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曰:「孔,甚也。」《書·禹貢》「九江孔殷」,《史記·夏本紀》作「甚中」。

孫炎注《爾雅·釋詁》曰:「即,猶今也。」故「今」亦可訓為「即」。《書·召誥》曰:「其丕能諴於小民,今休。」又曰:「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皆謂即致太平之美也。(某氏《傳》釋上「今休」為「成今之美」,下「今休」為「治民今獲太平之美」,皆失之。)《呂氏春秋·驕恣》篇曰:「齊宣王為大室,三年而未能成。春居諫王,王曰:『寡人請今止之。』」《秦策》曰:「臣今見王獨立於廟朝矣。」《趙策》曰:「君因言王而重責之,葺之軸今折矣。」《魏策》曰:「樓公將入矣,臣今從。」《韓策》曰:「十日之內,數萬之眾,今涉魏境。」《燕策》曰:「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史記·項羽紀》曰:「吾屬今為之虜矣。」《鄭世家》曰:「晉兵今至矣。」《伍子胥傳》曰:「不來,今殺奢也。」「今」字並與「即」同義。

今,指事之詞也。《考工記·輈人》曰:「今夫大車之轅摯。」《墨子·兼愛》篇曰:「今若夫攻城野戰,殺身而為名。」《禮記·三年問》曰:「今是大鳥獸。」《晉語》:「今君之所聞也。」猶言是君之所聞也。宣十五年《公羊傳》:「是何子之情也」,《韓詩外傳》「是」作「今」。皆指事之詞。

家大人曰:今,猶「若」也。《禮記·曾子問》曰:「下殤,土周葬於園。遂輿機而往,塗邇故也。今墓遠,則其葬也如之何?」今墓遠,若墓遠也。《管子·法法》篇曰:「君不私國,臣不誣能,正民之經也。今以誣能之臣,事私國之君,而能濟功名者,古今無之。」今以,若以也。

《廣雅》曰:「羌,乃也。」《楚辭·離騷》曰:「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是也。字或作「慶」。《漢書·揚雄傳》:「懿神龍之淵潛兮,慶竢雲而將舉。」(今本作「竢慶雲」,乃後人所改。辯見《讀書雜志》。)張晏曰:「慶,辭也。」(今本在下文「慶夭悴而喪榮」句下,亦後人所移。)蕭該《音義》曰:「慶,音羌。」王注《離騷》曰:「羌,楚人語辭也,猶言卿何為也。」義亦相近。

憖(魚覲反)

憖,且也。哀十六年《左傳》:「旻天下吊,不憖遺一老,俾屏予一人以在位。」杜注曰:「憖,且也。」(王肅注《家語·終記》篇同。)應劭注《漢書·五行志》曰:「憖,且辭也。」言旻天不善於魯,不且遺一老,使屏蔽我一人也。昭二十八年《傳》:「祁盈之臣曰:鈞將皆死,憖使吾君聞勝與臧之死也以為快。」憖,亦且也。言鈞之將死,且使吾君聞勝、臧之死而快意也。杜以「憖」為發語之音,於文義未協。

言,雲也。語詞也。「話言」之「言」謂之「雲」,語詞之「雲」(見「雲」字下)亦謂之「言」。若《詩·葛覃》之「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芣莒》之「薄言采之」(薄、言,皆語詞。後凡稱「薄言」者放此),《漢廣》之「言刈其楚」,《草蟲》之「言采其蕨」(後凡稱「言采」者放此),《柏舟》之「靜言思之」,《終風》之「寤言不寐,願言則嚏」,《簡兮》之「公言錫爵」,《泉水》之「還車言邁」、「駕言出遊」(後凡稱「駕言」者放此),《二子乘舟》之「願言思子」,《定之方中》之「星言夙駕」,《載馳》之「言至於漕」,《氓》之「言既遂矣」,《伯兮》之「言樹之背」,《女曰雞鳴》之「弋言加之」,《小戎》之「言念君子」,《七月》之「言私其豵」,《彤弓》之「受言藏之」,《庭燎》之「言觀其旂」(後凡稱「言觀」者放此),黃鳥之「言旋言歸」,《我行其野》之「言就爾居」、「言歸斯復」,《大東》之「卷言顧之」(《荀子·宥坐》篇引作「眷焉」,《後漢書·劉陶傳》作「卷然」,「焉」與「然」皆語詞,則「言」亦語詞),《小明》之「興言出宿」,《楚茨》之「言抽其棘」、「備言燕私」,《都人士》之「言從之邁」,《采綠》之「言篸其弓」,《瓠葉》之「酌言嘗之」,《文王》之「永言配命」(後凡稱「永言」者放此),《抑》之「言緡之絲」、「言示之事」,《桑柔》之「瞻言百里」,《有客》之「言授之縶」,《有駜》之「醉言舞」,及《左傳》僖九年之「既盟之後,言歸於好」,《易·係辭傳》之「德言盛,禮言恭」(謂君子勞謙,德盛禮恭也。言,語詞),皆與語詞之「雲」同義。而毛、鄭釋《詩》,悉用《爾雅》「言,我也」之訓,或解為言語之「言」,揆之文義,多所未安,則施之不得其當也。

