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和叔
  • 性别: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 出生日期:1144年

袁燮(1144年-1224年)南宋哲学家,字和叔,学者称之为“絜斋先生”。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与杨简、舒磷、沈焕并称为“甬上四先生”。袁燮于孝宗乾道初年入太学,先师事陆九龄,继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八年(1181)中进士,任江阴尉。后来浙西发生饥荒,他前往赈恤。宁宗即位后,召之为太学正。在庆元党禁中,袁燮被牵涉免官。嘉定时,任江西提举常平,权知隆兴府。其官秩凡十七迁,终为通奉大夫、礼部侍郎。宁宗嘉定十七年卒,谥正献。

袁燮一生的学术思想除了师承陆九渊心学以外,还受到南宋文献派和功利派的影响,从而显出和杨简不同的思想风貌。全祖望说:“慈湖之与絜斋不可连类而语,慈湖泛滥夹杂,而絜斋之言有绳矩。”(《宋元学案》卷七十五《絜斋学案》案语)《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其传金溪之学较杨简为笃实”(《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实际上袁燮主要是从社会政治理论方面来发展陆九渊心学的。在宇宙观上,他继承了陆九渊的“心”本体论,把“心”视作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说:“只缘此心无天人之殊,天得此心而为天,地得此心而为地,人得此心而为人。”(《絜斋家塾书钞》卷二)他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心”也就是“理”,并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的观点,揭示了两者的同一性。他说:“大抵彻上彻下,只是一理,只是一心,高而为上帝,卑而为下土,皆此理此心而已。”(同上书,卷七)他还将陆九渊既视为道德本源也视为知觉主体的“心”单纯引向伦理方面,认为“心”集中了一切善良品德,因而成了人的大本。他说:“人之本心,万善咸具,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嗟来之食,宁死不受,是之谓本心。”(《絜斋集》卷八)又说:“人生天地间,所以超然独贵于物者,以是心尔。心者,人之大本也。此心存,则虽贱而可贵;不存,则虽贵而可贱”(《絜斋粹言》)。袁燮指出,作为道德本源和人之大本的“心”还是评判是非善恶的准则:“人心至灵,是非善恶靡不知之……士君子平居讲学果为何事,一言以蔽之,曰:不没其本心而已,万善之源皆由是出。”(《絜斋集》卷八)袁燮还将“心”引向社会政治方面,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均是“心”的体现;就君主而言,凡立身施政,均是“心之精神”的体现。他说:“古者大有为之君,所以根源治道者,一言以蔽之,曰此心之精神而已。心之精神洞彻无间,九州四海靡所不烛……朝夕警策,不敢荒宁,以磨厉其精神;监观往古,延访英髦,以发挥其精神;日进而不止,常明而不昏,则流行发见无非精神矣……明主精神在躬,运乎一堂之上,而普天之下,事事物物靡无精神。”(同上书,卷一)袁燮不是一般地赞扬“心”的伟大,而是特别赞扬君主的“心之精神”之伟大,认为从朝廷到地方以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都是由它维系的,从而把杨简的唯我主义与封建皇权主义结合在一起,对陆九渊的心学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还从陆九渊的“心即理”和“人心本善”的观念中推导出两个命题:“天人一理”和“君民一体”,他说:“天人一理,随感而应,可不畏哉!”(同上书,卷三)“何以天人本一致?只缘此心无天人之殊,天得此心而为天,地得此心而为地,人得此心而为人。”(《絜斋家塾书钞》卷二)关于“君民一体”,他说:“君民一体也,民固不可无君,君亦不可无民。天下之民所以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果谁之力乎?人君之为也。是无民君固不能相养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而无民岂能独立于上?”(同上书,卷五)“君民本一体相须之义,初无尊卑之殊”(同上)。这一思想否定了君尊民卑的等级观念,构成了其政治思想中的独特之处。在认识论和修养论上,袁燮认为善性和事理均存在于内心之中,因此不必理会外界的对象,只须内求于心。他说:“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认为“观物不如自观”(《絜斋粹言》)。他还吸取程朱学派的思想观点,把“心”分成“道心”与“人心”,认为“道心”是善的,代表“天理”,是“此心之识道理者”;“人心”是恶的,代表人欲,“人心日与物接,则易为物所诱”(《絜斋家塾书钞》卷二)。他又吸收了程朱学派的治学修养方法,主张博学广识和持敬渐积,从而在他的思想中表现出陆派心学和程朱理学逐渐接近的痕迹。其主要著作均收入《絜斋集》。此外尚有《絜斋家塾书钞》、《絜斋毛诗经筵讲义》、《袁正献公遗文钞》。

袁燮作品

絜斋集 [ 袁燮 ]

南宋哲学家袁燮的著作汇编。因学者称袁燮为絜斋先生,故名。此书包括了袁燮的主要著述和他的主要思想。在此书中,袁燮将陆九渊既视作道德本源又视作知觉主体的“本心”着重引向伦理道德方面,说“人之本心万善咸具,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嗟来之食,宁死不受,是之谓本心”(卷八《跋八箴》)。他进一步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皆是“心”的体现:“心之精神洞彻无间,九州四海靡所不烛”(卷一《都官郎官上殿劄子》)。此书中袁燮从陆九渊的“心即理”观点出发,推出了“天人一理”的命题:“国无定论,人有离心,乖气所召,灾患必作,此恒燠所以应也。天人一理,随感而应,可不畏哉!”(卷三《论弭咎征宜戒逸豫劄子》)此书反映出袁燮除了学宗陆九渊以外,也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他接受了朱熹的道统观,认为:“(孟氏之后)岂无儒宗,然虽有求道之心,而未有得道之实……于是乎道统寝微,不绝如线,寥寥至于我宋,乃始有濂溪先生者,精思密察,窥见其真,得颜氏子之乐,潜养既深,蹈履既熟,乃笔之书,乃见诸行事。二程之学渊源于兹,遂以斯道师表后进,迄今学者趋向不迷,系谁之力,实惟先生复开其端,岂可忘所自哉!”(卷九《濂溪先生祠记》)《絜斋集》既是袁燮的主要著作,也是象山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原为二十六卷,后集十三卷,已佚。后据《永乐大典》所载得文章二百四十八篇,诗一百七十六首,成二十四卷,又以其子袁甫所作序附之,即成今本《絜斋集》。有珍柏木、闽覆本、杭缩本、甬江袁氏刊本等。 查看详情>>

絜斋毛诗经筵讲义 [ 袁燮 ]

经学著作。南宋袁燮撰。4卷。此书是袁燮在崇政殿说书时所撰。解说《毛诗》,议论平和,理明辞达,颇得风人之旨。又据经文推阐当时世事,对振兴恢复大业等事,尤反复致意。原本失传无考,惟所论《国风》尚存于《永乐大典》,清四库馆臣据以辑录,编为今本。有武英殿聚珍版、《四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查看详情>>

絜斋家塾书钞 [ 袁燮 ]

经学著作。南宋袁燮撰。12卷。此书注重发明本心,反复引申阐明心性之说,而论述帝王治绩,尤能参酌古今,逐一标举大纲和要领。所论满损谦益和居安思危,亦颇惬当得理。原本10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并称其子袁乔“录其家庭所闻,至《君奭》而止”。因知其本为未竟之书,且非燮手著。绍定间,其子袁甫刊于象山书院。传本久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得,编为今本。《四库全书》著录。有《四明丛书》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