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艺术相交忘情,艺术与我忘情相交,凡八十又六年矣。然而说起欣赏之经验,却甚寥寥。

在我看来,美学就是一种欣赏。美学,一方面讲创造,一方面讲欣赏。创造和欣赏是相通的。创造是为了给别人欣赏,起码是为了自己欣赏。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没有创造,就无法欣赏。六十年前,我在《看了罗丹雕刻以后》里说过,创造者应当是真理的搜寻者,美乡的醉梦者,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欣赏者又何尝不当如此?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万物静观皆自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艺术欣赏也需澡雪精神,进入境界。庄子最早提倡虚静,颇懂个中三昧,他是中国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中的艺术家。老子孔子墨子他们就做不到。庄子的影响大极了。中国古代艺术繁荣的时代,庄子思想就突出,就活跃,魏晋时期就是一例。

晋人王戎云:“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创造需炽爱,欣赏亦需钟情。记得三十年代初,我在南京偶然购得隋唐佛头一尊,重数十斤,把玩终日,因有“佛头宗”之戏。是时悲鸿等好友亦交口称赞,爱抚不已。不久,南京沦陷,我所有书画、古玩荡然无存,唯此佛头深埋地底,得以幸存。今仍置于案头,满室生辉。这些年,年事渐高,兴致却未有稍减。一俟城内有精彩之艺展,必拄杖挤车,一睹为快。今虽老态龙钟,步履维艰,犹不忍释卷,冀卧以游之!

艺术趣味的培养,有赖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滋养。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悟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意境。我对艺术一往情深,当归功于孩童时所受的熏陶。我在《我和诗》一文中追溯过,我幼时对山水风景古刹有着发乎自然的酷爱。天空的游云和复成桥畔的垂柳,是我孩心最亲密的伴侣。风烟清寂的郊外,清凉山、扫叶楼、雨花台、莫愁湖是我同几个小伴每星期日步行游玩的目标。十七岁一场大病之后,我扶着弱体到青岛去求学,那象征着世界和生命的大海,哺育了我生命里最富于诗境的一段时光……

艺术的天地是广漠阔大的,欣赏的目光不可拘于一隅。但作为中国的欣赏者,不能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基。外头的东西再好,对我们来说,总有点隔膜。我在欧洲求学时,曾把达·芬奇和罗丹等的艺术当作最崇拜的诗。可后来还是更喜欢把玩我们民族艺术的珍品。中国艺术无疑是一个宝库!

多年以来,对欣赏一事,论者不多。《指要》一书,可谓难得。书中所论,亦多灼见。受编者深嘱,成此文字,是为序。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日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艺术与中国社会[3]

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王弼解释得好:“言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感应而动,而发乎诗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志,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感以乐声,以和其神也。”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整齐的步调、集中的意志。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就是一切现象的体和用。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最能表出中国人这种“观吾生,观其生”(易观卜辞)的风度和境界。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但这境界,这“形而上的道”,也同时要能贯彻到形而下的器。器是人类生活的日用工具。人类能仰观俯察,构成宇宙观,会通形象物理,才能创作器皿,以为人生之用。器是离不开人生的,而人也成了离不开器皿工具的生物。而人类社会生活的高峰,礼和乐的生活,乃寄托和表现于礼器乐器。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礼好像画上的线文钩出事物的形象轮廓,使万象昭然有序。孔子曰:“绘事后素。”“乐”滋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浑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诗绎》里说:

诗者,天地之心。

乐记》里说:

大乐与天地同和……。[4]

孟子》曰:

君子……上下与天地同流。[5]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礼器里的三代彝鼎,是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观摩对象。铜器的端庄流丽,是中国建筑风格,汉赋唐律,四六文体,以至于八股文的理想典范。它们都倾向于对称、比例、整齐、谐和之美。然而,玉质的坚贞而温润,它们的色泽的空灵幻美,却领导着中国的玄思,趋向精神人格之美的表现。它的影响,显示于中国伟大的文人画里。文人画的最高境界,是玉的境界。倪云林画可以代表。不但古之君子比德于玉,中国的画、瓷器、书法、诗、七弦琴,都以精光内敛,温润如玉的美为意象。

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刘向说苑》里有这么一段记载:

孔子至齐郭门外,遇婴儿,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曰:“趣驱之,趣驱之,韶乐将作!”

他在一个婴儿的灵魂里,听到他素所倾慕的韶乐将作。(“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苑》上这段记载,虽未必可靠,却极有意义。可以想见孔子酷爱音乐的事迹已经谣传成为神话了。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他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

近代美学的开始,是笼罩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与观点方面,成为心理学的局部。美感过程的描述,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之心理分析,成为美学的中心事务。而艺术品本身的价值的评判,艺术意义的探讨与阐发,艺术理想的设立,艺术对于人生与文化的地位与影响,这些问题,向来是哲学家及艺术批评家所注意的。现在仍是交给哲学家及艺术批评家去发表意见。