宜、儀、義

家大人曰:宜,猶「殆」也。成二年《左傳》曰:「宜將竊妻以逃者也。」六年《傳》曰:「不安其位,宜不能久。」《孟子·公孫醜》篇曰:「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滕文公》篇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又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離婁》篇曰:「宜若無罪焉。」《盡心》篇曰:「宜若登天然。」《齊策》曰:「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燋釜。」「宜」字並與「殆」同義。

宜,助語詞也。《詩·螽斯》曰:「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宜爾子孫,爾子孫也。言螽斯羽則詵詵然矣,爾子孫則振振然矣。故《序》曰:「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也。」(《箋》云:「宜女之子孫使其無不仁厚。」失之。)《小宛》曰「哀我填寡,宜岸宜獄。」宜岸,岸也。宜獄,獄也。言我窮盡寡財之人,乃有此訟獄之事也。(《箋》云:「仍得曰宜。」《正義》云:「在上謂之宜有此訟,宜有此獄。」皆失之。)字通作「儀」,《詩·烝民》曰:「人亦有言,德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儀,助語詞。儀圖之,圖之也。(傳訓「儀」為「宜」,《箋》及《表記注》訓「儀」為「匹」,文義皆未安。)又通作「義」。《書·大誥》曰:「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禦事,綏予曰:無毖於恤,不可不成乃寧考圖功。」義,助語詞。言爾邦君,及爾多士、尹氏、禦事,當安勉我也。猶上文言「爾庶邦君越庶士禦事」矣。《漢書·翟方進傳》作「予義彼國君」,「義」上加「予」字,則已不知其為語助。某氏《傳》解為施義於汝眾國君臣上下至禦治事者,而文益贅設。經言「義」,不言「施義」也。

可,猶「所」也。《禮記·中庸》:「體物而不可遺。」鄭注曰:「體,猶生也。(《易·乾文言》:「君子體仁足以長人。」鄭注:「體,生也。」見《文選》陸機《贈顧交趾公真》詩注。)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家大人曰:不,無也。(說見「不」字下。)萬物皆生於鬼神,是鬼神生物而無所遺也。又曰:《大戴禮·武王踐阼》篇席前右端之銘曰:「無行可悔。」可,所也。前有所悔,後不復行,故曰無行所悔。《說苑·敬慎》篇作「無行所悔」,是其證也。又曰:《賈子·諭誠》篇人謂豫讓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仇,何無可恥之甚也?」言無所恥之甚也。《史記·萬石君傳》:「衛綰自初官以至丞相,終無可言。」言始終一無所言也。《後漢書·竇憲傳·燕然山銘》「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文選「所」作「可」。「可」與「所」同義,故「可」得訓為「所」,「所」亦得訓為「可」。互見「所」字下。

