题为目,下分“论曰”、“本义曰”两部分。卷十三为“一义解”、“取舍义”,卷十四为“时世论”、“本末论”、“豳问”、“鲁问”、“序问”,卷十五为“通解”,有“诗统解序”、“二南为正风解”、“周召分圣贤解”、“王国风解”、“十五国次解”、“定风雅颂解”、“十月之交解”、“鲁颂解”、“商颂解”,末卷附“诗图总序”、“郑氏诗谱”。其书志在补正毛传疏略、郑笺妄说,《四库提要》谓“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宋代研习《诗经》,新义日增,旧说几废,实发于欧阳修。 查看详情>>
笔记。宋欧阳修(1007—1072)撰。二卷。修有《欧阳文忠公集》已著录。本书成于治平四年(1067),自序称:“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跋尾又称以李肇《国史补序》为法,“言报应,叙鬼神,述萝卜,近帷箔,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诫,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又以谓职非史官,掩恶扬善,不书人之过恶。共一百十五则,一万五千余字。因身居高位,熟知情况,故所记真宗、仁宗、英宗诸朝宫廷遗事、君臣际遇、朋党纷争以及职官、制度、文物等事,均有所依据,为历代治史者如李焘等著名史学家所征引。有关帝王文人轶事,如真宗好文、重器识,仁宗精飞白、性恭俭,杨亿性格刚劲寡合、与门人语笑喧哗而不妨构思,石曼卿磊落奇才,梅圣俞穷困,名闻宫中等,均可供治文学史参考。有《欧阳文忠公集》本,《稗海》本,《学津讨原》本等。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刊行李伟国点校本,与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合为一书。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