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胥吏的管理。胥,指在官府中服役之人;吏,指官府中负责具体公务之人。二者职役性质差别较大,自雇役制实行后,胥吏之害渐显。

明代中后期,政治混乱黑暗,其因除宦官之祸外,还有胥吏之害。“古之胥吏者一,今之胥吏者二。”在以前,胥吏只是官府中管理文书之人,而到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将原来的差役制改为了雇役制,“奔走服役者亦化而为胥吏”。在明代,沿袭前代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入仕之后到地方任职后,往往招胥吏为自己服务。这些胥吏虽然不是官,但作为官的辅助之人,常年在政府机构活动,并在其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胥吏制度古已有之,但在秦汉时期,他们与官的区别较小,而随着国家人才选拔制度的日趋完善,官与吏的区别越来越明显。唐、宋、元、明之时,胥吏的地位几经浮动,但除元代地位曾一度较高外,一般都较为低下。到明代,胥吏的地位极低,但因其地位低贱而无望升迁,因此多极力弄权谋私,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吏弊”,是为明亡的原因之一。

黄宗羲指出了需要根除胥吏之弊害,首先,“欲除奔走服役吏胥之害,则复差役”。他认为宋代将差役制改为雇役制,使得这种差役发展成了一种于民有害的职业。接着他指出胥吏敢于为害的原因有三,即“其一,恃官司之力,乡民不敢致难。”“其二,一为官府之人,一为田野之人,既非同类,自不相顾。”“其三,久在官府,则根株窟穴牢不可破。”而实行差役制则可避免为害百姓。其次,鉴于吏的特殊身份,所以官离不开他们的辅佐,黄宗羲因此提出“欲除簿书期会吏胥之害,则用士人”,即建议用士人为吏。对于“六部院寺之吏,请以进士之观政者为之,次及任子,次及国学之应仕者。……郡县之吏,各设六曹,请以弟子员之当廪食者充之。……行省之法,一如郡县。”同时还提出淘汰法,以此作为选吏的方案。在这里,黄宗羲还通过深刻陈述吏胥为害天下的四大方面(设科条以谋私、多致士人羞与为伍而老死丘壑、吏部无法了解胥吏品行、胥吏之职渐成世袭制),指出“诚使吏胥皆用士人,则一切反是,而害可除”。

由上可见,黄宗羲鉴于胥吏危害天下之大,而建议用复差役法、选用士人作胥吏两种途径来解决。其中选用士人之议,是他承接《取士》《学校》篇所论的进一步延伸,是欲通过此种方法解决胥吏问题,在官与吏之间建立一种新型联系。

古之胥吏者一①,今之胥吏者二。古者府史胥徒②,所以守簿书,定期会者也③。其奔走服役,则以乡户充之④。自王安石改差役为雇役,而奔走服役者亦化而为胥吏矣⑤。故欲除奔走服役吏胥之害,则复差役;欲除簿书期会吏胥之害,则用士人。

【注释】

①胥吏:指官府中负责文书等工作的官吏。胥,政府机构中负责各类劳役事务的人员。吏,原指为君主管理臣民、处理政务之人。汉以后,吏渐成为官府中无官位的小吏和差役类。后来人们将二者并称,指官府中各类的办事人员。

②府史:为古代掌管财货或文书的官。《周礼·天官·序官》:“府六人,史十有二人。”郑玄注:“府,治藏;史,掌书者。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贾公彦疏:“府,治府藏。史,主造文书也。”胥徒:为民服徭役者,后来泛指官府中供役使的衙役之类。《周礼·天官家宰》“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郑玄注:“此民给徭役者,若今卫士矣。”贾公彦疏:“胥有才智,为什长。徒给使役,故一胥十徒也。”

③期会:谓在规定的期限内实施政令。多指有关朝廷或官府的财物出入。

④以乡户充之:以有固定产业的民户充当。《宋史·食货志上五》:“役人必用乡户,为其有常产则自重。”

⑤自王安石改差役为雇役,而奔走服役者亦化而为胥吏矣:北宋在宋神宗时期,国家积贫积弱的形势越来越严重,为挽救宋朝政治危机,王安石主导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称为熙宁变法。这场变法中,有一项改革即免役法,规定原来应当按户轮流服役者,若不愿服役可以出钱,由官府雇人服役。《宋史·食货志上五》:“天下土俗不同,役重轻不一,民贫富不等,从所便为法。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敷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雇直既已用足,又率其数增取二分,以备水旱欠阁,虽增毋得过二分,谓之免役宽剩钱。”免役法对百姓来说,从劳役中解脱出来,可以进行劳动生产,而对政府来说,也增加了收入,但其一害处就是受雇服役的人长期受雇比较稳定,渐由固定差役变为一种职业,成了官府的胥吏,成为一种干涉政策执行的力量。