幾,詞也。《易·屯》六三:「君子幾不如舍。」王注:「幾,辭也。」《正義》曰:「幾為語辭,不為義也。」(《釋文》:「幾,徐音祈。」)《周語》曰:「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幾,詞也。頓,猶廢也。言「荒服者王」,先王之訓也。今犬戎氏以其職來王,而天子以不享征之,是廢先王之訓,而荒服來王之禮將從此廢矣。故下文遂云:「自是荒服者不至」也。韋注訓「幾」為「危」,「頓」為「敗」,則是以王為穆王矣。下文穆王得狼鹿以歸,未嘗危敗也。韋說失之。)《莊子·徐無鬼》篇曰:「君雖為仁義,幾且偽哉。」又曰:「非我與吾子之罪,幾天與之也。」《列子·仲尼》篇曰:「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荀子·賦》篇曰:「聖人共手,時幾將矣。」(楊倞注:「幾,辭也。」)

幾,其也。《易·小畜》上九曰:「月幾望。」《集解》引虞注曰:「幾,其也。」(今本「其」作「近」,蓋後人所改。案虞注曰:「坎月離日,兌西震東。日月象對,故月幾望。」是虞謂月與日相望,非但近於望而已。《歸妹》六五:「月幾望。」虞彼注曰:「幾,其也。坎月離日,兌西震東。日月象對,故曰幾望。」與《小畜》《中孚》「月幾望」同義。則《小畜》《中孚》「幾望」之「幾」,亦訓為「其」可知。《小畜釋文》:「幾,徐音祈。」正與「君子幾不如舍」之「幾」同音,蓋亦以為語詞。)

祈,猶「是」也。《禮記·緇衣》引《君雅》曰:「資冬祈寒。」鄭注曰:「祈之言是也,齊西偏之語也。」

豈、幾

豈,詞之「安」也,焉也,曾也(見《廣韻》)。常語也。字或作「幾」。《莊子·人間世》篇曰:「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家大人曰:幾,讀為「豈」。言雖不為社,亦豈有翦伐之害乎?郭象訓「幾」為「近」,失之。)《荀子·榮辱》篇曰:「是其為相縣也,幾直夫芻豢稻梁之縣糟糠爾哉?」(楊倞注:「幾,讀為『豈』,下同。」)又曰:「幾不甚善矣哉?」《大略》篇曰:「利夫秋豪,害靡國家,然且為之,幾為知計哉?」《韓子·奸劫弑臣》篇曰:「處非道之位,被眾口之譖,溺於當世之言,而欲當嚴天子而求安,幾不亦難哉?」

豈,猶「其」也。《禮記·曾子問》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殤也。墓遠,召公謂之曰:『何以不棺斂於宮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於周公,周公曰:『豈不可。」(家大人曰:豈不可,其不可也。故鄭注曰:「言是豈於禮不可,不許也。」《釋文》《正義》皆以「豈」為一句,「不可」為一句,大誤。)《吳語》曰:「大王豈辱裁之。」《孟子·滕文公》篇曰:「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家大人曰:豈以為,其以為也。也,與「邪」同。夷子以薄葬之道為貴,非其道,則不貴之矣。故曰「非是而不貴」,「是」字正指薄葬而言。言夷子思以薄葬之道易天下,其以為非此則不貴邪?然則厚葬者,夷子之所不貴,而夷子乃厚葬其親,則是以所不貴者事親也。故下文曰:「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趙注曰:「夷子豈肯以薄為非是而不貴之也?」於語意未合。)《莊子·外物》篇曰:「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秦策曰:「子常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齊策》曰:「君豈受楚象床哉?」《燕策》曰:「將軍豈有意乎?」《史記·範雎傳》曰:「孺子豈有客習於相君者哉?」《魏公子傳》曰:「我豈有所失哉?」《李斯傳》曰:「丞相豈少我哉?且固我哉?」字或作「幾」。《莊子·徐無鬼》篇曰:「非我與吾子之罪,幾天與之也?」《史記·黥布傳》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徐廣曰:「幾,一作豈。」)

蓋者,大略之詞。《孝經》:「蓋天子之孝也。」孔《傳》曰:「蓋者,辜較之辭。」辜較,猶大略也。常語也。

蓋,疑詞也。亦常語也。《禮記·檀弓》:「有子蓋既祥而絲屨組纓。」《正義》曰:「蓋是疑辭。」

蓋,語助也。《漢書·禮樂志·郊祀歌》:「神夕奄虞蓋孔享。」顏師古注曰:「蓋,語辭也。」

《爾雅》曰:「厥,其也。」常語。

厥,猶「之」也。《書·無逸》曰:「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又曰:「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皆謂自是之後也。又曰:「此厥不聽,人乃訓之。」又曰:「此厥不聽,人乃或

