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1)。竹为竹,箭为箭,盖二物也。今采箭以为矢,而通谓矢为“箭”者,因其箭名之也(2)。至于用木为笴(3),而谓之箭,则谬矣。

【注释】

(1)会稽:今浙江绍兴。

(2)箭:胡道静据《墨客挥犀》五改“箭”为“材”,亦可从。

(3)笴(gǎn):箭杆。

【译文】

东南一带的好东西,有会稽的竹箭。竹是竹,箭是箭,这是两种植物。现在收集箭做成矢,而把矢都通称为“箭”,是用“箭”这种材料来给它命名的。至于用木头造箭杆,也称为“箭”,就不对了。

丁晋公之逐(1),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一日,忽有一书与执政,执政得之,不敢发,立具上闻。洎发之(2),乃表也,深自叙致,词颇哀切。其间两句曰:“虽迁、陵之罪大(3),念立主之功多。”遂有北还之命。谓多智变,以流人无因达章奏,遂托为执政书,度以上闻,因蒙宽宥(4)。

卷二十二

【注释】

(1)丁晋公:即丁谓,字谓之,北宋宰相,封晋国公。参《人事》卷九注。

(2)洎(jì):到。

(3)迁、陵:指司马迁、李陵。

(4)宽宥(yòu):宽容,宽恕。

【译文】

丁谓被放逐后,士大夫为了避嫌,都与他保持距离,没人敢和他通信问候。一天,忽然有一封信送给了执政大臣,执政大臣得到信后,不敢私自打开,就把这封信汇报给了皇帝。等打开信封,原来是丁谓的谢罪表,自叙悔过之意,言语颇为哀伤恳切。其中有两句说:“虽然我有像司马迁、李陵那样的大罪,但希望能念及曾经在拥立君主的事情上立过功。”于是皇帝下了让他回京的命令。丁谓机智多权变,因为流放之人没有办法上达奏章,于是就假托执政大臣来上书,考虑这样就能让皇帝看到,也因此获蒙宽恕。

尝有人自负才名,后为进士状首,扬历贵近(1)。曾谪官知海州,有笔工善画水,召使画便厅掩障,自为之记,自书于壁间。后人以其时名,至今严护之。其间叙画水之因曰:“设于听事,以代反坫(2)。”人莫不怪之。余切意其心,以谓:“邦君屏塞门,管氏亦屏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3)其文相属,故缪以屏为反坫耳。

【注释】

(1)扬历:指仕宦的经历。

(2)反坫(diàn):黏土筑的台子,古人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到坫上,是周代诸侯宴会时的礼节。

(3)“邦君”六句:出自《论语·八佾》。屏,《论语》作“树”,系宋人避英宗讳改。塞门,屏风,照壁。

【译文】

曾经有个人自负有才,后来考中状元,担任过贵官近臣。他曾经贬官任海州知州,有一位画家擅长画水,就找来让他画一幅休息厅的屏风,自己作了记文,亲自写在厅壁上。后人因为知道他是名人,所以严密地保护至今。文中叙述画水的原因说:“设在厅堂里,以代替反坫。”人们都很奇怪。我私下里琢磨他的意思,是因为《论语》里说:“国君有屏风,管仲也有屏风;国君为了两国友好而设有反坫,管仲也设有反坫。”因为两句话互相联属,所以错误地以为反坫就是屏风了。

段成式酉阳杂俎》记事多诞(1)。其间叙草木、异物,尤多缪妄,率记异国所出,欲无根柢。如云:“一木五香:根旃檀(2),节沉香(3),花鸡舌(4),叶藿(5),胶薰陆(6)。”此尤谬。旃檀与沉香,两木元异。鸡舌即今丁香耳,今药品中所用者亦非。藿香自是草叶,南方至多。薰陆,小木而大叶,海南亦有薰陆,乃其胶也,今谓之“ru头香”。五物迥殊,元非同类。