【译文】

在古代,胥吏只有一种,而现在的胥吏却有两种。古时候的府史胥徒,主要职责是掌管簿册文书,按时处理具体事务。而听差跑腿的事情就由乡户承担。自王安石变法,实行差役法将差役改为雇役以后,那些听差跑腿的人也转化成为胥吏了。所以要革除听差跑腿这些胥吏所带来的害处,就要恢复差役;要革除管理文书、按时处理具体事务的这些胥吏所带来的害处,就应当任用士人。

何谓复差役?宋时差役,有衙前、散从、承符、弓手、手力、耆长、户长、壮丁色目①。衙前以主官物,今库子、解户之类②。户长以督赋税,今坊里长③。耆长、弓手、壮丁以逐捕盗贼,今弓兵、捕盗之类。承符、手力、散从以供驱使,今皂隶、快手、承差之类④。凡今库子、解户、坊里长皆为差役,弓兵、捕盗、皂隶、快手、承差则雇役也⑤。

【注释】

①宋时差役,有衙前、散从、承符、弓手、手力、耆长、户长、壮丁色目:宋代的差役种类比较多,各有负责事项。《宋史·食货志上五》:“宋因前代之制,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以承符、人力、手力、散从官给使令;县曹司至押、录,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杂职、虞候、拣、掏等人,各以乡户等第定差。”衙前,宋代的差役中,衙前是负担最重的差役。主要负责掌管官物的保管运输,担负赔偿失误及短缺损失,因此多有服役之人因赔至破产。《宋史·食货志上五》:“乡役之中,衙前为重。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给,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按,宋初差役法渐确立,但其后弊病日益暴露,乡户多不愿应衙前役,所以到神宗时将差役法改为雇役法。色目,种类名目。

②库子:指负责看守仓库的差役。解户:指负责押送钱粮的差役。

③坊里长:指坊长和里长,古时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按一百一十户为里,十户为甲,设甲长管理,在城市则称坊长,或厢长。

④快手:指缉捕盗贼的差役。

⑤雇役:指按规定轮流应服役的,不愿服役可以出钱,即缴纳代役钱,由官府雇人服役。

【译文】

什么是恢复差役呢?宋代的差役,有衙前、散从、承符、弓手、手力、耆长、户长、壮丁等各种名目。其中,衙前专门主管官府的财物,相当于现在的库子、解户之类。户长主要负责催征赋税,相当于现在的坊长、里长。耆长、弓手、壮丁专门负责缉捕盗贼,相当于现在的弓兵、捕盗之类。承符、手力、散从是听差遣办事的,相当于现在的皂隶、快手、承差之类。凡是现在的库子、解户、坊里长都属于差役,而弓兵、捕盗、皂隶、快手、承差都属于雇役。

余意坊里长值年之后①,次年仍出一人以供杂役。盖吏胥之敢于为害者,其故有三:其一,恃官司之力②,乡民不敢致难;差役者,则知我之今岁致难于彼者,不能保彼之来岁不致难于我也。其二,一为官府之人,一为田野之人,既非同类,自不相顾;差役者,则侪辈尔汝③,无所畏忌。其三,久在官府,则根株窟穴牢不可破④;差役者,伎俩生疏⑤,不敢弄法。是故坊里长同勾当于官府⑥,而乡民之于坊里长不以为甚害者,则差与雇之分也。

【注释】

①值年:轮到服役的那年。按规定,坊里以十户为单位,每户轮流服役,十年轮一次。

②官司之力:官府的势力。官司,官府。

③侪辈:同辈,朋辈。侪,辈,类。尔汝:彼此亲昵的称呼,表示不拘形迹。

④根株:植物的根和主干部分。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础。窟穴:盘踞,盘踞之地。

⑤伎俩:手段,花招。

⑥勾(gòu)当:办理,处理。

【译文】

我认为坊长和里长在轮值后,第二年仍要选出一人专门服杂役。大概胥吏之所以敢于做坏事,有三个原因:第一,胥吏仰仗官府的势力,乡民不敢对他发难;而服差役的人知道,我今年为难别人,难保别人明年不会为难我。第二,胥吏是官府的人,另一方是普通百姓,二者不是同一类人,自然也不会互相顾惜;而差役与乡民却是关系平等的同一类人,互相之间就没有可以怕的了。第三,胥吏长久地在官府为职,他们根基深厚、关系网盘根错节,不容易打破;而差役则是临时充任,手段生疏,不敢玩弄法律营私舞弊。因此尽管坊长、里长也和胥吏一样在官府供职,但乡民却并不认为坊长、里长有什么危害,这就是差役与雇役的区别。