譸張為幻。」皆謂此之不聽也。

厥,語助也。《書·多士》曰:「誕淫厥泆。」言誕淫泆也。《立政》曰:「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茲常事司牧人。」言文王惟克宅心也。

《爾雅》曰:「及,與也。」常語。

家大人曰:及,猶「若」也。《禮·樂記》曰:「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及夫,若夫也。又曰:「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上文曰:「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祭法》曰:「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穀丘陵,民所取財用也。」《中庸》曰:「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係焉,萬物覆焉。」及其,若其也。(言自其一處言之,則唯此昭昭之多。若自其無窮言之,則日月星辰萬物皆在其中。下文「及其廣厚」、「及其廣大」、「及其不測」,並同此意,非謂天地山川之大由於積累也。)《管子·大匡》篇曰:「臣聞齊君惕而亟驕,雖得賢,庸必能用之乎?及齊君之能用之也,管子之事濟也。」言若齊君能用之,則管子之事必濟也。(尹知章注:「及,猶就也。」非是。)《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言若吾無身也。又曰:「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言若其有事也。「及」與「若」同義,故「及」可訓為「若」,「若」亦可訓為「及」。互見「若」字下。

其,指事之詞也。常語也。

其,狀事之詞也。有先言事而後言其狀者,若「擊鼓其鏜」、「雨雪其雱」、「零雨其濛」之屬,是也。有先言其狀而後言其事者,若「灼灼其華」、「殷其雷」、「淒其以風」之屬,是也。

其,擬議之詞也。《易·困彖傳》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乾文言》曰:「其唯聖人乎?」《聘禮》曰:「君其以賜乎?」隱十一年《左傳》曰:「天其以禮悔禍於許?」

其,猶「殆」也。《易·復彖傳》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係辭傳》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又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書·金縢》曰:「公曰:體,王其罔害。」《禮記·檀弓》曰:「吾今日其庶幾乎?」又曰:「將軍文氏之子,其庶幾乎?」隱六年《左傳》曰:「其陳桓公之謂乎?」《周語》曰:「王室其將卑乎?」「其」與「殆」同意,故又以「其殆」連文。《係辭傳》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是也。

其,猶「將」也。《易·否》九五曰:「其亡其亡。」《書·皋陶謨》曰:「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湯誓》曰:「予其大賚女。」《盤庚》曰:「天其永我命於茲新邑。」《微子》曰:「今殷其淪喪。」《牧誓》曰:「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金縢》曰:「惟朕小子其新逆。」《康誥》曰:「爽惟天其罰殛我。」《酒誥》曰:「盡執拘以歸於周,予其殺。」《召誥》曰:「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曆年。」《洛誥》曰:「茲予其明農哉。」《詩·蟋蟀》曰:「今我不樂,日月其除。」《七月》曰:「其始播百穀。」隱十一年《左傳》曰:「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僖七年曰:「鄭將覆亡之不暇。」)《周語》曰:「其與能幾何?」《論語·為政》曰:「其何以行之哉?」

其,猶「尚」也,庶幾也。《書·皋陶謨》曰:「帝其念哉。」《盤庚》曰:「其克從先王之烈。」《金縢》曰:「我其為王穆卜。」《康誥》曰:「其尚顯聞於天。」(其,亦「尚」也,古人自有復語耳。)《酒誥》曰:「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召誥》曰:「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曆年,式勿替有殷曆年。」《洛誥》曰:「女其敬識百辟享。」《無逸》曰:「嗣王其監於茲。」《君奭》曰:「君肆其監於茲。」《立政》曰:「我其克灼知厥若。」《文侯之命》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詩·伯兮》曰:「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其,猶「庶幾」也。)隱三年《左傳》曰:「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周語》曰:「王其祗祓,監農不易。」