【注释】

(1)段成式(803—863):字柯古,段文昌之子。官至太常少卿。著有《酉阳杂俎》等。诞:荒诞,虚妄。

(2)旃檀(zhān tán):即檀香。主要产于印度、东南亚等地,有“香料之王”的美誉。

(3)沉香:产于我国南部及东南亚等地,树根或树干可入药,可以行气止痛,温中止呕。

(4)鸡舌:即鸡舌香,通称丁香。主要产于东南亚,蒸馏花芽所得的油可以治疗牙痛。

(5)藿:即藿香,主要产于我国南方。管状花目,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有香气,可入药或提取芳香油,可解暑止吐。

(6)薰陆:即乳香,又名ru头香。主要产于欧洲南部或红海沿岸,乳香乃其茎浸出的树脂凝固后的产物。

【译文】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事有很多荒诞之处。其中描述草木、异物的错误尤其多,那些记载外国所出的东西,大多没什么根据。比如说:“有一种树可以生出五种香药:根部是檀香,树节是沉香,花是鸡舌香,叶是藿香,胶是薰陆香。”这条尤其错误。檀香与沉香,这两种植物本来就不一样。鸡舌就是现在的丁香,而且现在药品中使用的也不是真的鸡舌香。藿香本来是草叶,南方有很多。薰陆这种植物,枝干小而叶子大,海南也有薰陆,用的是它分泌的胶,现在称为“ru头香”。这五种植物完全不同,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

丁晋公从车驾巡幸,礼成,有诏赐辅臣玉带。时辅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1)。尚衣有带(2),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赐辅臣,以足其数。晋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已。乃谕有司,不须发尚衣带,自有小私带,且可服之以谢,候还京别赐可也。有司具以此闻。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上顾谓近侍曰:“丁谓带与同列大殊,速求一带易之。”有司奏“唯有尚衣御带”,遂以赐之。其带熙宁中复归内府(3)。

【注释】

(1)行在: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地。祗(zhī)候库:官库名,负责收纳钱帛、器皿、衣服等,以备皇帝赏赐时使用。

(2)尚衣:指殿中省尚衣局,掌管皇帝的服饰。

(3)熙宁: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

【译文】

丁谓跟着皇帝的车马出行巡视,仪式完成后,皇帝下诏赏赐辅臣玉带。当时有八个辅臣,当地的祗候库里只有七条玉带。而尚衣局还有玉带,称为“比玉”,一条价值数百万,皇帝想拿一条赐给辅臣,来凑足八人之数。丁谓心里想要,但是位在七人之下,料想肯定轮不到自己。于是对主管官员说,你们不必发尚衣局的玉带了,我有自己的小玉带,可以暂且戴上谢恩,等还京以后再另行赏赐就行了。那些官员就这样禀报执行了。等到各位大臣都接受赏赐后,唯独丁谓的玉带只有一个手指那样宽。皇帝回头对近侍说:“丁谓的玉带与同列的相差太多,快点找一条玉带给他换了。”主管官员上奏说“只有尚衣局的御用玉带了”,于是就把尚衣局的玉带赏赐给了丁谓。那条玉带在熙宁年间又还给了内府。

黄宗旦晚年病目(1)。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诵于口。至上前,展奏目诵之,其实不见也。同列害之,密以他书易其奏目,宗旦不知也。至上前,所诵与奏目不同,归乃觉之。遂乞致仕(2)。

【注释】

(1)黄宗旦(973—1030):字叔才,晋江(今属福建)人。咸平元年(998)榜眼,曾知苏州,晚年直史馆,以眼疾,授刑部郎中知襄州。

(2)致仕:退休。

【译文】

黄宗旦晚年患了眼病。每次奏事,都先准备好纲目,把它完全背诵下来。到面圣的时候,展开奏书背诵一遍,其实眼睛看不见。同僚想害他,就偷偷用其他奏书换了他准备好的纲目,黄宗旦不知道。来到皇帝面前,背诵出来的和手里拿的奏书不同,回去以后才察觉到。于是就请求退休。

