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北禅寺沙门 大佑 集

○证验门第六

修念佛三昧。获往生而登不退。留瑞应於世者。若河沙微尘之多。不可悉数也。传记所载。盖千万之一二焉。举一二则可知千万之广。使学者慕前修而取法焉。由正信而立愿造修。进进而不息。则今之三昧行人。皆净邦不退之上士也。

菩萨往生

无量寿经。弥勒白佛言。於此世界。有几菩萨。往生极乐。佛告弥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不但我国如是。他方佛土如远照佛剎。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十方世界无量佛剎。往生者甚多无数。若我具说。一切犹未能尽。

龙树往生

入楞伽经偈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盘后。未来世当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楞伽三译。此出实叉难陀所译七卷文中。在四字函。

远公遗迹

法师慧远。博通经史。尤善庄老。闻道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即剃染事之。大明佛理。苻秦建元间。过浔阳。爱匡庐清峻。刺史桓伊创东林以居之。三十年影不出山。每送客以虎溪为界。晋安帝自江陵还都。驾幸浔阳。或劝师候见。师称疾不前。帝乃遣使问劳。谢灵运负材傲物。一与相见。肃然心服。为凿二池引水栽莲。求入社。师以心杂止之。高僧巨儒一百二十三人。并弃世遗荣。依公游止。镏镏遗民着誓辞。建诚立愿。莲漏六时。禅诵不辍。期生安养。由是修净业者。以东林莲社。为万世之师法焉。

三睹圣相

庐山远法师。精修白业。居东林三十年。初於十一年间。三睹圣相。而不令人知。后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方从定起。忽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昙顺在佛之侧。前揖曰。师志在吾前。何来之迟耶。既知时至。乃为其徒曰。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决矣。至期端坐入寂。义熙丙辰八月六日也。

智者遗诫

天台智者大师。在剡东石城寺。将入灭。谓弟子曰。吾知命在此。不复前进。辍斤绝弦於今日矣。唱观无量寿佛经题竟。复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大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梵音声相。实不诳人。智朗请云。不审证入何位。殁此何生。谁可宗仰。师曰。吾不领徒。必净六根。损己利它。但至五品。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谁可宗仰者。岂不闻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四种三昧是汝明导。又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惟长惟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鸣磬。世间丧服。皆不应为。言讫唱三宝名。如入三昧。

善导功行

唐贞观间。长安善导和尚。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叹曰。此真入佛道之津要也。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由是三十年间。行道不辍。所得衬施。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道俗受化者。不计其数。或问念佛生净土耶。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每念佛一声。有光一道。从其口出。高宗赐寺额。曰光明。有劝世颂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锺。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遗民见佛

镏镏遗民从庐山法师结社。作誓辞以识盛事。社贤百二十三人。十八人为最。公又拔乎其萃者。公凡念佛时。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以临其室。公愧幸悲泣曰。安得如来为我。手摩其头。衣覆其体乎。俄而佛为摩顶。且引袈裟以覆之。它日又见身游七宝大池。澄彻无际。莲华青白相间。一人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公饮水甘美。及窹犹觉异香发於毛孔。公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谁为六和之众。与我证耶。少顷缁徒咸集。公对尊像。然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供养释迦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妙法华经诸佛菩萨。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发是愿已。长跪而卒。

声光现佛

新定少康法师缙云仙都人。唐贞元初。於洛阳白马寺。见殿内文字放光。探取之。乃善导和尚化导文。康曰。若於净土有缘。使光明再现。言未已。光乃闪烁。康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遂至长安善导影堂。大陈供养。有异僧谓之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即今之严州也。康至彼。人无识者。康乃乞钱。诱小儿曰。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与汝一钱。群儿务得钱。皆随念之。经月余。俟钱者多。康曰。可念十声。与汝一钱。如是一年。念佛之人盈于道路。续於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集众。午夜行道。每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而出。连唱十声。则有十佛。若贯珠焉。康曰。汝见佛者。决定往生。众满数千。亦有竟不见者。后嘱道俗。当於安养。起精进心。於阎浮提。生厌离心。言讫。放光数道。奄然而逝。天台韶国师。重修其塔。世咸谓善导后身也。

别峰行道

永明智觉禅师。应吴越忠懿王请。住灵隐寺二年。迁居永明。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咨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至暮则往别峰。行道念佛。自为难继。不欲强它。然密从之者。常数百人。清宵月朗。空中时闻螺贝天乐之声。王每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若是之切至也。特为建香严殿。以成其志。

冥司崇敬

真歇云。永明寿禅师。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也。兴隆佛法。劝亿万人修白业。临终预知时至。舍利鳞砌于身。尝有抚州一僧。经年旋绕禅师之塔。人问其故。乃曰。向因病入冥。阎王以阳数未艾。得放还生。见殿左供。画僧一[巾*(穴/登)]。王礼敬勤致。遂扣主吏。此是何人。吏曰。杭州永明寺寿禅师也。凡人死者。无不经由冥府判生。唯此人修行精进。径生极乐上品。王以为希有。故图像而敬事焉。

西湖结社

宋淳化间。钱塘西湖省常法师。住南昭庆。专修白业。结净行社。王文正公旦为社首。士夫预会者。皆称净行社弟子。社友八十。比丘一千。法师刺指。血书华严净行品。以立誓。翰林承旨宋白撰碑。其略曰。师慕远公启庐山之社。易白莲为净行之名。远公当衰季之时。所结者半隐沦之士。上人属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位之贤。方前则名士且多。垂裕则津梁曷已。状元孙何题社客于碑阴。翰林苏易简。作净行品序曰。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尚不辞。况陋文浅学而有惜哉。

莲华胜会

长芦慈觉禅师。宗说兼畅。解行俱高。修禅林清规。作龟镜文。坐禅仪发明圆解。禁止游言。至于尚清。俭诫洗面。话行海内。罔不取法以为广益群生。速登不退。莫如念佛往生元佑四年。广集缁素。建莲华胜会。一夕梦。一男子年三十许。峨冠素衣。风貌清美。前揖曰。欲预公胜会。告书一名。禅师曰。公何名。曰普慧。书毕又云。家兄亦曾预名。禅师曰。令兄何人。曰普贤。言讫忽不见。既觉而忽省曰。此华严离世间品二大菩萨也。故知佛子行佛事。助扬佛化。则感圣贤幽赞。预是会者。夫岂小缘。普贤变名易号。不知何人。乃以二菩萨为首云。

御书莲社

宋乾道间。两浙都总管张抡。期生净土。刻励精进。惟佛是念。阖门长幼靡不从化。凿池栽莲。效东林结社之遗意。日率妻子。课佛万遍。岁以春秋之季。月即乌戍。普静兰若。与信道者共之。见闻随喜。云集川至太上光尧寿圣皇帝亲洒宸毫。书莲社二大字为赐。抡拜手登受。云章奎画。自天而下。光气昭倬。焜耀万目。不独传示云林。以侈万一之遇。使天下后世。凡获瞻仰者。普得念佛三昧。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其为饶益。讵可称量。谨刊诸金石。用对扬丕显之休命。

七宝华舫

梁道珍禅师。志慕净业。未及进行。一夕梦。数僧乘七宝华舫。泛海西迈。珍问何之。曰将适弥陀佛国也。珍乃求附载。舟人曰。以子之意。孰敢相拒。但於此一日之修。功超永劫。以子未诵弥陀经。及灌沐众僧。所愿未圆。故不可同往耳。既窹感叹。自是诵弥陀经。昼夜不辍。及开室沐僧。后二年。忽见一人捧银台而至。曰法师报尽。当乘此台。将亡之夕。邑人见其山崕石壁。烈火千炬交相辉耀迄旦。即山问之。乃知珍亡。其往生之征验欤。

誓取金台

台州怀玉禅师。持律甚严。布衣一食。长坐不卧。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天宝元年。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持银台来接。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为不然。圣众遂隐。玉弥加精进。三七日后。乃复现前。异光满室。谓弟子曰。吾生净土矣。含笑而终。郡守段怀然。见而异之。作偈赞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欲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宋政和间。三衢祥符寺。宪章悯法师。感应事亦相类。

焚毁仙经

后魏壁谷昙鸾法师。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好言术。闻陶隐居有长生法。千里就之。受仙经十卷。谓神仙必可致也。后还洛下。遇菩提流支三岁。乃问曰。西域有长生之术。能却老不死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观经曰。汝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有河沙焉。有劫石焉。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毁仙经。而专修净业。虽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少懈。魏主敬慕之。号为神鸾。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居净土久矣。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曰。何以见教。树曰。已去不可及。未来未可追。现在今何在。白驹难与回。言讫不见。鸾自知时至。即集众教诫。令高声念佛。西向瞑目而终。众闻管弦之声自西而来。久而乃已。

惟恭灭罪

唐荆州法性寺僧惟恭。性憍傲。慢上凌下。亲狎非类。稍暇则讲经课佛。期生安养。然酒徒博侣。交集于门。虚诳之为。曾无虚日。寺僧灵岿。其同类也。里人讥之曰。灵岿作尽业。惟恭继其迹。地狱千万。重莫厌排头入。恭闻之曰。我既作业。罪无所逃。然赖净土教主。悯我愆恶。拔我涂炭。岂复堕恶道耶。乾宁二年。恭病将亡。岿从外而还。见伶人数辈年少奇伟。衣装鲜洁。岿问何来。曰自西来。惟恭上人寺在何处。岿指寺示之。一人自怀中出一金瓶。瓶中莲华。其合如拳。俄顷即开。大如盘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驰。而忽不见。岿至寺。闻钟声。众咸集。乃知恭已死矣。异光笼罩其室。闻天乐之音。岿因言所见。众皆惊异。岿亦守名节。遂成高迈云。

