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献(1832~1901),原名廷献,字涤生;更名后字仲修,号复堂,自号半厂(半庵)居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幼孤,赖祖母艰难育成。少负志节,嗜学苦读。咸丰中,游京师,得识朱琦、冯志沂、王拯、许宗衡等,与庄棫订交,成挚友。咸丰八年(1858)归,福建学政徐树铭延佐学幕。同治四年(1865)自闽返杭,为诂经精舍监院。六年,中举人。次年会试报罢,选署秀水教谕。后屡试不售,而有志于政事,于十二年借贷纳资得官县令,历官安徽歙县、全椒、合肥、宿松、含山诸县。光绪十三年(1887)以疾告归,家犹贫甚。十六年,张之洞延主湖北经心书院,越二年,病辞。卒于家。自言于经学嗜庄存与、庄述祖,于文章嗜汪中、龚自珍,于骈文嗜孔广森,诗歌嗜吴嘉纪、黄景仁,于词嗜纳兰性德、项鸿祚(《谕子书》)。其学从常州经今文学派,必求西汉诸儒微言大义,通古今治乱,知国家政刑典礼,以求济世。其词学亦承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之绪,而廓大之。力尊词体,亟推词为“乐府之余”,且发挥“寄托”说。选清人词为《箧中词》,又评点周济《词辨》,学者奉为圭臬。所为词含蓄蕴藉,词旨隐微,而凄惋沉郁,或孕时感。造语清隽,琅琅可诵。陈廷焯以为其“小词绝精,长调稍逊”,然“品骨甚高”,与庄棫并称(《白雨斋词话》)。近人尤尊其“开近三十年之风尚”(叶恭绰《广箧中词》),“亦近代词坛之一大宗师”(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其诗“大约古体效法汉魏,近体效法三唐”(陈来泰《寿松堂诗话》),不学宋人,高华清婉,“优柔善入,恻然动人”(吴怀珍《复堂诗序》)。骈文规仿六朝,而能免时人四六格调之累。有《复堂类集》二一卷(含文四卷、诗九卷、词二卷、日记六卷),另有《复堂文续》五卷。辑《箧中词》六卷,续三卷。其弟子徐珂辑其论词诸说为《复堂词话》。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六,夏寅官《谭献传》(《碑传集补》卷五一)。
清谭献撰。共一百三十一则,为其门生徐珂所辑,1925年付梓。徐珂跋云:“师之论词诸说,散见文集、日记及所纂《箧中词》、所评周止庵《词辨》。光绪庚子(1900),珂里居,思辑为专书,请于师曰:‘集录绪论,弟子职也。侍教有年,请从事。’师诺。其年冬,书成,呈师。师曰:‘可名之曰《复堂词话》。’”谭献论词继承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的词学观点而有所发挥,认为“倚声之学,由二张(张惠言、张琦)而始尊”;周济“切磋于晋卿,而持论益精”。谭氏极少推尊词体,并在《复堂词录叙》中指出:“词为诗馀,非徒诗之馀,而乐府之馀也。”词是由风、骚和乐府的演变发展而来,不应“以词为小道”。作者虽撰《箧中词》,“以衍张茗柯、周介存之学”,但又感到“以常(州)派挽朱、厉、吴、郭,佻染饾饤之失,而流为学究”。故“常州词派,不善学之,入于平钝廓落,当求其用意深隽处”。他不囿于门户之见,而自立己说。如对苏轼《卜算子·雁》,张惠言《词选》以《诗经·考槃》为比,谭献以为“其言非河汉也”,并提出“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主张,颇有新见,对晚清词坛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书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唐圭璋《词话丛编》据《心园丛刊》辑入。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