京师卖卜者,唯利举场时举人占得失。取之各有术:有求目下之利者,凡有人问,皆曰“必得”。士人乐得所欲,竟往问之。有邀以后之利者,凡有人问,悉曰“不得”。下第者常过十分之七,皆以谓术精而言直,后举倍获。有因此著名、终身飨利者(1)。

【注释】

(1)飨(xiǎng):同“享”。《类苑》卷七十引作“享”。

【译文】

京城那些靠占卜为生的人,就喜欢给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占卜得失。各有不同的牟利手段:有人追求眼前的利益,但凡有人问能不能考中,都说“必中”。士人喜欢听自己想听的,就都去问他。也有人追求日后的利益,但凡有人问能不能考中,都说“不中”。落榜的人一般都在七成以上,就都说他占卜的技术精湛而且还敢于直言,以后赚的钱就更多了。有人因此而出名,终身从中获利。

包孝肃尹京(1),号为明察。有编民犯法(2),当杖脊(3)。吏受赇(4),与之约曰:“今见尹,必付我责状。汝第呼号自辩,我与汝分此罪。汝决杖(5),我亦决杖。”既而包引囚问毕,果付吏责状,囚如吏言,分辩不已,吏大声诃之曰(6):“但受脊杖出去,何用多言!”包谓其市权(7),捽吏于庭(8),杖之十七。特宽囚罪,止从杖坐(9),以抑吏势,不知乃为所卖,卒如素约。小人为奸,固难防也。孝肃天性峭严,未尝有笑容,人谓“包希仁笑比黄河清”。

【注释】

(1)包孝肃:即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迁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仁宗时,除龙图阁直学士,后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2)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

(3)杖脊:用刑杖击打脊背的刑罚。

(4)赇(qiú):贿赂。

(5)决:判决。

(6)诃(hē):同“呵”,呵斥。

(7)市权:卖权,以权谋私。

(8)捽(zuó):揪,抓。

(9)杖坐:这里指由杖脊改为杖臀。

【译文】

包拯治理京城,号称明察秋毫。有一个平民犯法,依法当受脊杖。有官府的属吏接受了贿赂,和犯人约定说:“等见到府尹,一定会把施刑判决书交给我。你就大喊着自己辩解,我和你分担处罚。你被判挨打,我也被判挨打。”等到包拯把犯人讯问完毕,果然把判决书交给这个属吏,犯人就照着属吏说的,不停地分辨,属吏大声呵斥道:“只管接受了脊杖出去,有什么可多说的!”包拯觉得他有以权谋私之嫌,就把他揪到公堂上,也打了十七杖。还特别宽免了犯人的罪责,只是连带着判了臀杖,以此遏制属吏的威势,却不知道还是被属吏给骗了,最后的判决就像属吏和犯人约好的一样。小人行奸,本来就很难防范。包拯天性不苟言笑,人称“要包拯笑,比让黄河变清还难”。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1),每岁奏计(2),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3),莫知纪极(4)。章献太后垂帘时(5),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唯建州饼茶(6),而浙茶未尝修贡(7)。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自国门挽船而入(8),称进奉茶纲(9),有司不敢问。所贡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10)。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11),自泗州七日至京(12)。余出使淮南时(13),见有重载入汴者,求得其籍(14),言两浙笺纸三暖船(15),他物称是。

【注释】

(1)李溥(pǔ):河南人,初为三司小吏。真宗时,官至制置江淮等路茶盐矿税兼发运司事。惯于贪赃贿赂、结交权贵,后被贬蔡州团练副使,监徐州利国监。

(2)奏计:向皇帝汇报地方财政情况,亦称“会计”。

(3)当途:朝中掌权的大官。

(4)纪极:限度。

(5)章献太后(969—1033):宋真宗的皇后。宋仁宗即位时尚年幼,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长达十一年。