其,猶「若」也。《詩·小旻》曰:「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禮記·文王世子》曰:「公族其有死罪,則磬於甸人。其刑罪則纖狊,亦告於甸人。」僖九年《左傳》曰:「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襄二十三年《傳》:「申豐對季武子曰:『其然,將具敝車而行。』」三十一年《傳》曰:「其輸之,則君之府實也。非薦陳之,不敢輸也。其暴露之,則恐燥濕之不時,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

其,猶「乃」也。《書·堯典》曰:「浩浩滔天,下民其谘。」《皋陶謨》曰:「撫於五辰,庶績其凝。」又曰:「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禹貢》曰:「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又曰:「淮、沂其?,蒙、羽其藝。」《湯誓》曰:「今女其曰:『夏罪其如台?』」(言今女乃曰:夏罪其如何?《高宗肜日》曰:「乃曰其如台?」文與此同。古者「台」與「何」同義,說見「台」字下。)《盤庚》曰:「越其罔有黍稷。」(越其,猶雲「爰乃」也。)《洪範》曰:「使羞其行而邦其昌。」(言使羞其行而邦乃昌也。)又曰:「女雖錫之福,其作女用咎。」又曰:「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於而家,凶於而國。」又曰:「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強,子孫其逢。」(「逢」字絕句,下「吉」字別為句。說見《經義述聞》。)《金縢》曰:「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圭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其,亦「乃」也。)《康誥》曰:「時乃大明服,惟民其勑懋和。若有疾,惟民其畢棄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又曰:「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多士》曰:「予惟時其遷居西爾。」《洛誥》曰:「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又曰:「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君奭》曰:「在昔上帝割申勸寧王之德,其集大命於厥躬。」《多方》曰:「我惟時其教告之,我惟時其戰要囚之。」《詩·螮蝀》曰:「朝紘於西,崇朝其雨。」《氓》曰:「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蟋蟀》曰:「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聿,惟也。其,猶「乃」也。)《七月》曰:「八月其獲。」又曰:「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又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沔水》曰:「我友敬矣,讒言其興。」(我友敬矣,而讒言乃興。故毛《傳》曰:「疾王不能察讒也。」)《巷伯》曰:「豈不爾受,既其女遷。」《大東》曰:「杼柚其空。」《賓之初筵》曰:「錫爾純嘏,子孫其湛。」《維清》曰:「假以溢我,我其收之。」《烈文》曰:「無封靡於爾邦,維王其崇之。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無競維人,四方其順之。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禮記·月令》曰:「五者備當,上帝其饗。」桓六年《左傳》曰:「楚之羸,其誘我也。」莊二十二年《傳》曰:「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僖五年《傳》曰:「火中成軍,虢公其奔。」宣二年《傳》曰:「非馬也,其人也。」《周語》曰:「自今至於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穀乃不殖。」又曰:「營室之中,土功其始。」《晉語》曰:「喪田不懲,禍亂其興。」《論語·為政》篇曰:「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其」與「乃」同意,故又以「乃其」連文。《康誥》曰:「乃其乂民。」又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又曰:「女乃其速由茲義率殺。」《君奭》曰:「乃其墜命。」《多方》曰:「我乃其大罰殛之。」《晉語》曰:「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釋君。」此猶「曷」、「何」同意,而《召誥》言「曷其奈何弗敬」,「克」、「堪」同意,而《多方》言「克堪用德」,「維」、「伊」同意,而《詩·頍弁》言「實維伊何」也。

其,猶「之」也。《書·盤庚》曰:「不其或稽,自怒曷瘳?」《康誥》曰:「朕其弟,小子封。」《詩·魚麗》曰:「物其多矣,維其嘉矣。」(上「其」猶「之」也,下「其」則指物之詞。)《大戴禮·保傅》曰:「凡是其屬,太師之任也。」桓六年《左傳》曰:「諸侯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餼,使魯為其班。」成十五年《公羊傳》曰:「為人後者為之子。」又曰:「為人後者為其子。」《賈子·大政》篇曰:「故欲以刑罰慈民,辟其猶以鞭狎狗也,雖久弗親矣。欲以簡泄得士,辟其猶以弧怵鳥也,雖久弗得矣。」「其」與「之」同義,故「其」可訓為「之」,「之」亦可訓為「其」。互見「之」字下。