雄俊入冥

唐大历间。成都僧雄俊。胆勇过人。不守戒律。而善於讲说。所得施利。非法而用。尝罢道从戎。寻逃难。又为僧。守名节者。多畏避之。因闻经说。一称佛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大喜曰。赖有此耳。自是虽为恶。而念佛不辍。丁未二月。忽暴亡。经宿复苏。言。至冥司。冥官曰。悞追汝也。然汝罪恶不少可略。经涂炭。令吏卒驱入狱中。俊励声曰。一称佛名。灭无量罪。俊虽造恶。不至五逆。岂佛语无凭耶。吏亟奏王。王召至。语之曰。汝之念佛。本无深信。可还人间精进修之。毋复放逸。人闻其说。嘲之曰。此地狱漏网人也。既而入城南之西山。斋戒念佛。越四年。辛亥三月。缁素骈集。俊喜曰。吾时至矣。尔辈还城。见吾亲知。为俊语曰。俊以念佛得生净土矣。无以为地狱漏网人也。语笑之间。端坐而化。

密修净业

圆照本禅师。密修净业。初参天衣怀禅师。毙衣垢面。躬事炊爨。略无少怠。或曰太劳乎。师曰。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直欲此生身证。其敢言劳汴。京资福寺曦法师者。杜门养道。不与世接。往往神游净域。不妄与人言。一日步至惠林。殷勤致敬。人问其故。答曰。吾於定中。见净土金莲极大。题云永明寺比丘宗本。其他附丽小华。不可胜数。皆禅师所化人也。为此特往修敬。或问禅师云。师乃别传之宗。何得标名净土。师曰。虽迹在禅门。而留心净业故也。

临终见佛

上虞化度寺智廉上人。禀性质朴。是非不挂。唇吻为行者。日求度於天童为禅师。师示以偈曰。廉洁身心绝爱憎。碓坊勤力效卢能。纯纯寂默常光照。他日丛林了事僧。既得度。徧参尊宿。晚节专修净业。年八十二。忽与众言别言。我见阿弥陀佛身长八尺。紫金相好。白玉明毫。大众围绕。说法言。诸上善人。当起大信。心修诸善法。来生我国。我既见佛。必生净土矣。乃书偈曰。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无灭无生。莲华国里。书毕。回身向西。一手捉腕。一手捻印。右胁而逝。

临终说法

胡宣义。名闉。字达夫。虽信向佛乘。而未谙净土之说。年四十有四。临终疾革。其子往告清照律师曰。大人感疾。请师垂访。照往见谓之曰。某平昔忝交於公。未曾言及末后一着。岂可不知安身立命处。闉曰。心净则佛土净。照曰。公平昔时中。还有杂念染污否。闉曰。既处世间。宁无杂念。照曰。若如此又安能心净佛土净耶。闉曰。一称佛名。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何耶。照曰。大乘经说阿弥陀佛尘劫修行成身成国依正庄严。有大威德光明神力不可思议。是以一称其名。灭无量罪。犹如赫日消於霜露。复何疑哉。闉遂省悟。即日请僧念佛。次日清照后至。闉遽曰。师来何迟。烦二大士降临以久。於是清照率众励声称佛。闉乃合掌。安详而逝。闉於净土。平昔未尝留心。老病困迫。闻善知识一言启迪。顿释疑情。即生净土。非宿有善根。而能若是哉。

俸钱画佛

唐中大夫太子少传白居易。当衰莫之岁。中风痹之疾。舍俸钱三万。命工人杜宗敬。按无量寿经。画西方世界一部。高九尺。广丈有三尺。弥陀尊佛坐中央。观音势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眷属围绕。楼台伎乐。水树华鸟。七宝严饰。五彩张施。烂烂煌煌。功德成就。焚香稽首。跪於佛前。起慈悲心。发弘誓愿。愿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愿皆离苦得乐。断恶修善。不踰南赡。便睹西方。白毫大光。应念来感。青莲上品。随愿往生。从现在身。尽未来际。常得亲近。而供养也。欲重宣此义。以偈赞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寿佛所。

念不间断

光州司士参军王仲回。问无为子曰。经典多教人念弥陀生净土。祖师则云。心即是净土不用更求西方。其不同若此。何耶。无为子曰。实际理地。无佛无众生。无苦无乐。无寿无夭。又何净秽之有。岂得更以生不生为心耶。此以理夺事也。然而处此界者。是众生乎。是佛乎。若是佛境则非众生。又何净秽苦乐之有哉。试自忖量。或未出众生之境。则安可不信教典至心念佛而求生净土哉。净则非秽。乐则非苦。寿则无夭矣。於无念中起念。无生中求生。此以事夺理也。故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正为此也。又问。如何得念不间断。答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也。司士欣跃而去。后二年。无为子守丹阳郡。忽梦。司士云。向蒙指示净土。今已得生。特来致谢。乃再拜而出。后数日讣音至。言。司士七日前。预知时至。与乡党言别而化。政感梦时也。

西方公据

苏文忠公南迁日。佩画一轴。人问之。公曰。此吾西方公据也。展玩之。乃弥陀圣像。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遗物。命工胡锡。画弥陀像施钱。塘照律师自制赞曰。佛以大圆觉。充满十方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及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去亦无来。尝吊海月大师辨公诗曰。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锺我辈一酸辛。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

七宝佛像

杭州净慈道场法真大师守一。结同志檀越。用金银珍珠珊瑚琥珀砗磲码碯。造弥陀佛像。圣相殊妙。感应非一。无为子瞻仰赞叹云。碎七宝以为尘。聚宝尘以为佛。见宝尘即见佛。佛无不是宝。见佛身即见宝。宝无不是佛。七宝世间宝也。众生贪取。无有厌足。不得即瞋而痴。不能悟此恶道之因也。七宝既以为尊像矣。则非世间所用。乃出世之宝也。遇宝像者。应生恭敬。严奉禁戒纯固定力。了达智慧。此净土之因也。佛身等於太虚。故不设五藏。以众生心为心。故会中之人。各书弥陀一愿。凡四十八人。而弥陀之愿周矣。悉以藏于身中示愿。愿不忘众生也。髻螺千有二百。一一实以舍利坚固愿力也。像成之日。以八种香汤。灌沐如来。表八功德水也。人随意以饮之。均甘露味也。一身清净则一切身清净。一念清净则一切念清净。然则不离娑婆。顿超极药。一见宝像。成就大缘。岂思议之可及哉。

绘像警迷

铠庵居士曰。发菩提心。必具悲智二行。审欲迷生圣域。正须启迪群迷。安得写十界九品。俾万目瞻敬。知所省觉。为广大无穷之利也。言未既诸君。翕然称善。於是同社捐金以成之。闻见随喜。以助之。选工施彩。幻出二图于门庑。复捃摭教藏。发明旨趣。一以示万法唯心。一以指西方径路。较余功德。真所谓百千万分。不及其一者欤。噫光阴电掣。因果影随。勿倚壮而废日。勿肆情而造愆。瞻兹简易法门。能即回光返照。则不离当处。超脱苦轮。诸佛境界。悉现前矣。

龙舒立化

龙舒居士王日休。字虚中。端静简洁。博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精进。唯佛是念。年六十布衣蔬茹。日课千拜。夜分乃寝。乾道中。庐陵李彦弼染疾垂革。梦一人神清貌古。以手按摩肢体。弼惊问。答曰。予龙舒居士也。弼因以疾告。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差矣。又曰。汝还记阙仲雅教汝捷径否。弼曰。每日念佛不辍。弼觉。因索白粥食之。病果愈。后见公画像。俨如梦睹。弼感戴称生死骨肉。遂遣子侄。远从其学。一日忽回曰。居士於某夜讲书。罢如常礼念。至三鼓。忽励声称阿弥陀佛数声。唱言佛来接我。屹然立化。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三日前。徧别道友。勉进净业。有不复相见之语。或疑李之梦。因想以成。弼曰。其指白粥愈病。又安可欺哉。李君谨愿。无以报德。遂刊公像并事迹。以传远。自是家家供事之。

独孤皇后

隋文帝仁寿元年八月甲子。独孤皇后。上仙皇后。虽居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佛。至临终时。异香满宫。从空而至。帝问阇提斯那。是何祥瑞。对曰。西方有佛。号阿弥陀。皇后业高。神超彼国。故有斯瑞。箸作郎王劭言。佛说人应生天。及生佛国。佛天放大光明。以香华伎乐来迎。伏惟皇后福善祯符。备诸秘记。臣谨按。八月二十二日。仁寿宫内。雨金银华。二十三日。大宝殿后。夜有神光。二十四日卯时。永安宫北。有自然种种音乐。震满虚空。至夜五更。奄然如寐而去。与经文所说事皆符验。帝闻不胜感叹。

女流往生

无量寿佛经韦提希夫人。白佛言。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惟愿佛日。教我观於清净业处。世尊为说三种净业十六妙观。顿悟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发菩提心。皆得往生。或曰。天亲论说。女人根缺。二乘不生。何耶。曰。此言安养果报殊胜。无女人根缺。非谓此土女人根缺不得生彼也。法华特记女人往生。岂不然哉○宋荆王夫人王氏。专修净业。晓夕勤至。给侍之人无不即效。唯一妾懈慢。夫人责之。其妾悔悟。亦加精进。忽无疾而终。托梦於妾云。蒙夫人训诲。已生净土。妾白。夫人未之信。忽夫人亦梦。与妾同游宝池。见一华天衣飘扬。题曰杨杰。一华朝服而坐。题曰马玗。复见金坛光明晃耀。此夫人生处也。既觉。弥加精进。年八十一。当庆诞之日。秉烛然香。望观音阁。立左右方。具献寿之。仪已立化矣○广平郡夫人冯氏。少多病。慈受深禅师教其斋戒。念佛谛信。一疑行之。十年超然厌世。人或怪之。夫人曰。清净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缘尽。行即西归。适我愿兮何怪之有。临终气绝。复苏谓。其夫妙明居士及侍病者曰。吾已归净土。见佛境界。与华严十六观经所说无异。闻者感叹。既亡。三日后。举尸。如生。异香芬馥。古今女流。念佛获往生者甚多。传记具载。