治天下者亦视其势,势可以为恶,虽禁之而有所不止;势不可以为恶,其止之有不待禁也。差役者,固势之不可以为恶者也。议者曰:自安石变法,终宋之世欲复之而不能,岂非以人不安于差役与?曰:差役之害,唯有衙前,故安石以雇募救之。今库子、解户且不能不仍于差役,而其无害者顾反不可复乎?宋人欲复差役,以募钱为害。吾谓募钱之害小,而胥吏之害大也。

【译文】

治理天下的人应当善于观察形势,有的形势可以让人做恶,即使屡次禁止也禁不了;有的形势不能让人做恶,即使不严禁也会止住。实行差役制就是使人们不能有做恶的形势。有人说:自王安石变法以后,整个宋代都想恢复差役制度却没能实现,难道不是人们不认可差役制吗?我认为,差役制的弊端只有衙前,所以王安石采用募役法进行补救。如今的库子、解户尚且不能不沿袭差役,那些无害的差役反而还不能恢复吗?宋代人想恢复差役,认为募钱法对百姓有害。我认为募钱法的害处还小,而胥吏的害处更大。

何谓用士人?六部院寺之吏①,请以进士之观政者为之②,次及任子,次及国学之应仕者。满调则出官州县③,或历部院属官,不能者落职。郡县之吏,各设六曹,请以弟子员之当廪食者充之。满调则升之国学,或即补六部院寺之吏,不能者终身不听出仕。郡之经历、照磨、知事④,县之丞、簿、典史⑤,悉行汰去。行省之法⑥,一如郡县。

【注释】

①寺:衙署,官署。

②以进士之观政者为之:让在中央各官署观察政事的新进士担任。《明史·选举志二》:“使进士观政于诸司,其在翰林、承敕监等衙门者,曰庶吉士。进士之为庶吉士,亦自此始也。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者仍称进士,观政进士之名亦自此始也。”

③满调:任满。

④经历:地方衙门中所设属官,掌出纳文书的属吏。照磨:各衙门掌卷宗、钱粮审计事务的属吏。知事:经历的副职。

⑤典史:知县的属官,掌缉捕、监狱之事。如无县丞、主簿,则典史兼领其职。

⑥行省: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外,又创设十一行中书省,作为普遍分设全国各地区的中央政务机构,简称十一行省。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明清以后行省(或简称省)之名已在习惯上代表大行政区,沿用至今。

【译文】

什么是任用士人呢?六部各衙门的吏职应当由观察政事的进士担任,其次由任子担任,再次是由国学里应该授官的人员担任;任期满了就出任州县官,或迁转担任各部的院属官,没有能力的人就免职。郡县中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其吏职由学校中应该给予廪食的生员担任。任期满了之后就升入国学,或补六部衙门的属吏职,没有能力的人终生不许出仕。郡府的经历、照磨、知事,县府的丞、簿、典史等官全部淘汰。各行省的办法也参照郡县办理。

盖吏胥之害天下,不可枚举,而大要有四:其一,今之吏胥,以徒隶为之①,所谓皇皇求利者②,而当可以为利之处,则亦何所不至,创为文网以济其私③。凡今所设施之科条,皆出于吏,是以天下有吏之法,无朝廷之法。其二,天下之吏,既为无赖子所据,而佐贰又为吏之出身④,士人目为异途,羞与为伍⑤。承平之世,士人众多,出仕之途既狭,遂使有才者老死丘壑,非如孔孟之时,委吏、乘田、抱关、击柝之皆士人也⑥。其三,各衙门之佐贰,不自其长辟召,一一铨之吏部,即其名姓且不能遍,况其人之贤不肖乎?故铨部化为签部⑦,贻笑千古。其四,京师权要之吏,顶首皆数千金⑧,父传之子,兄传之弟,其一人丽于法后而继一人焉⑨,则其子若弟也,不然,则其传衣钵者也⑩。是以今天下无封建之国,有封建之吏。诚使吏胥皆用士人,则一切反是,而害可除矣。且今各衙门之首领官与郡县之佐贰,在汉则为曹掾之属⑪,其长皆得自辟,即古之吏胥也。其后选除出自吏部,其长复自设曹掾以为吏胥,相沿至今,曹掾之名既去,而吏胥之实亦亡矣。故今之吏胥,乃曹掾之重出者也。吾之法,亦使曹掾得其实,吏胥去其重而已。

