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1908年8月9日—1979年9月25日),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周绍仪,周凤翔,周菶梧,曾用笔名立波、张一柯、张尚斌等。1908年8月9日生。湖南省益阳县清溪村人。曾在湖南长沙省立一中和上海劳动大学社会科学院经济系读书。1932年2月,因参加罢工被国民党逮捕判刑,1934年刑满出狱。同年九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参加左联党团工作,任《每周文学》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离上海到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和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战。后到汉口写作。1938年底到湖南沅陵编辑《抗战日报》。1939年5月调任桂林《救亡日报》编辑。同年12月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1月任《解放日报》副刊部副部长,同年冬随王震所率三五九旅南下抗日,任司令部秘书。次年初部队回师中原,调中原军区机关报《七七日报》和《中原日报》任副社长。1946年2月调任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英文翻译。不久调任冀热辽区党委机关报《民声报》副社长,同年冬到东北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曾任区委宣传委员、省委宣传处长。1947年起从事专业创作。1948年主编《文学战线》。1949年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主任。1950年参加了《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两部影片的编摄工作。1955年回故乡落户,并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他曾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过一、二、三次全国文代大会,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任《人民文学》编委。他的文学活动开始于左联时期,最初参与上海《每周文学》的编辑工作,同时写散文、文艺论文,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这时他翻译了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普希金的《多布罗夫斯基》和捷克作家基希的《秘密的中国》。他最早把苏联“国防文学”这一口号介绍到中国。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48年,东北书店),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这部小说以巨大的历史规模、磅礴的革命气势、鲜明的阶级爱憎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的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的广阔图景,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封建统治、消灭剥削制度、政治上获得彻底翻身的史诗,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解放后,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他的长篇小说还有:反映工业建设的《铁水奔流》(1958年,作家出版社),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山乡巨变》(1958年,作家出版社),后者通过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废除几千年的私有制、建立集体所有制的斗争过程,歌颂了波澜壮阔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从它所描写的历史阶段和范围看,可以说是《暴风骤雨》的续篇。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自己编选的《周立波选集》。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铁门里》(1955年,工人出版社)、《禾场上》(196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散文、报导集《战场三记》、《苏联扎记》、《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散文特写选》等。1966年写了歌颂毛泽东的著名散文《韶山的节日》。周立波是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有成就的作家。茅盾说:“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人风格;确切地说,他是在追求民族形式的时候逐步地建立起他的个人风格。他善于吸收旧传统的优点而不受它的拘束。”他的作品,思想深刻,结构严整,刻划人物劲有力,笔调轻松幽默,喜用方言,富有地方色彩。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得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举办的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周立波著。 部分章节初载1947年12月至1948年1月哈尔滨《东北日报》。1948年4—5月东北书店初版。作品以东北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的伟大变革,反映了东北解放区农村土改运动的全过程。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是土改工作队队长肖祥,在他的启发和组织下,元茂屯以赵玉林、郭全海为首的苦大仇深的农民们,打倒了恶霸地主韩老六。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贫苦农民形象。赵玉林是上卷的主人公,是个硬汉子形象,但穷得人称“赵光腚”。作品着力表现他的勤劳朴实、爱憎分明、坚定地站在斗争第一线的革命精神,以及他大公无私,心怀全局,富于牺牲精神的高尚品格。郭全海是下卷的主人公。作品赋于他一定的理想色彩,突出表现他的组织才干、丰富的斗争经验以及以革命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车把式老孙头是全书放出异彩的艺术形象。作品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喜剧笔法,刻画了这一既渴望翻身、人格独立,又胆小怕事,沾有不良习气和背有较多思想包袱的农民。这一形象既表明广大农民是革命的基本力量,又显示了教育农民、改造农民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作品故事情节集中单纯,从四斗韩老六到清算杜善人,从清地、挖浮财、起枪枝到掀起参军热潮,脉络清晰,展示了一幅土改运动的历史画卷。小说对东北风俗人情的精当描写和方言土语的应用,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土改运动比较成功的长篇小说,曾获得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