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保绪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荆溪(江苏宜兴)人
  • 出生日期:1781年

周济(1781年——1839年8月11日)清代词人、词论家。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止庵。荆溪(江苏宜兴)人。少能属文,常与包世臣议论经世之学。曾研习兵书,兼习击刺骑射。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官淮安府学教授。因与知府不合,称疾归,客居宝山、京口、扬州等地,后隐居金陵春水园,潜心著述。晚年复任淮安府学教授。

周济为常州词派理论家和代表作家。他论词继承、发展了张惠言“意内言外”之说,批评浙西词派以姜、张为宗、寄兴不高的弊病,主张词应与诗有同等地位,“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强调词不仅要寄托身世之感,还应具有忧国忧民之情(见《介存斋论词杂著》),要求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同时,他除注意雅俗、情景等概念之外,还注意到意与境、气与骨、韵与味、郁勃与放旷、神理与迹象等词学现象。这些理论,对后世词学影响颇大。周济的词作多以写景咏物,寄托幽怨深挚的情思,但词意隐晦,难解其旨,有的甚至近于词谜。其中也有一些意境浑融的作品,如〔渡江云〕《杨花》,一改前人咏杨花时对杨花飘零遭际的悲叹,而以豪壮之语出之:“凭栏极目,荡春波,万种春情。”谭献说此词“怨断之中,豪宕不减”。再如〔蝶恋花〕咏柳絮:“柳絮年年三月暮,断送莺花,十里湖边路。”“烟里黄沙遮不住,河流日夜东南注。”从柳絮纷飞写起,最后落在滚滚东去的江河上,表现对春光流逝的惋惜,境界开阔,笔力峭拔,词意隐晦朦胧,别有一种魅力。他也能诗,但成就不及词。周济还能文。他的一些史论文章,颇多有识之言;而政论文章则多“书生之见,迂阔难行”(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13)。

著有《味隽斋词》、《词辨》、《介存斋论词杂著》、《晋略》等,并选有《宋四家词选》。

周济作品

介存斋论词杂著 [ 周济 ]

一名《论词杂著》。词论。清人周济(1781—1839)撰。一卷。济有《味隽斋词》已著录。此编收周氏论词三十一则,附录《周济词辨自序》及《潘曾玮刊词辩序》。此编发挥“意内言外”之论,提出“非寄讬不入,专寄讬不出”之论。周氏虽选词挟一派之私而受人讥诟,论词则不乏精思。论词推重周邦彦,崇尚“雅” “正”,强调抒写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并认为“诗有史,词亦有史”。在表现方法上强调: “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 查看详情>>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 周济 ]

清周济撰,亦称《宋四家词选自序》。自“浙派”朱彝尊编的《词综》问世以后,“常派”张惠言曾编《词选》,以严拣精取、独立旗帜而称著。周济则继张惠言之后,编有《宋四家词选》,更进一步立派别作家数来取两宋词人作品,令人颇难理解。周氏这篇自序,发展了张氏《词选序》的看法,提出“词非寄托不入,非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申之,触类多通”的观点,这是常派论诗的见解。“入出”之说,在诗论、文论、画论中早就谈过,周氏移植于词论并予以阐发,表现了新义。他把填词家的思想修养、才识、艺术造诣和读者体会联系起来,强调了词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观点是相当精辟的,它纠正了过去把词看作是“娱宾遣兴”的工具这一陈旧观念,故谭献赞周氏“入出”说是“千古辞章之能事尽,岂徒填词为然!”周济这篇序文,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作家创作时形象思维的过程和读者欣赏时的种种感受,对后代文学理论影响颇深。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