【注释】

①徒隶:刑徒或狱吏。此喻指胥吏地位低下,行为不端。按,明代选拔胥吏的主要方式有佥充、罚充、告纳三种。佥充是由政府出面挑选三十岁以下的识字的农家子弟,以及马户、军户等特殊户籍的子弟充任胥吏。罚充,即各种犯了错误或业绩考核不达标的官员、生员或考生被罚充任胥吏。告纳则是地方上家境较殷实的农民向政府缴纳一笔钱买得一个吏员身份。

②皇皇求利:惶急地追求私利。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惶恐不安的样子。皇,通“惶”。

③文网:法网。济:成。

④佐贰:辅佐主司的官员。明清时,凡知府、知州、知县的辅佐官,如通判、州同、县丞等,统称佐贰。其品级略低于主管官。

⑤士人目为异途,羞于为伍:明朝自成祖后规定胥吏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所以算不上士人,受到读书人的歧视。

⑥委吏、乘田:管理粮仓与畜牧的低等官吏。抱关、击柝:守门打更的小吏。委吏、乘田是孔子曾做过的官,先秦时的侯嬴、秦汉之际名人张耳(入汉后为鲁王)、陈馀都做过看门小吏。《荀子·荣辱》又说:“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说明这些古代的低等小吏都可以由士人担任。

⑦铨部化为签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孙丕杨任吏部尚书,创立了抽签法,以决定官职,想以此避免权贵请谒之弊。时人嘲笑吏部为签部。《国榷》卷七十七:“吏部尚书孙丕扬立掣签法…每阙书一签纳筒中,选人自探得之,一时称公,识者不谓然也。其后猾胥择善阙,上下其手,不复能诘,时号‘签部’。”铨部,指吏部,其主要负责官吏的任免、考课、调动等事务。铨,量才授官。签,即抽签。

⑧顶首:顶承胥吏等职位所需的钱。

⑨丽:谓依法、按事实施加刑罚。

⑩传衣钵:泛称师徒传授继承。源于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钵相传,作为传法的信证。衣钵,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饭盂。引申指师传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⑪曹掾:汉代中央和地方政府各曹主官的通称。正,称掾,副则为吏。曹,分部门办事的官署或衙门。

【译文】

胥吏对天下所造成的祸害不可胜数,然而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第一,如今的胥吏由品行不端的下等人担任,就是所谓的急于贪财求利之徒,凡是有利可图的地方,他们无所不至,而且还设计圈套以谋求私利。如今所设的法令条文都出自胥吏之手,所以天下只有胥吏的法,而没有朝廷的法。第二,天下的吏职既然已经由无赖之徒所占据,而辅佐官员的副官又是吏职出身,科举正途出身的士人将他们看作异类,不愿意与他们为伍。天下太平的时候,士人众多,而出仕的途径非常狭窄,致使许多有才的士人最后老死丘壑之间,而不像孔子、孟子所处的那个时代,凡是委吏、乘田、抱关、击柝这样的小官都由士人担任。第三,各衙门的副官,不是官长自行辟召,而是全部由吏部铨选出来的,可是吏部对于他们的名姓都不能全部知道,更何况是考察这些人是否贤良呢?所以吏部变为了签部,留下千古笑柄。第四,那些京师官署中有权力的胥吏职位,顶承一个职位要花费数千两银子,父亲传给儿子,兄长传给弟弟,一人被法令制裁,而后继的一人,则是其子或其弟,不然就是继承其衣钵的弟子。所以,如今虽然没有了世袭的诸侯,却有世袭的胥吏。如果胥吏都由士人担任,那一切都可得以改变,而胥吏的害处也就可以革除了。如今各衙门的首领官与郡县的副官在汉代时都属于曹掾,其长官可以自行征召任命属官,这就是古时候的胥吏。后来,官员的选拔、任用都由吏部负责,而各衙门长官又自己设立曹掾作为胥吏,一直延续至今,而曹掾之名已经消失了,而胥吏的实际身份与职能也消亡了。所以,现在的胥吏就是过去的曹掾的改头换面。我的主张,其实是使曹掾名副其实,而去除胥吏重复的职位而已。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