恶辈往生

唐人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头来。作人言云。汝杀我。於是大怖。遂唤妻。急请僧来。为我忏悔。僧至云。十六观经。说临终恶相现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善和云。不暇取香炉也。遂以手捻香。面西称佛。未满十声。乃言阿弥陀佛从西来接我也。即化去○又张锺馗者。杀鸡为业。病革。见一穿绯人。驱群鸡来。叫云啄啄。两目血流。受大痛苦。有僧为设佛像。令其念佛。俄顷香气满室。恬然而化○宋政和间。会稽金[奭-人+大]。网鱼为业。一日猛省。持戒精进。日课佛号万声。无间断。后无疾。语家人。言。弥陀与二菩萨在门前待我。归净土去也。焚香端坐而化。邑人闻异香天乐终日不散。

灵禽往生

唐贞元间。河东裴氏。家畜鹦鹉。常念佛号。过午不食。临终十念。气绝火化。得舍利十余粒。炯然耀目。僧慧观於灵山。用陶甓建塔。以旌其异。成都尹韦皋为文。记其事甚详○潭州人养鸲鹆。俗呼八八儿。常念佛。既亡。以棺葬之。生莲华一朵。自其口。出龙舒净土文载之。又颂云。有一灵禽八八儿。解随僧口念阿弥。死埋平地莲华发。我辈为人岂不知○黄岩正等寺观师畜鸲鹆。能言。常念佛不辍。一日立毙。穴土葬之。未几。於舌端生紫莲华一朵。灵芝律师尝赞之。有立亡笼闭浑闲事化紫莲华也大奇之句。

○决疑门第七

不信曰疑。万惑之所从生也。不疑曰信。万善之所从出也。蚩蚩群汇。迷情深厚。念念起妄。心心着我。而妄说法空。拨无因果。自甘沉溺者。比比皆是。何异认瓦砾为真金。指伊兰为瞻卜。揠苗助长而槁死。狂热投圊而欲没者欤。先德悯之。辩疑解惑之说。由是而作焉。彼无知者。障重疑深。闻而不信。如人疾在膏肓。而畏人说药。虽良医有起死回生之妙。亦无如之何也。悲夫。佛言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宜矣。

难信之法

青山楼弆云。净土法门决然可信。如来盖尝特言之。屡言之。委曲而言之。而世人尚毁信相半。大抵高明之士则曰。口称佛名。便能成佛。一何易哉。是未尝稽。其所以不知净土业成。但生彼国。无恶境界。有进无退。直至成佛。岂才生彼国。便成佛耶。以少善根。为无以加者。则曰。口称佛名。定可往生。是亦未为至论。所谓念者。致精诚焉。勿忘之谓也。岂口舌云乎哉。予虽未能不辍香火。扬声扣拜。然动容周旋。念念不绝。虽衽席之上。踰溷之间。亦必避西。自谓世人莫如我修净业也。四明法智。起天台大教於既坠之后。使人见性成佛。犹且以此化人。是知此深法门。为不可废。明矣。若曰。何必生彼。然后成佛。则在家者。亦不必出家。而星居甲乙者。亦不必寻师访道矣。未透关者。幸留意焉。

净土非权

慧觉玉禅师曰。或谓净土乃圣人之权方。所以接钝根化凡器也。苟能一超。直入如来地。何藉於他力乎。答曰。佛世文殊普贤。灭后马鸣龙树。此土智者智觉。皆发愿往生。应尽是钝根乎。释迦於大宝积经。劝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皆生净土。应尽是凡器乎。此等圣贤。应皆不逮今之利根胜器乎。况若以此为权。将何为实。权实之判。非止一途。自非教眼暸焉。何以甄别。咨尔有识。当信佛言。招报非轻。切勿容易。昔孙莘老学士。始以此疑之。因会杨次公主客。王敏仲侍郎论道契合。遂释其疑。次公敏仲。皆儒之学禅者。方且汲汲以净土为归依。则知净土非圣人之权设。真禅侣之栖止也。

辨明五惑

长芦颐禅师莲华胜会录文云。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弥陀世尊。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杂乱。六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横生疑谤。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土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大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谓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可谓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而流转娑婆促景。迷於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犂。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甚迷哉。

佛语不虚

康僧会法师赤乌年间始来。建业吴主孙权。问大夫阚泽曰。佛法理趣何如此方儒老之教。阚泽曰。佛法深妙。以孔老较之。实非比对。何谓也。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诸佛设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由是言之。实非比对。明矣。盖孔子所知一方之事耳。佛则尽十方法界极虚空边际微尘剎土。其中所有。无不遍知。孔老所言一生之事耳。佛则穷过去极未来无边际微尘数劫。其中所有。无不明了。净土法门。是释迦世尊与十方世界恒沙诸佛。广长舌相。同音宣示。安可以凡夫狭劣知见。坐井观天。而於如来金口所宣真实之语。生疑不信也。

正信因果

龙舒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试以目前观之。人生贫富贵贱。寿夭苦乐。荣辱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以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亦如世之官府。岂以赏罚无故而加於人。特以有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耳。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夭折者。有贫贱而寿考者。其为果报。各随所为。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丝毫不谬。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但种时少。收获时多。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亦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世间因果若此。修出世者。因果亦然。安可不信净土而修之哉。

自障自蔽

柏庭法师曰。修净业者常多。得其门而径造者无几。谈净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未闻有以自障自蔽为说者。自障者莫若爱。自蔽者莫若疑。但使疑爱二心。了无障碍。则净土一门未始间隔。无为子十疑论序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晋远法师结社庐山。以渊明则招之。贵其能达而断爱也。於灵运则拒之。为其心杂而念不能专也。岂非政以二者为净土之津要乎。

身心虚伪

唐相国裴休曰。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身者。是地水火风假合之身。旋聚旋散。属无常法。非我身也。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心者。是缘虑客尘。虚妄之心。乍起乍灭。属无常法。非我心也。我有真身。圆满空寂者是也。我有真心。广大灵知者是也。空寂灵知。神用自在。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十方诸佛一切众生与我此心。三无差别。此即菩提心体也。舍此不认而认。臭身妄念。随死随生。与禽畜杂类。比肩受苦。为丈夫者。岂不羞哉。

淫杀相因

龙舒净土文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制之若无。斯为圣人。节而不纵。可为贤人。纵而不节。是为下愚。盖此二者造业之所。更相助发。盖饮食充则血气盛。使淫欲多。淫欲多则反损血气。又赖饮食以滋补。若俱能省减。此乃安身延年之道也。慈觉师云。饮食於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疮。才过三寸成何物。不用将心细较量。务实野夫云。皮包骨肉并脓血。强作娇娆诳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尘。果戒得此。二事在世。何由有疾病夭折。身后何由有地狱鬼畜。若决欲求生净土。当谨护於此。

临终业相

宗镜录华严经云。譬如有人将欲命终。见随其业所受报相。行恶业者。见於地狱畜生饿鬼所有一切众苦境界。或见狱卒手持兵仗。或瞋或骂。囚执将去。亦闻号叫悲叹之声。或见灰河镬汤刀山剑树种种逼迫。受诸苦恼。作善业者。即见一切诸天宫殿无量天众天诸彩女种种衣服具足庄严。宫殿园林尽皆妙好。身虽未死。境已现前。境不现前。唯心妄见苦乐之境。本无从出。善恶之事。唯自召来。未了一心。难逃六趣。

不求胜进

灵芝观经疏曰。有人发愿。愿未得道前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家。今谓若生净土。则任运值佛为僧。只由不知净土。故有此愿。禅讲宗师率多此见。尝试语曰。汝今已得男子为僧。只合便求出离。何乃复求男子。再愿出家。略无胜进乎。

善人会集

极乐世界。净业所成。莲华化生。受用自在。众生生者。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於无上菩提。得不退转。金口所宣。真实之语也。且以一方言之。盖有名山胜地幽居静室。不闻恶声。善人会集。而讲道不绝者矣。亦有闾阎市井凶徒恶党群居。终日酣酒嗜淫。而无恶不为者矣。为学之士。固当去恶从善。亲贤人远小人。乃可入於圣贤之域。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诸大乘经劝赞往生。亲近圣贤。速登不退。其可不信佛所说而修之哉。

觉悟前非

灵芝照律师。初发誓愿。常在娑婆浊世。拔济众生。复见高僧传。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华中受乐。何如三涂苦处救众生也。由是坚执所见。於净土法门。略无信向。见修净业者。复生轻谤。后遭重病。色力尪羸。神识茫然。莫如趣向。既而病差。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痛责。志虽洪大。力未堪任。仍阅天台十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要须常不离佛。又引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秪可缠枝。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二十余年。未尝暂舍。研详理教。披括古今。顿释群疑。愈加深信。

十种障难

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念。坏彼信心。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斗战。奄忽而亡。十者忽坠高嵓。伤怀性命。此十种人临终断然。不得念佛。应须预修令净业成。就。纵有难缘。必蒙佛救护也。

