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zhěn](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行九。鲜卑族后裔。世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八岁丧父,至凤翔依舅族。其母教以书学。九岁从姨兄学诗律。贞元九年,年方十五,以明两经擢第。后游蒲州,有艳遇,终决绝,作著名传奇《莺莺传》托名张生以纪其事。九年,中书判拔萃科,署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上疏论政,为宰臣所恶,出为河南县尉。四年,为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劾奏官吏奸事,获罪权贵,分务洛阳东台。明年召还,经敷水驿,与宦官争宿驿站正厅,为所辱。时宦官势盛,宪宗贬元稹为江陵士曹参军。十年,奉召返京,旋出为通州司马。十三年冬,转虢州刺史。翌年,入为膳部员外郎。穆宗即位,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进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二年,由工部侍郎拜相。未几,出为同州刺史。三年,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次年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五年七月,卒于任所。元稹早岁,颇能自励,直言执法,权倖惮之。元和末,转依宦官,虽官位日隆而为时论所薄。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宫中乐色,常诵其诗,呼为“元才子”。所作乐府,最为警策。其《乐府古题序》有云:“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賸。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予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所论对推动新乐府运动,不无促进作用。元和四年所作《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可视为其理论之实践。在艺术上虽不及白居易《新乐府》之完善,然颇具社会意义。名作《连昌宫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颇具特色。而其诗流传最广者,当为悼亡诗及艳诗。以“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为选诗标准之《才调集》竟选此类诗达五十九首之多,足见其影响之大。故李肇《唐国史补》云:“元和以后……学淫靡于元稹。”次韵诗亦为元稹所首创,其上《令狐相公诗启》云:“稹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居易雅能诗。……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辞,名曰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自尔江湖间为诗者,复相仿效,亦目为‘元和体’。”(《旧唐书》卷一六六本传引)严羽《沧浪诗话》标有“元白体”,亦当指此类诗而言。元稹亦擅散文、传奇、书法。《叙诗寄乐天书》自述作诗见解,《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首倡扬杜抑李之说,于后世影响甚巨。传奇《莺莺传》,为《西厢记》所取材,几成家喻户晓之故事。楷书亦“风流酝籍,挟才子之气,而动人眉睫”(《宣和书谱》卷二)。白居易《元稹墓志铭》及《旧唐书》本传均言其有《元氏长庆集》一○○卷、《类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尚著录其《小集》一○卷、《元白继和集》一卷及与白居易、独孤郁合编之《元和制策》三卷。宋以后传本《元氏长庆集》止六○卷。中华书局本《元稹集》,于六○卷外,收有外集八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八卷,见卷三九六至四二三,《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五辑得断句二句,又《续拾》卷二五辑得佚诗一○首又五一句,重录八句。《全唐文》卷六四七至卷六五五,编其文为九卷。生平事迹见白居易《元稹墓志铭》、《旧唐书》卷一六六及《新唐书》卷一七四本传、《唐诗纪事》卷三七、《唐才子传校笺》卷六。有年谱数种,以卞孝萱《元稹年谱》较为通行。
唐代传奇小说。又称《会真记》、《传奇》。1卷。元稹撰。《类说》卷28载《异闻集》收本篇,题《传奇》。《太平广记》卷488收本篇,题《莺莺传》而未注出处。《百川书志》、《宝文堂书目》因传中有张生《会真诗》,故著录为《会真记》。小说叙贞元中张生游于蒲,在普救寺中遇远亲崔氏母女。当时乱军抢掠,张生请所识官兵保护了崔氏及全寺,得见莺莺。后请其婢红娘传书送柬,几经波折,2人遂私下相爱。张生西去应试,互相仅有诗文往来,不久竟完全断绝音信。传中塑造莺莺形象很成功,写其美艳、有文才、受封建礼教束缚而又大胆追求爱情自主权的矛盾心理和行为,表现得曲折有致。张生“始乱之,终弃之”,骂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完全是负心汉形象,文中却说“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后世人多同情莺莺而憎恶张生的负心,故对情节有改动和发展。宋人赵令畤〔商调·蝶恋花〕 10阕,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人王实甫《西厢记》杂剧都演此故事,足见其影响之大。研究者多认为传中张生即元稹本人的化名,其事为亲身经历,故叙述入微。不过今本《元氏长庆集》中无本篇。现存《虞初志》、《绿窗女史》、《唐宋传奇集》、《唐人小说》等书中所收本篇称《莺莺传》。《会真六幻》、《说郛》、《唐人说荟》、《唐代丛书》、《龙威秘书》、《无一是斋丛钞》、《晋唐小说畅观》所收,称作《会真记》。 查看详情>>
六十卷。《补遗》六卷。唐元稹撰。元稹,字微之,又一字威明,河南(河南洛阳)人。自幼聪明好学,在逆境中发愤读书,九岁即能属文,贞元九年(793)仅十五岁明经及第。贞元十九年(803)中书判拔萃科制举,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中拜右拾遗,因上书奏和重大案件,得罪权贵,被贬官。长庆中为翰林学士、宰相。唐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后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卒赠尚书右仆射。著有《元氏长庆集》、《元氏类集》、《十体》、《杂诗》等。据白居易《元稹墓志铭》称其著文一百卷,题曰《元氏长庆集》。《唐书·艺文志)又载有《小集》十卷。然而原本已缺佚不传。《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录为六十卷。并记“长庆集百卷,今已其四十卷。”宋代有宣和甲辰(1124)建安刘麟所刊刻,世称闽本,亦已不存。此集为明万历年间,松江马元调重刊。凡六十卷。卷一至卷八为古诗,卷九为伤悼诗,卷十至卷二十二为律诗,卷二十三为古乐府;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为新乐府,卷二十七为赋,卷二十八为策,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为书,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九为表状,卷四十至卷五十为制诰,卷五十一为序记,卷五十二至卷五十八为碑志,卷五十九至卷六十为告祭文。并有《补遗》六卷。其卷帙与旧说不符,盖编者对原本遗失之处加以补缀,却反失其真。据集前刘麟序称:“稹文虽盛传一时,厥后浸以不显,惟嗜书者时时传录。某先人尝手自钞写,谨募工刻行云云。”则其文均未尝有所增损。应在北宋时即有此残本。元稹在当时颇有盛名,人称“元才子”。又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故其乐府诗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其艳诗和悼亡诗亦别具特色。此集有嘉靖三十一年(1552)东吴董氏刻本,也是据刘麟刻本翻雕,共六十卷。《四部丛刊》据此影印,有《四库全书》本。目前最完备的本子是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冀勤点校的《元稹集》六十卷,《外集》八卷,《附录》五卷。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