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子静,号存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139年3月26日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学者称象山翁、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乾道进士。幼性格内向,生三四岁,问父天地何所穷际,深思,至忘寝食。认为程颐之言不类孔孟。少喜道书,尤躭《庄子》,至弱冠方信儒学。中举后候职家居,讲学槐堂书屋,确定“本心”之说。淳熙元年(1174),授淳安(今属浙江)主簿。二年,鹅湖之会,与朱熹辩异同,所说深化。八年,自崇安访朱熹于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应邀讲学白鹿洞书院,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备受赞赏。迁国子正,讲授《春秋》。任敕令所删定官,授将作监丞,出知荆门军。筑荆门城壁,治军士逃亡,革税务弊端,修郡学贡院,政绩有声,为丞相周必大赞赏。后以祠禄官闲居,讲学贵溪天山(象山)书院,五年间来学而著于籍者数千人。

教育思想 陆九渊以“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强调教育对人生不可或缺。肯定教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重践履务实,而不轻读书,认为束书不观,游淡无根。教师责在引导学生选择切己有用者而精熟之,得其精神意旨,能推而“明物理、揣事情、论时势”;更以读书为陶冶性情、涵养道德的手段。

社会政治思想 陆九渊从社会风俗、国家制度入手,对历史与现实多有批判。认为古代心存风俗厚,而今心失风俗滞;三代制度优良,其后因循苟简。时政之失有二:一为胥吏残害民众。要求圣天子贤牧伯检吏奸以宽民力。二是科举败坏人心。俗士以儒家经典和说教猎取功名,降低其道德价值。冀望保存科举制而革除其弊害。批评孝宗政绩不著,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生聚教训少实。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革除弊政;减轻赋税,缓和社会矛盾。还以实践者的直感,道出“古之是非得失常易论,今之施设措置常难从”。

哲学伦理思想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基础,认为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人物无一能违异,乃最高最本源的存在。理又为万事万物秩序,为一切所遵循。自然、社会与伦理之物,森然形于方寸之心,满心而发,充塞宇宙。因此“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俱是理。万物之理在心,心是万物实体,又是伦理实体,外化为知觉作用和道德伦理行为,自然地形成和表现为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知觉能力和践履道德、平治天下的实践能力。心与理合一,此心此理包罗万象,只须切己自返,发明本心,便心明理显,掌握一切知识和真理。发明本心,非为锻炼、扩展思维智慧能力,而是体认表现道德本性。他认为,学习为人之道,不是逐一扩充识解,而要明了整体。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整体一旦明了,部分即可体认。知道,则末即是本,枝即是叶。方法有三。其一,简易功夫。即“发明本心”,也就是“存心”、“养心”、“求放心”。从日常生活处悟起,由最切近的事悟起,通过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成,达到其最高与最后境界,本能自然地成为“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的完人。进而与天地万物合,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而为自然自在的超人。简易人人时时处处可为,却又深刻知本。其二,剥落。解除心蔽的修养方法。心本明亮,因人好欲,障蔽良知,乃至不明,无由识理。去欲存心,保有良知,须是剥落。剥落得一层即一层清明,随剥落随清明,直至剥落净尽方止。分为格除物欲与扫却邪见两种,须借师友琢磨而成。其三,优游读书。以为圣哲之言,载于经书,无所不备。择其切己有用者,熟读细思,务得宗旨,涵养德性。三者以自我反省的简易功夫为主,籍师友剥落、读书知圣训,但其鞭策。

其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源于孟子,又吸取佛道思想。以孔孟继承者自居,就论心而言,确较朱熹更接近孟子,但以“明心”、“不失本心”为孟子基本思想,又与整个儒家学说及孟子学说不相符合。主要观点与禅道切合,与道教之道也有共通处,却又批判佛道的人生观与道德观。为南宋理学主要学派之一,与程朱理学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思想史发展新阶段的标志。其论证封建伦理永恒合理,提倡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新方法,都有利巩固封建制度;但超越社会的超人理想,“六经为我注脚”的蔑视经典权威的态度,又在客观上对破坏封建制度与冲决理学罗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学说经弟子杨简等发展,走向了唯我主义,又经明代王守仁发展为陆王心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极具影响的社会思潮。其论学书札、讲学语录、诗文杂著编为《象山先生全集》,今经校勘整理为《陆九渊集》。

陆九渊作品

象山语要 [ 陆九渊 ]

南宋陆九渊(1139—1193)讲学言论汇编。由门人傅子云等编录。陆九渊在讲学中提出了与朱熹格物穷理相对立的主张,他认为心即理,万物由心生,理在心中,应以“立心”求理。在治学方法上提出“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等。 查看详情>>

陆九渊集 [ 陆九渊 ]

中国南宋心学(陆王学派)著作。陆九渊长子陆持之于1205年编成《象山先生全集》28卷,另外集4卷。南宋开禧三年(1207)高商老刊于郡庠,南宋嘉定五年(1212)袁燮刊刻于江西。此后版本主要有明正德李茂元刻本、明嘉靖王宗沐刻本、清道光金溪槐堂书屋刻本等。1980年中华书局以上海涵芬楼影印嘉靖本为底本,参照其他诸本而校订、标点、汇集为《陆九金集》。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或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中国宋代哲学家。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人。青年时代,立志习武,反对金兵侵扰,后曾任靖安、崇安县主薄、国子正、奉议郎知荆门军等。1175年就治学方法等问题,与朱熹等人辩论于鹅湖寺。其后又镇压过农民起义。一生以讲学、著述为主。主要著作是《象山先生全集》。《陆九渊集》共36卷,包括书札、奏表、记、序赠、讲义、策问、语录等。 查看详情>>

象山语录 [ 陆九渊 ]

《象山语录》在言谈之间涉及到广泛的内容,除了心学体系自身的概念、方法外,还包括为学的渊源、任务等,既是心学建构的体现,也是心学观点的运用。《象山语录》为陆九渊的多名弟子所记汇编而成。《语录上》为傅子云和严松所记,《语录下》为周清叟、李伯敏、包扬、詹阜民和黄元吉所记。由于是多人记录而成,风格不一,又由夹杂了许多方言口语,以及一些没有头柄的话,使人读来不免有摸不头脑的感觉,所以《象山语录》中许多关于陆九渊思想的材料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这次注释的《象山语录》,以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为临本,其中个别歧误处依据文义和陆九渊的思想酌情加以改动,以使陆九渊思想能够更好地彰显出来。 查看详情>>

象山集 [ 陆九渊 ]

南宋陆持之编纂的陆九渊的著作集。28卷,《外集》4卷,另附《语录》4卷,共36卷,九渊号 “象山” ,故名。成书于开禧元年 (1205年) ,嘉定五年 (1212年) 由袁燮刊行。前28卷,皆书、表、奏、记、杂著、行状、墓志、墓碣等。《外集》 4卷皆程式之文。《语录》 4卷,本于集外别行,后重刻时乃附于集末,以成全书。集中的书信、杂著和语录互相发明,合而观之,更能清楚地反映出陆九渊的哲学观点。认为“天下有不易之理,是理有不穷之变,诚得其理则变之,不穷者皆理之”(《象山集》卷21) 。提倡心学,强调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千万世同此心此理” (同书卷22) 。认为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同上) 。九渊之学以悟为宗,认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读书,就能确然有得。此书是研究陆九渊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四部丛刊》收录《象山先生全集》。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有《陆九渊集》。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