其,猶「寧」也。《易·係辭傳》曰:「妻其可得見邪?」《書·盤庚》曰:「若火之燎於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大誥》曰:「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酒誥》曰:「我其可不大監撫於時?」《多士》曰:「我其敢求位?」僖五年《左傳》曰:「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十年《傳》曰:「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其,更端之詞也。《易·無妄彖辭》曰:「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書·無逸》曰:「其在高宗。」「其在祖甲。」

其,語助也。《易·小畜》初九曰:「復自道,何其咎?」《書·大誥》曰:「予曷其不於前寧人圖功攸終?」《康誥》曰:「未其有若女封之心。」召誥曰:「不其延。」《洛誥》曰:「敘弗其絕。」《呂刑》曰:「其今爾何懲?」(上文曰:「今爾何監。」)《誡誓》曰:「馬牛其風。」《詩·君子於役》曰:「曷其有佸?」(上文曰:「曷至哉?」)《鴇羽》曰:「曷其有所!」《楊之水》曰:「云何其憂?」《正月》曰:「終其永懷。」(終,猶「既」也。說見「終」字下。)《菀柳》曰:「於何其臻?」僖十五年《左傳》曰:「以德為怨,秦不其然。」《晉語》曰:「多而驟立,不其集亡。」「其」字皆為語助,無意義也。

其諸,亦擬議之詞也。桓六年《公羊傳》:「其諸以病桓與?」何注曰:「其諸,辭也。」《論語·學而》篇曰:「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其(音記)、記、忌、己、䢋(正文此字待改)

其,語助也。或作「記」,或作「忌」,或作「己」,或作「[1234]」,義並同也。《詩·楊之水》曰:「彼其之子。」《箋》曰:「其,或作『記』,或作『己』,讀聲相似。」又《羔裘》「彼其之子」,襄二十七年《左傳》及《晏子·雜篇》並作「己」。《候人》「彼其之子」,《表記》作「記」。(《釋文》《唐石經》及各本並同。監本改作「其」,非。)僖二十四年《左傳》及《晉語》並作「己」。文十四年《左傳》:「齊公子元不順懿公之為政也,終不曰公,曰夫己氏。」《杜解補正》曰:「夫己氏,猶言彼己之子。」(夫,猶「彼」也。說見「夫」字下。《注》《疏》讀「己」為甲己之「己」,非是。)《詩·大叔於田》曰:「叔善射忌。」《傳》曰:「忌,辭也。」《箋》曰:「忌,讀如『彼己之子』之『己』。」《崧高》曰:「往近王舅。」《箋》曰:「近,辭也,聲如『彼記之子』之『記』。」毛居正《六經正誤》以「近」為「[1234]」之訛。(《說文》:「,讀與記同。」)

其(音姬)、期、居

其,問詞之助也。或作「期」,或作「居」,義並同也。《書·微子》曰:「予顛隮,若之何其?」鄭注曰:「其,語助也。齊魯之間聲如『姬』。」(見《史記·宋世家集解》。)《詩·園有桃》曰:「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傳》曰:「夫人謂我欲何為乎?」)《庭燎》曰:「夜如何其?」《頍弁》曰:「實維何期?」《箋》曰:「期,辭也。」(《釋文》本亦作「其」。)《禮記·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聞也。」鄭注曰:「居,讀如姬姓之姬。齊魯之間語助也。」又曰:「吾許其大而不許其細,何居?」《郊特牲》曰:「二日伐鼓,何居?」成二年《左傳》曰:「誰居?後之人必有任是夫!」襄二十三年《傳》曰:「誰居?其孟椒乎?」(《杜注:「居,猶與也。」)《莊子·齊物論》篇曰:「何居乎?(案,居,猶「乎」也,居下不當復有「乎」字,疑因下文而衍。《釋文》出「何居」二字,無「乎」字。)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居,詞也。《易·係辭傳》曰:「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鄭、王注並曰:「居,辭也。」《詩·柏舟》曰:「日居月諸。」《正義》曰:「居、諸者,語助也。」故《日月傳》曰:「日乎月乎。」不言「居」、「諸」也。《十月之交》曰:「擇有車馬,以居徂向。」居,語助。言擇有車馬以徂向也。(《箋》曰:「擇民之富有車馬者,以往居於向。」先言往而後言居,未免倒置經文。)《生民》曰:「其香始升,上帝居歆。」居,亦語助。上帝居歆,上帝歆也。(《箋》曰:「上帝則安而歆饗之。」於義未安。)《禮記·郊特牲》曰:「以鍾次之,以和居參之也。」居,亦語助。居參之,參之也。(鄭注:「以金參居庭實之間。」亦未安。)