疑城退堕

大本无量寿经。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不了佛智。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彼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法不见僧。是故於彼谓之胎生。於七宝城中。如忉利天。五百岁竟。然始得至阿弥陀佛所。其人闻经。心不开解。以前世求道中悔狐疑暂信暂不信故。当知生疑惑者。为失大利。菩萨处胎经中。名懈慢国。即疑城是也。天台观经疏。释日观云。教令正观为除疑心。妙宗引大本云。不了佛智。则生疑惑。今以三观。观十六境。了达佛智。不生疑惑。中下品人。依此回向。忏悔业障。既有乘种。生至彼国。速见三宝。不生边地。及胎宫也。杨次公曰。一念既信。已投种於宝池。众善相资。定化生於金地。无輙悔堕。误认疑城。即时莲开。得解脱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大光明中。决无魔事。

十念往生

十疑论问云。众生业重。云何十念即得往生。答。临终值遇善友。皆是宿世善根。若无宿因。尚不能值善知识。何由十念成就。若以无始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三种较量。不在时节多少。一者在心造恶之时。从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岂以久来积暗而不灭也。二者在缘造罪之时。从痴暗心缘虚妄境界生。念佛之心。从闻佛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惨。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惨而不出耶。三者在决定造罪之时。以有间有后心。念佛之时。以无间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大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少时焚尽。如人一生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心猛利故。尚能排一生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而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耶。

少善不生

孤山法师弥陀西资钞曰。观世人为善心轻。为恶心重。何以得生净土。请以现事验之。对佛像则不如接大宾之恭谨。学经法则不如求财利之勤劬。毁他则气粗言滑。赞彼则气缓语涩。或以我恶之则覆善扬。恶我好之则掩短美长。或为积恶而怒他私说。或作微善而恨人不知。於恶事则阴费千金。亦能钤口。施善人则方营一食。便自矜功。凡此用心。方沉恶趣。欲以少善而求。生净土者难乎哉。

二乘不生

十六观经。中辈三品。持戒行善。发愿往生。证声闻果小弥陀经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然则天亲论。说二乘不生。何耶。当知此等机缘本有大乘种性。退大住小。以重闻大法故。宿种今熟。发愿往生。权证小果。当知极乐净境。灵禽演法。非罪报所生。虽有天魔。皆护佛法。然则虽证二乘。岂复执小道耶。妙宗云。论就本始。住小时说。是故不生。经就现今。向大时说。是以得生。回心故得生。惯习故证小。知大证小。不执偏真而为究竟。不久证大也。

辨明圣号

梵语捺谟。此云归命。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多含不翻也。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谓究竟真觉也。小弥陀经。一日至七日。执持名号。观经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皆谓此六字圣号也。佛号至简。功德无量。令五浊凡夫。登不退地。所谓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也。世俗相传。释迦在世日行化。至一俗舍。见翁媪二人。以谷一斗。记数念佛。佛教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较之斗谷。数逾亿万。宝王论。王古决疑集。龙舒净土文。皆载此说。劝人持念。然既是佛说。必出於大藏。经论既无所出。不可遵行云云(释曰。按此集中行法门有谓经)。

十二如来

无量寿经。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光明最胜。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乃至云超日月光佛。凡十二名。皆弥陀一佛之别号也。又楞严势至圆通云。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云云)。此言恒沙劫前。有十二佛。於一劫中。次第出兴。但前后二佛。其名偶与大本相同耳。而或者便以大本十二佛名。为势至所值之佛。谬矣。虽理体无别。而事相不同。既云相继一劫。则古佛久已灭度。岂可滥同现在说法之佛耶。不原经意。不分今昔异同。何摸棱之甚哉。

像即真身

或问芝照律师曰。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今刻木为像世物所成。用此为佛。不知其可也。对曰。佛身无相。亦不离相。以其无相故。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而是佛者。虽八万四千三十二相亦即非相。况他物乎。故曰。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以其不离相故。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而非佛者。况相好乎。故曰。当知一切诸法即是佛法。如能达此。相即非相。非相即相。则山河国土。草木微尘。四生六道。翾飞蠕动。无非诸佛法身之体。而况范金合土。刻木绘塑。庄严相好。而独非佛乎。诸有智者。当观此像。材木灰布。胶漆金彩。假彼众缘。和合而成。求於众缘。皆世间之物。各有名体。孰为佛乎。然缘无定相。物无定名。既号为佛。一切众缘莫非佛体。岂可舍此。而别求佛乎。故华严经云。色相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若此观之。不住於相。亦不离相。理事一如。真俗不二。虽复对像。是真见佛圣像记。

斋房设像

凡人平居坐卧。处不可安佛菩萨像。取亵渎之罪。竹庵观法师见学者斋房设像。即诫之曰。汝辈起居无礼。说无益语。少持焚香之敬。不补终日媟慢之罪。大通本禅师见佛菩萨行立之像。则不敢坐斋馔。以鱼肉为名者则不食。其真诚敬事。防心离过若此。清规中。诫常人非。礼拜上供。添香换水。无故不得入殿堂。恐怠慢损福获罪故也。若为临终人病苦逼迫之际。设像念佛。增其正念。资助往生者。不在此限。

顿渐二修

大集经言。菩萨有二种行。缘空真入。名为慧行。带事兼修。名为行行。达磨大师入道理行。一曰理入。二曰行入。依金刚三昧经立。或谓直入者为顿。兼修者为渐。未必然也。当知佛法中所谓顿渐者。实在乎能修之人。悟解之亲疎耳。达修无修。名无作行。非谓不修也。又复直入者根熟故。兼修者常道也。如华严经说。尘剎修行岂皆为渐也。入道四行中。三四无所求行。执理者观之。无法可求。可谓至矣。然对破有求耳。经云。无所求中。吾欲求之。华严云。当起胜希望。志求无上觉。岂可定执无求为究竟耶。故第四称法之行。引净明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了达此理。则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於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此为自行。复能利它。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正所谓以无住相。修行六度。孰谓顿悟自心。而不加修证乎。

以理夺事

六祖坛经说。韶州人问修西方法。六祖云。自心有西方。何处觅西方。东方人造罪作业。求生西方。若西方人造罪作业。求生何处。但能悟性。何所不可。又志公云。智者知心是佛。愚人愿往西方。二师所言。皆以理夺事。亦应病之药也。若随语生解。则执药成病矣。若直就理说。则一法不可得。有何净土可生。不独无净土。而自心亦不可得。此不可得亦不可得。若然者。则所谓自心有西方。与知心是佛者。皆成疣赘矣。然理是即事之理。空是即有之空。正当扫荡处。何妨建立诸法而念佛往生也。以事即理。故念而无念。生而无生。方在活路上行。不执死语。后人不会此意。一向随语生解。毁谤修净业人。如人乘船涉海。却劝陆行。不副来机。只增惑乱。永嘉云。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不其然哉。

四种清执

道非内外。不离内外。道绝自他。不碍自他。以万法同一体故。一不定一。何妨万殊。若了斯旨。则一明一切明。万法皆我自性。无所往而不可。若以有佛可念。为着相者。则无佛可念。着相尤甚。试以四句言之。则有佛。无佛。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成四种执。随执一种。皆邪见也。若於四种。融通无碍。随观一种。皆成三昧矣。举一例诸。可以意得。佛以广大愿力。令初心凡夫。一生彼国。永无退转。而不肯往生。甘受沉沦。正所谓饭箩边饿杀死汉也。达磨云。心如墙壁。乃可入道。为破妄情分别。亦应病之药耳。若直欲无心。则执药成病矣。善星比丘。能说十二部经。获四禅果。因狎邪友。妄言无佛无法无有涅盘。故生陷地狱。皆由妄执法空。拨无因果。招此剧报。今人不遵佛说。执邪见为大乘。谤念佛为小乘。正是非法说法。法说非法。无间重罪。其可免乎。

谈空得失

经云。诸佛说空法。为度着有者。而复着於空。诸佛所不度。一大藏教应病之药。善用药者。病无不差。不善用者。醍醐上味。翻成酖毒。菩提达磨不立文字。单提直指。谓之教外别传。六祖云。只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道个直指。早是曲了也。古人为学者。解粘去缚。遣疑破执。其功莫大。须知此道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直得逈无依倚。超出圣凡情量。亦不依止逈无依倚。超出圣凡情量处。方名出格道人。后世学者横计邪执。不明祖意。将古人言语。都作实会。将谓实有一法。为教外别传。直要扫除文字。认着个不存一法为究竟。一向在死水里作活计。向他道将此扫除亦复扫除。则茫然不知。吁可怜也。殊不知断三界妄想。灭五阴色身。无一毫发可当情。乃三藏小乘见解。若会得转身一路。自然法法融通。不妨在活路上行。依佛圣教。发愿往生。参礼弥陀。亲近善友。速登不退。广度众生。校之执偏空之见。甘受轮回。不求出离者。霄壤不同矣。

反经非圣

古人道。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如金刚般若一经。言无住相布施。岂以不修布施为无住相耶。特以能修之心。契合般若真空之理。终日行施。而离一切相。为破着故。直言离相。尽理言之。亦不着於离相。故曰於着不着。俱无所着。以称性修行。离凡夫二乘着空着有等见。故云无住相耳。凡菩萨修行六度万行。莫不皆然。岂以旷然无修。然后为不住相也。今往生净土一门。即菩萨万行中。游历十方承事诸佛之一法耳。以称性修行故。了一切法皆是无相。无相亦无。夫如是。则於净土岂碍往生。於弥陀何妨亲近。乘佛愿力。速证无生。若定执无生无见为达理者。则堕二乘外道着空偏见。於佛圣教。公然违背。反经非圣。罪莫大矣。