(6)建州:今福建建瓯一带。

(7)修贡:进贡。

(8)国门:指京城的水运城门。

(9)纲:宋代水陆运输的单位。

(10)海州:今江苏连云港。

(11)舳舻(zhú lú):本指船尾和船头,这里泛指船只。

(12)泗州:汴水入淮之口。在今安徽泗县一带。

(13)出使淮南:沈括因受到吕惠卿的诬蔑,为王安石所嫌。于熙宁八年(1075)出使淮南。

(14)籍:载货登记簿。

(15)笺纸:精美的纸张。暖船:装有帷幕的船。

【译文】

李溥担任江淮发运使时,每年进京上奏时,就用大船载着东南一带的珍宝,交结朝中大官,行为肆无忌惮。章献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李溥借着奏事的机会,盛赞浙江的茶叶好,说:“从来进贡,只有建州的饼茶,而浙江的茶未曾进贡过。本部门用富裕的钱买到数千斤,请求进献入宫。”于是从京城水门拉着大船入京,称为“进奉茶纲”,执法部门也不敢过问。那些进贡后剩下来的物品,就都落入私人手中。李溥晚年因为受贿事败露,被贬海州。但是从他以后,上贡就成为发运司每年的惯例,每次发运使入京奏事,接连不断的船只就挤满了河川,从泗州到京城需要走七天。我出使淮南的时候,见到满载货物的船驶入汴河,找来它们的运货清单,光运送两浙精美的纸张就用了三条暖船,其他东西也像这样。

崔融为《瓦松赋》云(1):“谓之木也,访山客而未详;谓之草也,验农皇而罕记。”段成式难之曰(2):“崔公博学,无不该悉,岂不知瓦松已有著说?”引梁简文诗(3):“依檐映昔耶。”成式以昔耶为瓦松,殊不知昔耶乃是垣衣(4),瓦松自名昨叶,何成式亦自不识?

【注释】

(1)崔融(653—706):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章丘)人。应制举及第,任崇文馆学士。李显为太子时,任侍读,东宫奏表多出其手,为武则天所赏识,擢为著作佐郎,转右史,又授著作郎,兼右史内供奉,后迁凤阁舍人。以忤张昌宗被贬,后被召回,为春官郎中,知制诰。又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封清河县子,卒赠卫州刺史,谥号文。瓦松:草名,出于屋瓦及石缝中。

(2)段成式:字柯古,唐代大臣。

(3)梁简文:南朝梁简文帝萧纲(503—551),字世缵,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在位两年,侯景之乱时被杀。太子时,常与文人吟咏创作,号为“宫体”。

(4)垣(yuán)衣:地衣,苔藓。

【译文】

崔融写《瓦松赋》道:“说它是木,但是询问山民却不知详情;说它是草,但检查神农所尝却没有记载。”段成式责难道:“崔公博学,没有不知道的,怎么会不知道瓦松已经有诗文写过了呢?”然后引用梁代简文帝的诗:“依檐映昔耶。”段成式认为“昔耶”就是“瓦松”,殊不知“昔耶”其实是苔藓,“瓦松”本名叫“昨叶”,怎么段成式也不知道呢?

江南陈彭年(1),博学书史,于礼文尤所详练(2)。归朝列于侍从,朝廷郊庙礼仪,多委彭年裁定,援引故事,颇为详洽(3)。尝摄太常卿,导驾,误行黄道上,有司止之,彭年正色回顾曰:“自有典故。”礼曹素畏其该洽,不复敢诘问。

【注释】

(1)陈彭年(961—1017):字永年,江西南城县人。初为李煜幼子伴读,入宋后,举雍熙二年(985)进士,任江陵府司理参军,升秘书郎,调大理寺详断官。真宗时,召试学士院,擢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修起居注,曾参与编写《册府元龟》。迁右正言,充龙图阁待制,加刑部员外郎,进工部郎中、加集贤殿修撰。大中祥符间,迁刑部侍郎、参知政事,卒赠右仆射,谥文僖。《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2)详练:精熟。

(3)详洽:详备,广博。

【译文】

南唐人陈彭年,博学书史典籍,对礼仪文治尤其精熟。归附朝廷后,位居侍从之列,朝廷举行郊庙祭祀的礼仪,大多委派陈彭年负责裁定,他每次援引典章制度,都颇为详备。他曾经担任太常卿,一次为圣驾开导,因失误走到了黄道上,有官员出来阻止他,陈彭年严肃地回头道:“我这是有典故的。”礼官素来敬畏他的博学精干,就不敢再多问了。