但这一些问题,可以集中于一个主体问题,这就是“艺术”这个“价值结构”的分析与研究。艺术是人类文化创造生活之一部,是与学术、道德、工艺、政治,同为实现一种“人生价值”与“文化价值”。普通人说艺术之价值在“美”,就同学术、道德之价值在“真”与“善”一样。然而,自然界现象也表现美,人格个性也表现美。艺术固然美,却不止于美。且有时正在所谓“丑”中表现深厚的意趣,在哀感沉痛中表现缠绵的顽艳。艺术不只是具有美的价值,且富有对人生的意义、深入心灵的影响。艺术至少是三种主要“价值”的结合体:

(一)形式的价值,就主观的感受言,即“美的价值”。

(二)抽象的价值,就客观言,为“真的价值”,就主观感受言,为“生命的价值”(生命意趣之丰富与扩大)。

(三)启示的价值,启示宇宙人生之最深的意义与境界,就主观感受言,为“心灵的价值”,心灵深度的感动,有异于生命的刺激。

“形”“景”“情”是艺术的三层结构,现在略略谈述如下:

形式的价值。关于艺术中所谓“形式”之意义与价值,我最近在另一篇文章里(《论中西画法之渊源与基础》,载中央大学《文艺丛刊》第二期,将近出版),曾有以下的说明,兹引述于此,不再费词:

美术中所谓形式,如数量的比例、形线的排列(建筑)、色彩的和谐(绘画)、音律的节奏,都是抽象的点、线、面、体或声音的交织结构。为了集中地提高地和深入地反映现实的形象及心情诸感,使人在摇曳荡漾的律动与谐和中窥见真理,引人发无穷的意趣,绵渺的思想。

但形式的作用,尚不止于此,可以别为三项:

(一)美的形式的组织,使一片自然或人生的景象,自成一独立的有机体,自构一世界,从吾人实际生活之种种实用关系中,超脱自在:“间隔化”是“形式”的重要的消极的功用。

美的对象之第一步,需要间隔。图画的框,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栏杆台阶,剧台的帘幕(新式的配光法及观众坐黑暗中),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灯火街市。这些幻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种间隔作用造成。

(二)美的形式之积极作用是组织、集合、配置。一言蔽之,是构图。使片景孤境自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求于外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一层的真实。要能不待框廓,已能遗世独立,一顾倾城。

希腊大建筑家,以极简单朴质的形体线条,构造雅典庙堂,使人千载之下瞻赏之,尤有无穷高远圣美的意境,令人不能忘怀。

(三)形式之最后与最深的作用,就是它不只是化实相为空灵,引人精神飞越,超入美境。而尤在它能进一步引人“由美入真”,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世界上唯有最抽象的艺术形式……如建筑、音乐、舞蹈姿态、中国书法、中国戏面谱、钟鼎彝器的形态与花纹……乃最能象征人类不可言状的心灵姿式与生命的律动。

每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文化,都欲在实用生活之余裕,或在宗教典礼、庙堂祭祀时,以庄严的建筑、崇高的音乐、闳丽的舞蹈,表达这生命的高潮,一代精神之最高节奏。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奏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姿式,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吾人借此返于“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核心,乃得真自由,真解脱,真生命。

“形式”为美术之所以成为美术的基本条件,独立于科学、哲学、道德、宗教等文化事业之外,自成一文化的结构,生命的表现:它不只是实现了“美”的价值,且深深地表达了生命的情调与意味。

然人生仪态万方,宇宙也奇丽诡秘,生命的境界无穷尽,形象的姿势也无穷尽,于是,描摹物象以达造化之情,也是艺术的主要事业。兹一谈艺术中抽象的价值:文学、绘画、雕刻,都是描写人物情态形象,以寄托遥深的意境。希腊的雕刻,保存着希腊的人生姿态,莎士比亚的剧本,表现着文艺复兴时的人心悲剧。艺术的描摹,不是机械的摄影,乃系以象征方式,提示人生情景的普遍性。“一朵花中窥见天国,一粒沙中表象世界”。艺术家描写人生万物,都是这种象征式的。我们在艺术的抽象中,可以体验着“人生的意义”。“人心的定律”,“自然物象最后最深的结构”,就同科学家发现物理的构造与力的定理一样。艺术的里面,不只是“美”,且饱含着“真”。

这种“真”的呈露,使我们鉴赏者,周历多层的人生境界,扩大心襟,以致与人类的心灵,为一体,没有一丝的人生意味,不反射在自己的心里。在此,已经融到艺术的启示的价值:清代大画家恽南田,曾对于一幅画景,有如是的描写:

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

这几句话,真说尽艺术所启示的最深境界。艺术的境相本是幻的,所谓“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但它同时都启示了高一级的真实,所谓“意象在六合之表”。古人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借幻境以表现最深的真境,由幻以入真,这种“真”,不是普通的语言文字,也不是科学公式所能表达的真,这只是艺术的“象征力”所能启示的真实。

真实是超时间的,所以,“荣落在四时之外”。艺术同哲学、科学、宗教一样,也启示着宇宙人生最深的真实,但却是借助于幻相的象征力,以诉之于人类的直观心灵与情绪意境,而“美”是它的附带的“赠品”。

原载《创作与批评》第1卷第2期,1934年7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