失於迟暮

众生颠倒。耽着五欲。不求出离。未有能发决定心。愿生极乐世界者。至於冤憎会遇。恩爱别离。老病死相。危险逼迫。颠沉痛毒。不可堪忍。然后悲涕号呼。归依佛宝。以冀脱死。又富贵之人。常於佛事。不暇修习。而有暇者。失於不信。能信者又患於不能断疑。至於困苦而发心者。多失於迟暮。故知生正信发正念。而修善缘者。岂易事哉。

为小失大

龙舒居士云。今有贸易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则心自喜。反是则必忧之。是为外物。小有得失。而忧喜也。以吾之光阴有限。汩没过时。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以净土之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徒见其失之小者而忧喜。而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

不修十失

佛示径路修行之法。令一切众生。速超生死。而障重之人。不肯进修者。有十种失。一不信佛言。二不遵圣教。三不信因果。四不重己灵。五不求升进。六不亲善友。七不求解脱。八甘受轮回。九不畏恶道。十甘同魔类。反是而修之者。则得十种胜利。

永无魔事

□禅师念佛正信决云。或谓临终见佛放光接引并是魔境。此说如何。答。首楞严经修习三昧。或发动阴魔。摩诃衍论及止观等修习三昧。发动外魔。此等并是约自力修禅之人。先有魔种。被定击发。傥能明达对治。则成圣法。若任性无知。则被障碍矣。今所修念佛三昧者。托彼佛力。如近帝王。谁敢干犯。盖弥陀有大慈悲誓愿威神三昧等力。有大摧邪力。有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天耳遥闻。他心彻鉴。光明遍照。摄取众生。有如是等功德之力。岂不能护持念佛之人。临终令无障碍耶。且金台来迎等事。出自观经。金口所说。若认为魔。亦无知之甚矣。

般舟三力

圆通梵法师会宗集。引般舟三昧经言。念佛往生。有三种力。一者本有佛性力。言烦恼心中有如来藏也。二者慈光摄取力。言弥陀光明无量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三者念佛三昧力。言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也。此三种力。如三股绳合为大索。能牵重物。又如水火镜子。若将对日以艾取之。即可得火。若将对月以珠取之。即可得水。今以镜具水火之性。喻众生本具佛性之力也。须假日月之光来照者。弥陀慈光摄取之力也。以珠艾能引水火者。信心念佛之力也。此三种物。缺一不可。三事和合。水火方生。三力相资。必生净土。

师子筋弦

道绰法师安乐集云。何因缘故。一念佛力能灭诸障耶。答。经云。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其弦一奏。一切余弦一时俱断。若人於菩提心中。修念佛三昧。诸烦恼根皆悉断灭。亦如有人取牛羊驴马诸乳置一器中。以师子乳一滴投之。一切诸乳悉化为水。若人於菩提心中。修念佛三昧。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

舟石不沉

那先经说。昔有国王。问沙门那先言。众生业重。云何念佛即得往生。那先言。譬如有人。以大石块。其数千百。欲渡大海。以船力故。即达彼岸。众生之罪犹如巨石。弥陀愿力如彼大船。石本易沉。因船可渡。横截生死。苦海全凭。己佛愿王。一切时中。以为良导。直登彼岸。不越自心。故俱舍颂云。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抟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

举念即生

十疑论。问云。西方去此十万亿剎。凡夫劣弱。云何可到。答。西方十万亿剎。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但使众生净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故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业力不思议故。一念即生。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徧至他方。如平生不异。净土亦然。动念即生。不须疑也。

如镜现像

龙舒居士曰。十方世界众生念佛。净土宝池乃生莲华一朵。标其名字。或者疑之。予晓之曰。如净明镜。物来斯现。镜何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故曰。善心才发。上天之宝殿先成。恶念始萌。下地之火城已具。夫如是。则修净业者。华萼题名。以俟其往生。何足怪哉。或曰。持往生咒者。阿弥陀佛常在其顶。修净业人。临终之际。佛及菩萨皆来迎接。众生无量。又安能皆住其顶。皆往迎接耶。予曰。一月普现一切水。一日普照无量世界。唯浊水不现。覆盆不照耳。无量寿佛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世有不愿往生者。其犹浊水覆盆。独不蒙光。岂日月之咎哉。

愿力强牵

四明尊者修忏要旨云。堪忍之界。不常值佛。多诸恶缘。深位尚乃有退。若彼安养之士。常得见佛。唯有胜缘。初心即得不退。又彼佛愿力普摄有情。若能愿求。定得生彼。况过现积集善恶业缘。每至终身。咸来责报。临终恶念增盛。则众恶成功。牵生恶道。临终善念增盛。则众善皆成。牵生善道。今既求生安养。必须净业庄严。若无愿力强牵。焉克临终正念。故诚心发愿。决志要期。既欲往生。宜在专切。

求佛加护

照律师云。或问。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既是佛。何须念他佛耶。答。祇由心本是佛故。令专念彼佛。梵网戒云。常须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汝心佛者。未成佛也。弥陀佛者。已成佛也。未成佛者。久沉欲海。具足烦恼。杳无出期。已成佛者。久证菩提。具足威神。能为物护。是故诸佛劝令念佛。即是以我未成之佛。求他已成之佛。而为救护耳。是故众生若不念佛。圣凡永隔。父子乖离。长处轮回。去佛远矣。

○斥谬门第八

凡夫迷倒。不了佛智。全佛境为魔界。我见为本。执断执常。六十二见。百八烦恼。无所往而非魔矣。举心动念。魔所为也。息心除妄。魔所为也。经曰。末世众生。说病为法。虽勤精进。增益诸病。今欲剪觉路之荆榛。辟异端之邪说。此斥谬之篇。所由作也。犹国家之发号施令。惩善诫恶。刑期无刑。岂得而已哉。

背宗失旨

天台智者大师观经疏。以一心三观释观字。以一体三身释无量寿。乃云。举正收依。述主包裹。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则十六境皆圆妙三谛也。钱塘孤山圆法师。以其师奉先清公遗文。述刊正记以释之。背宗失旨。以十六观皆为事想。不须三观。四明尊者忍俊不禁。初作融心解。后述妙宗钞。以救当时之毙。妙得佛祖之心。其说大行。其后神智义师。假名湛师。背其师说。复有着述。至于桐江瑛法师立论。以摩诃止观为无生观。十六观门为有生观。虽宗天台。不得祖意。公为异说。浅鄙可笑。孤山则执理观为事想。桐江则局圣解为凡情。学佛法者。可不审哉。

谬执偏空

净觉法师曰。世或有引大珠和尚云。舍垢取净。是生死业。庞居士云。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皆是遣着之语。不可执此以非净土。且不垢不净之言。即心即佛之义。凡禀释教者。孰不知之。安以真如平等之谈。便废因缘修证之法。六住大士尚存分段之生。四果真人亦有变易之死。云何殂落永谓泥洹。须知菩萨未证妙觉已还。常以空心徧修万行。终日观佛。无佛可观。历劫度生。无生可度。暂趣於空华净土。权依於幻化弥陀。破昨梦之尘劳。入乾城之地位。乃至成佛虽自行冥寂。而利他宛然。故喻之以明鉴之身。现之以随类之像。世人勿询大义。唯忻顿悟。直入无生。而不思永嘉云。若实无生无不生。既豁达而取空。恐莽荡而招祸。此类乎。越中习射。不踰数步之间。陇西学游。翻没洄波之内。如斯知识。未可参寻。

疑深障重

无为杨次公曰。世有善士。发三种不信心。不求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无尽。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维摩常修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同往之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其自欺哉。至如龙猛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赞。首称十胜。智者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火车可灭。舟石不沉。现华报者。莫甚於张馗十念而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於雄俊再苏而证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其自弃哉。自欺自慢自弃己灵。流入轮回。是谁之咎。

诳妄说法

汾州大达无业国师云。如今天下解禅解道。如河沙数。说佛说心有百千万亿。纤尘不尽。未免轮回。丝念不忘。尽从沦坠。如斯之类。尚不能自识业果。妄言自利利他。自谓上流。并他先德。但言触目无非佛事。举足尽是道场。原其所习。不如一个五戒十善凡夫。观其发言。嫌他二乘十地菩萨。且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药。假使才并马鸣。解齐龙树。只是一生两生不失人身。临终之时。一毫圣凡情量不尽。纤尘思念未忘。随念受生。轻重五阴。向驴胎马腹里托质。镬汤炉炭里烧煮。从前记持忆想见解。一时失却。依旧再为蝼蚁。从头又作蚊虻。虽是善因。而招恶果○永明智觉禅师云。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解脱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不自忏自悔自度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你处。

未得谓得

圆悟禅师云。有一等人道。本来无一星事。但只遇茶吃茶。遇饭吃饭。此是大妄语。谓之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人说心说性说玄说妙。便道只是狂言。本来无事。可谓一盲引众盲。打在无事界里。佛也不礼。香也不烧。似则也似。争奈脱体不是。才问着。却似极则相似。才拶着。七华八裂。坐在空腹高心处。及到臈月三十日。换手搥胸。已是迟了也。

