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俊,清代医家。字禹载。清初江苏吴县人。少习举业, 屡试不售。年近四十,弃儒习医。初读王叔和、成无己、李东垣诸家之书, 参考有年, 仍觉茫然。后读喻昌《尚论篇》, 遂豁然有悟。康熙辛亥年(1671) 至京师, 受业于北海林氏之门, 医道大进, 王公贵人争延致之。著有《温热暑疫全书》四卷、《金匮玉函经二注》二十二卷、《十药神书注》一卷, 并著有《伤寒论三注》十六卷。此书对六经病的编次, 基本仿效方有执和喻昌, 所不同者,一是在具体条文的排列上稍有更移。如“太阳之为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条, 方喻均依叔和之旧, 列为太阳篇首条, 本书则将“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 置于首条, 并把此条作为六经辨证的总纲。二是本书在每经篇首均论述该经环周之理, 从而为其立说打下基础, 且在篇目的编次上, 均将六经主证与变证、坏证、杂证分箱论注,严格区别, 给人以条分缕析之感。故周氏治伤寒, 志宗仲景, 推崇方有执和喻嘉言, 但又能突破方、喻之藩篇, 扬其长而避其短, 补其缺点, 可见他对仲景之学颇有研究, 其著述对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温病类著作。清周扬俊撰。四卷。扬俊字禹载,江苏苏州人。少攻举子业,屡试不第,年近四十始学医,钻研仲景之学十余年,而成清初名医。康熙十年 (1671) 至京师,为王公所重。尚撰有 《伤寒论三注》、《金匮玉函径二注》 等书。是书成于康熙十八年 (1679) 时温病学派尚未形成。卷一温病,卷二热病,卷三暑病,卷四疫病。选辑《伤寒论》、《温疫论》 等有关原文加以注释发挥,参阅诸贤所论,结合个人见解,详细分析各种证候及其治法,于暑病论述尤详,内容精当,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完善,颇有影响。有康熙十八年庸德堂刊本,乾隆十九年 (1754) 吴门蒋氏刻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金匮要略》注本。22卷。元赵良仁(以德)衍义,清周扬俊(禹载)补注。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周氏于《金匮》注本中,尤服膺于赵氏《金匮要略衍义》,赞誉其书“理明学博,意周虑审”。但因未见刊本传世,而周氏所见之传本,又有遗编、缺注等情况,遂予补注。注文较为详明,立论多采喻嘉言之学术见解予以融会,并结合《内经》等典籍多所阐论发挥。由于此书以赵书为蓝本,另增周注,故名“二注”。周氏亦以原《金匮》整理本23~25卷,“俱有方无论”,故遵赵氏原编而未予注释。其学术指导思想,诚如他在自序中所说: “事不师古,其法不立;师古而不师圣人,其理不精。”此论反映了周氏此编具有一定的尊古崇圣思想。现存初刻本及其他多种清刊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建国后有排印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