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之特长,有评论与记事相混者,即所谓夹叙夹议也。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通篇记事,并无评论,而是非曲直即存于记事之中。余如《封禅》、《平准》两书,句句叙事,亦即句句评论。故夹叙夹议之文以《史记》最为擅长。《汉书》《食货》、《郊祀》两志及《王莽》诸传,并为孟坚聚精会神之作,观其叙议相参,实堪与史迁伯仲。至于史传以外之文,如应劭《风俗通》之类,事实评论亦互相关联,未有舍记事而专为评论者。唐宋以降,盛行议论之文,徒聘空言,不顾事实,求其能如《史记》于记事中自见是非曲直者盖寡。明清而还,斯体益昌。论史但求翻新,议政惟骛高远,文变迂腐,意并空疏:其弊皆由评论与事实不相比附也。夫记事与评论之不宜分判,殆犹形影之不能相离。倘能融合二者,相因相成,则既免词费,且增含蓄,较诸反复申明,犹可包孕无遗,岂非行文之能事乎?试观蔡伯喈所作碑文,但形容事实,不加赞美,而其揄扬已溢于事实之表,赞美与事实融合无间,故文章绝妙。降及六朝,此法渐致乖失。如庾子山《哀江南赋》借古物以比附事实,固甚恰当,但于叙事之际不著功罪,及订论功罪,复赘他语,此汉人所未有也。至于后代四六,先用典故比附事实,事实之后更加赞美,则词费文繁,去古益远矣。东汉章奏议论之文,率皆平平叙记,而是非曲直自可了然。虽无后人反复申明、慷慨激昂之致,而得失利害溢于言表,斯并得力于夹叙夹议功夫耳。

如上所云,事实与评论既不可分,而纪传之外别有论赞、碑文之末复加铭词者,其故何耶?不知论赞铭词旨在总括文意,而与文之繁简无关。古代笔纸缺乏,抄写匪易,口传心受,必须约其文词且须整齐有韵,始便记诵。若累牍连篇,殆非尽人所能晓喻。故论赞即贯串纪传之大意,铭词乃综括碑文之事实,非于碑传本事之外别有增益也。唐宋论文者,以为铭之叙事乃补碑文所未足,不可与碑相犯。此由见《史记·乐毅传赞》全异本文,遂谓赞非总括大意,乃补传之不足;由此引申,更谓铭补碑阙,亦须另增新事耳。不知赞之本义,原与序同,序以总括书之大纲,赞以约述传之事实。(汉人赞、序不分,《离骚经》序亦或作赞。孔子赞《易》,乃作《系辞》,欲撮举《易》之大意而总括之也。)《史记》中如《乐毅传赞》者,仅寥寥数篇,并非正格。至于《蔡中郎集》如《胡广碑》等皆一人数篇,而其铭词绝无奇峰突起、不与碑文附丽者。他如《隶释》、《隶续》及《两汉金石记》、《金石萃编》等所载汉碑,亦莫不皆然。盖碑详铭约,约碑之详以为铭,广铭之约即为碑;亦犹史书约纪传而为论赞,恢扩论赞仍成纪传也。(唐韩愈《平淮西碑》亦总括事实于铭词者。)

又汉人石刻,铭后往往附有乱词,此体开自《楚辞》、汉赋,所以结束全文也。用乱者,一则以意义未尽,一则以意义虽尽而须数语作结始为完足。降及三国六朝,此体久废。今若为碑铭,似宜恢复乱词,以为全篇事迹或哀思之结穴焉。

总之古人为文,繁简义各有当。揆厥所由,《史记》、《汉书》开示法门甚多,兹不暇一一列举矣。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