胎息邪论

圆悟禅师云。嗟见一流拍盲野狐种族。自不曾梦见祖师。却妄传达磨以胎息传人。谓之传法救迷情。引从上年高宗师安国师赵州之类。皆行此气。及夸达磨只履普化空棺。皆是此术有验。遂至浑身脱去。谓之形神俱妙。除夜望影。唤主人公。以卜日月。听楼鼓。验玉池。觇眼光。以为脱生死法。真诳吓闾阎。捏伪造讹。贻高人嗤。鄙说赵州十二时歌。庞居士转河车颂。递互指授。密行传持。以图长年。及全身脱去。豪杰俊颕之士。高谈大辨。下视祖师者。往往信之。画虎成狸。遭有识者觑破。海内学此者。如稻麻竹苇。其高识远见。自不因循。恐乍发心。未入阃奥。遇增上慢人。导入此邪见林中。末上一错。永没回转。其流浸广。莫知能遏。因出此显言。庶有志愿。於大解脱门。可以辨之。同入无生萨婆若海。

默照邪禅

真净文禅师云。今时有一般汉。执个平常心是道。以为极则。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大尽三十日。小尽二十九。并是依草附木。不知不觉。一向迷将去○妙喜云。东林照觉。以平常无事。不立知见。解会为道。更不求妙悟。却将诸佛诸祖见性法门为建立诬誷先圣。聋瞽后昆。眼里无筋。皮下无血之流。随例颠倒。恬不知觉。真可怜悯。圆觉经云。末世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岂虚语耶。

长生秘诀

龙舒居士曰。楞严经说。有十类仙。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数尽复入轮回。为不了真性。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世之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不免轮回。为着於形神。不能舍去故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忘想。皆非真实。近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锺离吕公。而学锺吕者。奚止千万。自余亲知间。数亦不少。率皆死亡。埋於下土。未见一人白日飞升者。欲求长生。莫如净土。不知修此。而学神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得之珷玞。岂不惑哉。唐香山居士。赠王山人诗曰。闻君减寝食。日听神仙说。暗待非常人。潜求长生诀。言长本对短。未离生死辙。假使得长生。才能胜夭折。松树千年朽。槿华一日歇。毕竟同虚空。何须夸岁月。彭殇徒自异。生死终无别。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

拨无因果

圆顿行人。语默动静皆遵圣教。尽合佛心。若以念佛生心动念成妄想者。则息心无念亦成妄想。首楞严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若以念佛着有为患。则执空之人。其患尤甚。永嘉云。溪达空拨因果。漭漭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若以外求他佛为未达。则内执己心。不达尤甚。长沙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若以别求净土为偏见。则执目前为净土者。其失尤甚。楞严经说。落魔道者。都指现前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迷惑无知。堕无间狱。若以执有修证为权说者。执无修证。堕落外道。其祸尤甚。楞严云。其人初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盘。谓三僧祇一念能越。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言此是金铜土木。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悞众生。堕无间狱。佛言谆谆。可不信乎。

自甘涂炭

大智律师曰。世之学佛者。其始莫不皆曰为生死事大。及乎声利所动世缘所汩。则生死大事置而弗论。或为人扣击。则他辞托跋。不能自决。或云此不须问。或云不必用知。或云符到奉行莫作计较。或云随处受生出入自在。或云且生不高不下之家。复男子身。或云把定精神。见善恶相。不得随去。或令预候知时。或教临终夺阴。或云百骸溃散一物长灵。或云形散气消归於寂灭。如是种种臆度矫乱。皆不出凡夫外道断常二见。逮乎四大解分病苦所迫。识神无主。随业轮回。决无疑矣。假令定日克时。坐脱立化。世德可致。未足为奇。斯由不见十六观经。不知九品生相。不信弥陀愿力。而坚持所见。自甘涂炭。岂不为之悲哉。

○指广门第九

径路修行之法。其要在於执持名号。即得往生。奚俟多言哉。若夫旨趣之微妙。观道之精深。非文藉之广。说示之详。无由显也。故群经之偏赞。众圣之发挥。其书之广。汗牛充栋。非夫博□。则莫知其要也。今自博而约。录一二之目。俾学者讨寻。得旨而修焉。儒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其斯之谓欤。

法华授记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於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妙乐云。闻是经典。如说修行。即净土因。不须更指观经等也。依经立行。具如分别功德品。直观此土。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佛身。此大众即一切众。以惑未断故。安乐行是同居净土行之气分也○四明融心解云。惑未断则同居净。观行三谛也。见思尽则方便净。相似三谛也。无明破则实报净。分证三谛也。无明尽则寂光净。究竟三谛也。修一心三观求生净土。即以三惑为秽土之因。三谛为净土之果也。

华严结归

华严末会。普贤菩萨教善财童子。发十大愿。乃云。於此大愿。受持读诵。是人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於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生莲华中。蒙佛授记。普於十方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能於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清凉国师贞元疏。问曰。不求生华藏而生极乐者何耶。答。有四意。一者有缘故。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人也。二者使众生归凭情一故。若闻十方皆妙。初心茫然无不依托。故方便引之。三者不离华藏故。极乐去此十万亿剎。华藏佛剎皆微尘数。故不离也。四者即本师故。经云。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疏云。赞本尊遮那之德也。华藏剎海皆遮那境。十万亿剎未出剎种之□。岂非本师随名异化也。

般若念佛

摩诃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识念。以诸法自性空故。不应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念。不应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念。不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而念。何以故。是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则无所念。无所念故。是为念佛。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念佛能具足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诸法性无所有故。菩萨知诸法无所有。是中无有性无无性○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有方便善巧故。不随静虑无量无色势力而生。但生有佛世界。值遇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此贤劫中。定得无上正等菩提。

王观

仁王般若经云。佛问波斯匿王。汝以何相而观如来。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中际后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乃至非见闻觉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观如来身。佛言。应如是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佛所言有。为破众生执空之见。於空有叵得处。方便建立。谓之妙有。佛所言空。为破众生执有之见。於空有无碍处。荡除其执。谓之真空。空之与有。其体本一。而不妨各异。以无碍故。无可不可。谓之空。所以破除情执。洗荡法尘。谓之有。所以表显法门。建立功用。亦如人身。或动或静。或语或默。任运而然。何所往而不可哉。若定执一偏。则落外道邪见。非佛法矣。

宝积十心

大宝积经。弥勒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若有众生。发十种心。专向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何等名为十种心耶。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於诸众生。起於大慈。无损害心。二者於诸众生。起於大悲。无逼恼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於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於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於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於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於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是名菩萨发十种心。若人於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情想升沉

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於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於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起信结归

马鸣菩萨宗百洛叉经。造大乘起信论。为入道之要门。其末曰。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谓不能常值诸佛。惧谓信心虽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於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王以宁待制曰。余尝问道於宏智禅师。师令读起信论。而未见其本。及谪官天台。始於邻僧处得之。披阅再三。窃有疑焉。是书为大乘人作。破有荡空一法不留之书也。而末章以系念弥陀。求生净土为言。其旨何耶。晚过雪峰。问真歇。歇曰。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子欲坏世间相。弃有着空。然后为道耶。夫如是则净土之修。於道何损焉。予始豁然。有得於心。乃知往生净土一门。真横截生死之要道也。

天亲造论

西天祖师婆薮盘特。此云天亲。初学佛法。偏执小乘。后方志慕大法。从其兄无着。传慈氏唯识宗旨。依无量寿经造论一卷。为净土修法。在大藏堂字函。须者捡之。其略曰。若人修行五念门成就者。必定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一者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二者赞叹门。口业赞叹彼佛光明智相。欲如实修行故。三者作愿门。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四者观察门。以智慧观察。欲如实修行毗钵舍那故。一观察彼国土庄严。二观察彼佛庄严。三观察彼诸菩萨庄严。五者回向门。所有功德善根。以方便回向。摄取众生。不取一切世间故。菩萨如是修行五门。自利利他。速得成就菩提故。慈云依之。立往生行法。

论释十疑

天台智者大师。说净土十疑论。门人记为一卷。宋初吴山澄彧法师有注本。僧统赞宁序冠其首。盛行於世。彧师科十疑云。一无大慈悲疑。二诸法无生疑。三佛土平等疑。四偏念西方疑。五具缚厚重疑。六即得不退疑。七不求兜率疑。八十念往生疑。九劣弱人生疑。十作何行业疑。一一问答明白。故杨次公序云。辅赞弥陀教观者。其书山积。唯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最为首冠。援引圣言。开决群惑。万年暗室。日至而顿释群阴。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劳自力。非法藏后身。不能至於是也。

临终设像

华严贤首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前四句言。菩萨放无量光。其间一种。名为见佛。放此光明。能令命终之人。见佛往生。后四句言。此菩萨因中。劝临终人念佛。又令瞻敬佛像。故得此光明也。大智度论云。临终少时。能胜终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义和法师无尽灯载。西域祇桓精舍西北角。日光没处。置无常院。造一立像。面向西方。执五彩旛。安病人在像之后。手执旛脚作随佛往生之想。瞻病者烧香散华鸣磬。助称佛名。资助病者。若有垢秽。随即除之。决取往生。若游心法界。去来无碍者。不拘此法。

茶毗十念

百丈大智禅师。以修禅之人。附居律寺。紊师徒之分。是故建立丛林。以清规绳之。自是天下始有禅居。凡病僧危笃。集众与之念诵。其词曰。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生安养。其与亡僧龛前念诵。则曰。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至茶毗时。令维那与其十称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大众同声应和。而又曰。上来称扬十念。赀助往生。津送住持之法亦然。此法载于清规。虽丛林老宿道眼明白者。无不遵之而行。故知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悟与未悟。无有一人不生净土也。