海物有车渠(1),蛤属也,大者如箕,背有渠垄,如蚶壳,故以为器,致如白玉。生南海。《尚书大传》曰:“文王囚于羑里(2),散宜生得大贝(3),如车渠以献纣。”郑康成乃解之曰(4):“渠,车罔也。”(5)盖康成不识车渠,谬解之耳。

【注释】

(1)车渠:即砗磲,海产大型贝类,主要产于南海,长可达一米以上,壳厚,可制作工艺品。

(2)文王:即周文王,名姬昌。纣王曾封其为西伯,西周追封为文王。相传他曾被商纣王拘禁于羑(yǒu)里。

(3)散宜生:西周开国大臣,相传曾贿赂纣王搭救文王,后辅佐武王灭商。

(4)郑康成:即郑玄,字康成,东汉末经学家。

(5)渠,车罔也:原作“车渠,罔也”,据诸明刻本改。车罔,车轮周围的框子。

【译文】

海产中有车渠,属蛤类,个大的就像簸箕,背上有凹凸不平的沟槽,就像蚶的壳一样,拿它的壳作为器皿,能打磨得像白玉一样精致。这种动物产自南海。《尚书大传》里说:“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散宜生得到了大贝,就像车渠一样,拿来献给纣王。”郑玄注解道:“渠是车轮外圈框子的意思。”大概郑玄不认识车渠,所以解释错了。

李献臣好为雅言(1)。曾知郑州,时孙次公为陕漕罢赴阙(2),先遣一使臣入京,所遣乃献臣故吏,到郑庭参,献臣甚喜,欲令左右延饭,乃问之曰:“餐来未?”使臣误意“餐”者谓次公也,遽对曰:“离长安日,都运待制已治装。”献臣曰:“不问孙待制,官人餐来未?”其人惭沮而言曰:“不敢仰昧(3),为三司军将日,曾吃却十三。”盖鄙语谓遭杖为餐。献臣掩口曰:“官人误也。问曾与未曾餐饭,欲奉留一食耳。”

【注释】

(1)李献臣:即李淑(1002—1059),字献臣,徐州丰县(今属江苏)人。真宗召试,赐进士及第,授秘书郎,进太常丞,累迁龙图阁学士。修有《国朝会要》《三朝训鉴图》《门仪制》等。《宋史》卷二九一有传。

(2)孙次公:即孙长卿(1004—1069),字次公,扬州(今属江苏)人。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后累迁至集贤院学士、河东都转运使,又拜龙图阁学士、知定州,官至兵部侍郎。《宋史》卷三三一有传。陕漕:陕西转运使。

(3)昧:隐瞒。

【译文】

李淑说话时喜欢用典。他曾经主管郑州,当时孙长卿卸任陕西转运使回京,先派了一位使臣入京,派遣的是李淑的老部下,他到郑州时入官府拜见,李淑见到以后很高兴,想让手下招待他吃饭,就问他说:“餐来没有?”使臣误解其意,以为“餐”是指孙长卿,马上回答道:“离开长安的时候,长官已经在整理行装了。”李淑说:“我没问孙待制,是问你餐来没有?”那人惭愧而沮丧地说:“不敢向您隐瞒,我担任三司军将的时候,曾经吃了十三军棍。”原来民间俚语把受杖刑叫做“餐”。李淑掩口笑道:“你误解我的意思了。我就问你吃过饭没有,想留你吃顿饭而已。”

讥谑(谬误附)

【题解】

《讥谑》门凡一卷,以记载士大夫之间的幽默故事为主,如石延年受杖及登科逸事、官员戏嘲薪俸过低、民间俗语戏言等。有些故事还颇可深思,如梅询以不识字老兵为快活,可见对于人性自然的追求;由吴中士人自导自演的攀附高官行为,可见对于不良士风的讽刺。文段都很短小,却体现了笔记小品亦庄亦谐的一类风格。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