古今着述

慈云云。古今诸师归心净域者。或制疏解经。或宗经造论。或随情释难。或伽陀赞扬。虽殊途同归。而各陈所见。动盈编帙。寻究良难。今略录其要者一二。

天台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净土十疑论一卷  道安和尚往生论六卷  怀感法师群疑论七卷  道绰禅师安乐集三卷  慈愍三藏净土慈悲集三卷  源信禅师净土集二卷  慈恩法师弥陀经通赞一卷  清凉国师观经疏一卷  永明智觉禅师万善同归集三卷  四明尊者妙宗钞三卷  融心解一卷  慈云忏主往生净土忏愿仪一卷  决疑行愿二门一卷  净土略传一卷  草堂飞锡法师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  孤山法师观经疏刊正记四卷  弥陀经疏一卷  西资钞二卷  净觉法师弥陀经疏一卷  潞州宗坦法师观经甘露疏四卷  义渊法师甘露疏记五卷  灵芝大智律师观经疏阿弥陀经疏一卷  净土礼忏仪一卷  圆澄义和法师华严无尽灯一卷  侍郎王古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  宝珠集  无功居士王阗净土自信录

○劝修门第十

众生在迷。生死无际。一旦获闻念佛三昧。顿超生死。若飞出涂炭。而羽翼太虚。真渡苦海之慈航。起沈痾之妙剂者欤。夫劝进行者。净业之大。利他之行。菩萨所修。有志之士。能以此道。转相劝勉。勤修不怠。则屈伸臂顷。转秽浊为清泰之都。劝修之功。岂小补哉。

慈云劝修

慈云忏主云。安养净业。捷径易修。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十方诸佛。无不称美。若比丘四众。善男信女。欲得速破无明。永灭五逆十恶重罪。及余轻过。当修此法。欲得还复清净。大小戒律具足一切诸波罗蜜门者。当学此法。欲得临终离诸怖畏。身心安乐。喜悦如归。光照室宅。异香音乐。阿弥陀佛与诸圣众。送紫金台。授手迎接。五道横截。九品长骛。谢去热恼。安息清凉。初离尘劳。便登不退。不历长劫。即证无生者。当学此法。欲修少法。而感妙报。十方诸佛俱时称赞。现前授记。一念供养。无央数佛。还至本国。与弥陀坐食。观音议论。势至行步。洞视彻闻。身量无际。飞空自在。宿命了了。徧观五道。如镜中像。念念证入无尽三昧。如是称述不可穷尽。应当修习此之胜法。

校量功德

慈云忏主云。弥陀本愿。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不果遂者。誓不成佛。十念信乐。尚得往生。况复一日信乐者。况复一月一年一生信乐者耶。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复十念耶。况复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所灭罪耶。重罪尚灭。况轻罪耶。又复校量念佛功德。比余善根。优劣之相者。经云。若人以四事极好之物。供养大千世界满中阿罗汉辟支佛所得福德。不如有人合掌一称佛名。百千万分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一称佛名功德尚尔。况复十念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功德耶。现世安隐。众圣守。护。离诸灾厄。功德无量。

妙观功深

四明尊者云。寄语行者。观虽深妙。本被初心。若能进功。何忧不就。纵未入品。为因亦强。生至彼邦。得预大会。所见依正微妙难思。速入圣阶。度生亦广。永异事善。及小乘行。得往生者。如此土人。宿圆修者。於诸座席。见相殊常。闻法易悟。以此类彼。功在妙宗。但为戒福不精。无往生愿。故在秽土闻法入真。须惧娑婆不常值佛。纵遇善友。色心不胜。难发我心。况尘境粗强。诚为险处。故须外加事忏。内勤理观。正助双行。加愿要制。必於宝剎。速证无生。

永无退转

杨次公曰。不愿生净土则已。愿生则无不得生。不生净土则已。生则永无退转。具缚凡夫。初凭信愿。得生彼土。而三毒邪见。未能顿忘。何以知其不退转耶。盖以弥陀愿力。常所摄持。大光常照。上善人聚。寿命永劫。水鸟树林。风声乐响。演畅妙乘。闻其声者。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未尝间断故也。众生如受病之人。佛为医王。法为良药。僧为视病人。三者现前。病不得而萌矣。以是言之。则一生净土。何从有退转哉。

高声念佛

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徧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慈云忏主云。称佛名时。以心缘历。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方能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灭罪良难。若恐心散。须高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故怀感法师决疑论中。引大集日藏经云。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论释曰。大念者。大声念佛也。小念者。小声念佛也。此皆圣教。有何惑哉。奉劝世人。厉声念佛。三昧易成。小声念佛。遂多驰散。学者方知非常人能晓也。下品下生。临终十念。少时猛利。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今人称佛。多不专精。散心缓声。遂使现世成功者少。临终感应事稀。故特示此法。劝念佛时。一心不乱。高声念佛。声声相续。则不久成功也。

礼佛功德

业报差别经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佛所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德。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盘○四明尊者云。行者礼佛时。深知佛体不离我心。同一觉源。圆照诸法。诸佛悟本。起同体悲。众生迷真。受诸幻苦。悲苦相对。感应斯成。一身遍至诸佛之前。一拜普消无边之罪。

现生获福

龙舒曰。或谓求生净土。是身后之事。而不知大有益於生前也。何则盖佛之教人。无非是善。既以求生净土为心。凡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其现世则可为君子。为大贤人敬之。神助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其次为业缘所夺。不能专志於此者。则恶缘由此而省。善缘自此而增矣。纵有不知礼义。不畏刑罚。唯气力之为尚。唯势利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省己。而自咎其所为。虽不能皆合於礼义。亦必近於礼义矣。其肯复陷於刑罚乎。使人人皆然。则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矣。乡人之相知者。皆目之为善人。由是言之。遵佛教法。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於生前乎。

为僧念佛

龙舒曰。为僧学佛者。当自念云。我为出家人。了达生死。乃本分事。不能如此。遂汩没俗尘。一日大限到来。有何倚赖。平日虽有善业。未免随逐轮回。善业报尽。又复坠堕。不如专修净土。直脱轮回。方是出家事毕。如永明寿禅师长芦颐禅师万年一禅师。皆修此道。又转以化人。岂可不效彼耶。若不生净土。未免随业受报。如海印信禅师。以一念之错。生朱防御家为女子。得圆照本禅师点化。乃得脱去。知他第二生中。又复如何。舒州太平古老亦名行尊宿也。殁后生宰相家。享富贵造恶业。复堕恶道。何有出期。楞伽经说。修行之人。如澄浊水。澄之难清。未去浊脚。搅之复浑。二老之谓也。若生净土。住不退地。复来此界度生。如刷去浊。脚虽搅之。不复浑矣。

富贵学道

龙舒曰。富贵人种种如意快乐。然光阴迅速。幻身难保。古来贵极。谁为在者。不如修行净业。身后托生胜处。岂不快哉。本朝文潞公。在京师。与净严禅师。结道俗十万人。为净土会。至于王敏仲侍郎杨次公提刑冯济川给事。皆以贵人。修行净业。而皆得往生。可不仰效之哉。

众善相资

龙舒曰。供佛斋僧。造塔建寺。念诵礼忏。孝养父母。兄友弟恭。宗族之间。无不和穆。乡党邻里。恩礼相与。事君则赤心为国。为官则仁慈利民。为长则善以安众。为下则勤以事上。或指教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救人急难。或惠施贫穷。或造桥砌井。或施食散药。或减己奉养以利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或教人为善。或护善止恶。但随所作世出世间一切善事。不拘大小多少。或止以一钱与人。或以一水止渴。至於毫芒之善。并须起念云。愿此善缘。回向西方。众善相资。必得往生也。

劝修利益

龙舒曰。唐人房翥暴亡。至冥府。冥官语之曰。据案簿。尔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尔承此福。亦合生净土。翥曰。尚拟诵金刚经万卷。并礼五台。故未欲往生。冥官曰。诵经礼拜。固为好事。不如且生净土。知其志不可夺。乃放还人间。是知劝人修净土者。非但获往生。又感动幽冥也。

因循悞事

寂室曰。世人欲修净业。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若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即於净业无缘修习。忽尔丧亡。虽悔何及。奉劝诸人。趂身强徤。努力修之。

当思身后

寂室曰。世人但知生时。将养此身。营求资给。而不思舍此身后神识不灭。若无善因。则沦坠苦趣。何为生时。爱惜此身。死后神识不灭。而不思度脱耶。又世人专为妻子眷属。广营衣食。而无少怠。而不思命终之时。妻子眷属。虽爱彻骨髓。不能相救。唯当独往。今劝世人。不当以养生故而忘畏死。不当以为他故而忘自为也。

预备不虞

龙舒曰。如人入城干事。必先觅安下处。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下处者。修净业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须办雨具。骤雨忽来。则无淋漓之患。先办雨具者。修净业也。骤雨忽来者。无常忽至也。无淋漓之患者。不落恶趣也。且先觅下处。不害其干事。先办雨具。不害其远行。修净土者。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功在纯熟

龙舒曰。孟子谓夫仁者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故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能尔也。则无所往而不为仁矣。修净土者亦然。凡起居饮食语默动静。皆不忘净土。则此身虽居五浊。而其心已在净土矣。楂庵云。落日之形似鼓悬。加趺端坐。面西边。身虽未到华池上。先送心归极乐天。正谓此也。

十种胜利

慈云忏主云。三界大师。万德慈父。归之者罪灭。敬之者福生。诸经具说。若能归依三宝。受持一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一者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隐形守护。二者常得如观世音等二十五大菩萨而为守护。三者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夜叉罗剎皆不能害。毒蛇毒药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贼刀箭杻械牢狱横死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罪悉皆消灭。所杀冤命皆蒙解脱。更无执对。七者夜梦吉祥。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八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礼拜。犹如敬佛。十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持金刚台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净土指归集卷下(终)

指归直音略训

锭光

订定二音。锭光佛名。

提撕

下西音。提耳之诲。曰撕也。

梅音。玫瑰珠也。僧名。

兆音。始也。

渠音。荷花。

舛讹

川上声。错也下娥音。谬也。

迢音。髫髦童子垂发。

务音。乱驰。

彼音。陋也。

沉湎

免音。溺也。说文沉於酒也。

捃摭

郡音。拾也。只音。采摭群言。

知纯切。诲言重复也。

唱音。通也。

彼音。使也。

雠隙

上酬仇也。下乞逆切。怨也。

亵媟

薛音。私服也。同上近小人。

舜音。不眴太子名。

巨升切。河名。

举去声。急猝。

藉气

谢音借。又含蓄包容之意。

连属

下烛音。连也。续也。犹合也。

藏去声。译师名。

计音。〡宾国名。

[簐-欠+丸]

犯音。模范也。

狼藉

狼藉。狼卧之处。草多披靡。

焜耀

混音。旧本焜非。曜音光耀。

于芮切。法师名。

伦音。官名。

委音奇。也大也。

糠秕

上康音。米皮[壳-殳]也。下比音。不成谷也。庄子尘垢秕糠。将陶铸尧舜。

所陈切。法师名。

因音。官名。

颇音。不可。

攉乱

霍音。旧本[怡-台+霍]非。今按诸韵。从手。是盘手戏。通作霍挥。霍猝遽也。

丙音。光也。法师名。

邵音。官名。

波上声。跛足。

窹寐

悟音。觉窹也。迷去声。目闭神藏。

圊溷

上青音。下混去声。二俱厕。

责音。深也。法师名。

铠音。居士名。

决音。其也。

膏肓

上高音。神之液也。下荒音。心上鬲下。

疣赘

上尤音。瘤也。下缀音。黑痣。

昌入声。法师名。

勘音。官名。

塔同。

昂伛

昂高也。仰也。下迂上声。曲脊也。

摸棱

上模下楞。苏味道为相。决事不欲。明白摸棱。

于音。官名。

睹同见也。

加趺

右足安左[月*坒]上。左足安右[月*坒]上。

诬誷

上巫音。诳也。下罔音。诬也。

希音。日光。法师名。

刘音。官名。

析同分也。

莲苞

包音。丛生也。诗方苞方体。

华裓

克音。外国盛花器也。

郁音。文章貌。法师名。

田音居士名。

雁同。

俊[(上/(矢-大+木))*页]

荣上声。秀[(上/(矢-大+木))*页]德行之谓洪。

酖毒

上沉去声。饮食杀人。

岿

魁音。灵岿僧名。

葵音。人名。

[(隐-工+(巨-匚))-心]

隐同。

阃奥

上苦本切。门限。下乌到切。深也。

诳吓

诳欺也。下赫音。怒也。

卢官切。法师名。

[奭-人+大]

释音。人名。

貌同容。

黍稷

上暑音。早熟禾。下即音。五谷之长。

彭殇

伤音。齐〡〡为妄作。

举音。藏也。楼〡名也。

注音。人名。

没同。

觇眼

丑艳切。候也。说文窥视。

珷玞

武夫音。〡〡石似亻。

进音。〡云县名也。

焚音。州名。

软同。

荆榛

上京音。木名。下臻如小栗。

续貂

俗凋二音。貂不足狗尾续。

冒音。八十九十曰〡。

令音。乐人。

[怡-台+尉]

慰同。

漭莽

忙上声。水大忙上声。草深。

羸劣

雷音。瘦也。联入声。弱也。

袄音。〡老母称也。

掩音。地名。

寻音。浔阳。

悦豫

下预音。乐也。

品汇

下谓音。类也。

魑魅

〡鬼也。〡精物。

辰音帝。居曰〡。

卓音。着也。

[烈-列+助]

助佐也。[烈-列+助]非。

凑泊

上辏。下薄。

浇漓

上交。下离。

鸲鹆

瞿浴。又名寒皋。

铺杯切。大也。

欣入声。至也。

杂音参。错也。

刈获

诣音黄。入声。刈禾。

缙云

进音。县名。

四裔

下衣。去声。边地。

山巧切。渐也。

戟音。急也。

[撩-(日/小)+(臾-臼+日)]

掩同。遮也。

沉疴

阿平声。病也。寝深也。

觑破

趣音伺视。

衽席

忍甚切。卧席也。又坐者。为席卧者。为衽。

乌贯切。手。

掩同忽也。

唐捐

唐捐虚弃也。

悉檀

悉檀徧施也。

耨[苹-步+豸]

上农。入声。下弥爵切。

戟音。急也病〡也。

鼻音。足气不王也。

托音。无底曰〡。

伟音。是也。又美之之意。

廛入声。车轮所碾迹也。

潜入声。胜也。敏疾也。

付音。告丧也。

会音。五采也。

赤之切。轻侮也。

癸音。则也。谓法度也。

[巾*(穴/登)]

猪孟切。开张缯画也。

乌拔切。拔也。〡苗助长。

武音。堂下周廊。

户顶切。光也。

平入声。瓴[商*瓦]。

齐去声。分〡百药齐和。

极音。增也。尤甚也。

避音。死也。败坏也。

了音。目睛明也。

钳音。耕类。

平入声。开也。

眉幼切。误也。许也。

潭音。布也。又深广也。

篇入声。过目暂见也。

所劣切。扫也。清之也。

问音。乱也。

安入声。止也。

庵音。记也。忆也。

坚入声。高举也。

壬音机。缕也。

谓音。横才〡。

兼音。并[(显-页)-日]缯也。

拙音。歇也。

乌欢切。削也。

兄。上声。寥远。

皎音。诈也强也。

彻音。挽也。

耳音。〡珰。

余音。越也。

漏音。雕刻。

雏音。死也。

祖达切。逼〡也。

似音。待也。

皇音。急也。

柴音。狗声食羊。

吸音。起也。合也。

汪音。弱也。

魁音。大也。

名茗二音。闭目。

荀音。咨也。

盲音。蚊〡。

真音。察也。明也。

[笄-廾+(八/土)]

行音。草木干也。

巨音。大也。

米音。无也。

苏音。按韵会。死更生曰苏。俗作〡非。

喧音。小飞。

软音。〡而动。

底音。诃也。讦也。

澄音。戒也。正也。

中。上声。足后曰〡。

夷音。贶也。遗也。

[强-弓+口]

痴音。笑也。

谐音。百骸。

会音。乱也。

益音。胸〡。

子念切。不〡不滥。

袁音。引也。

例音。严也。

例音。免力也。

耻音。奢也。

卖音。往也。

戒音。怠也。

边上声。减损也。

鱼乙切。高貌。

右二百四十四字。乃此书之用字也。盖取其疑难者。据韵音释。虽未得允当。庶资初学之用。然是书乃修净土者之指归。虽悟达之士。亦宜勉旃。

兴圣禅寺德海书 四明王友云刊

释迦如来。住世说法。三百余会。诸经皆以结归净土。盖为众生贪恋世间。以苦为乐。自甘沉湎。不求出离。是故世尊於此法门。谆谆垂诲不已。恒沙如来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同音称赞。所谓诸三昧中。唯念佛三昧。最为直捷。今观净土指归一集。乃僧录右善世启宗法师所编。分立诸题。若经之要旨。论之发明。洎古今禅讲宗师。及诸名贤。力行实证之言。纤悉具备。使修学之人览此。而开决疑情。发明正信。遨游於诸佛性海者。莫不由斯集焉。四明翠岩无象原公。刊梓流行。为它日莲池胜集之张本。志可尚矣。

洪武二十六年秋九月望日僧录司右阐教前住径山万寿禅寺德祥敬跋

夫以理绝言诠。非言诠。弗克臻宗本之妙。道由践实。非践实。无以造观行之微。言以贯文。文以载道。是为天下之公器。振万世而不磨者也。然此净土指归一书。寔僧录善世启宗法师之所述也。盖以采摭经论。据援祖文。集以成帙。凡言净土。必以秽土而为待对。追惟释迦文与彼阿弥陀。於久远劫来大通智胜佛所。同十六王子覆讲法华。结大乘缘。建深重愿。故有净秽两土之殊。折摄二门之异。吾佛为示堪忍秽土。五浊八苦。荆棘泥沙。恶道充满。寿命短促。而折伏之。令其有所厌恶也。彼佛为示极乐净土。七珍九品。宝地花池。清净光明。寿量长远。而摄受之。令其有所欣慕也。是故如来於鹫岭。敷宣一代圣教。诸大乘经。十方称赞。其义甚广。惟观无量寿佛经。最为悉备。天台四明发扬妙旨。不出乎空假中三观法门。互破互立。难思难议。然而诸观皆用经中所示之相。忆持在心。为所观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托境想成。然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则当但观彼佛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亦见佛心。又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所言作佛者。即是而作。全性成修。显非性德自然有佛也。言是佛者。即作而是。全修成性。显非修德因缘成也。若以作是。显於三观。则全惑即智。全彰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之义。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之三观。为一经之妙宗。念佛三昧。指归净土之要门。岂有过於此哉。兹承翠山止庵无象原禅师。素业精修。净行恒饬。夙夜靡懈。诚叔世精进幢也。获睹斯集。慨发胜心。捐赀镂板。用广流通。使人人物物。咸跻清泰之域。岂福德利益云乎哉。一日携此集。过余寓舍。征余序。姑敢摭净土梗槩。书于左方。未免续貂之讥。见者幸毋诮焉

时洪武二十七年四明观梦比丘 允中 书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