詎(巨遽二音)距、钜、巨、渠、遽

《廣韻》曰:「詎,豈也。」字或作「距」,或作「钜」,或作「巨」,或作「渠」,或作「遽」。《漢書·高祖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巨能入乎?」《史記·項羽紀》作「公豈敢入乎」。《孫寶傳》曰:「掾部渠有其人乎?」(顏注:「渠,讀曰詎。」詎,豈也。)「詎」與「豈」同義,故或以「豈詎」連文。《吳語》曰:「此誌也,豈遽忘於諸侯之耳乎?」《呂氏春秋·具備》篇曰:「豈遽必哉?」《荀子·王制》篇曰:「豈渠得免夫累乎?」《正論》篇曰:「是豈钜知見侮之為不辱哉?」《墨子·公孟》篇曰:「雖子不得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淮南·人間》篇曰:「此何遽不能為福乎?」《史記·鄭世家》曰:「往何遽必辱?」《陸賈傳》曰:「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漢書》作「何遽」。家大人曰:遽,亦何也。連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復語耳。顏師古以「遽」為「迫促」,失之。)《莊子·齊物論》篇曰:「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徐邈本「詎」作「巨」。家大人曰:庸、詎,皆「何」也。李頤曰:「庸,用也。詎,何也。庸詎,猶言『何用』。」失之。)《大宗師》篇曰:「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楚辭·哀時命》曰:「庸詎知其吉凶?」《淮南·齊俗》篇曰:「庸遽知世之所自窺我者乎?」《韓子·難四》曰:「衛奚距然哉?」《秦策》曰:「君其試焉,奚遽叱也?」《史記·張儀傳》曰:「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索隱》曰:「渠,音詎。古字少,假借耳。」)或言「豈遽」,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庸詎」,或言「寧渠」,其義一而已矣。

詎,猶「苟」也。《晉語》曰:「且唯聖人,能無外患,又無內憂。詎非聖人,必偏而後可。」(今本「詎」作「距」,此從宋明道本)又曰:「詎非聖人,不有外患,必有內憂。」皆謂苟非聖人也。成十六年《左傳》作「自非聖人」,意亦同也。

固、故、顧

固,猶必也。桓五年《左傳》曰:「蔡、衛不枝,固將先奔。」言必將先奔也。襄二十七年《公羊傳》:「女能固納公乎?」《呂氏春秋·任數》篇:「其說固不行。」《秦策》:「王固不能行也。」何、高注並曰:「固,必也。」或作「故」,又作「顧」。《秦策》曰:「吳不亡越,越故亡吳。」《大戴禮·禮察》篇曰:「先王執此之正,堅如金石。行此之信,順如四時。處此之功,無私如天地爾。豈顧不用哉?」《史記·張陳餘傳讚》曰:「張耳、陳餘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豈顧,豈必也。《索隱》曰:「謂然諾相信,雖死不顧。」非是。)

固,猶乃也。《孟子·萬章》篇曰:「仁人固如是乎?」或作「故」,又作「顧」。《趙策》曰:「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於強大乎?」《呂氏春秋·製樂》篇曰:「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罰我也。今故興事動眾以增國城,是重吾罪也。」(下「故」字,與「乃」同義。)《審己》篇曰:「臣以王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齊策》:「田單謂貂勃曰:『單何以得罪於先生,故常見惡於朝?』」「故」與「乃」同義,故或以「故乃」連文。《莊子·徐無鬼》篇曰:「先生苦於山林之勞,故乃肯見於寡人。」

趙爽注《周髀算經》曰:「故者,申事之辭。」常語也。

故,本然之詞也。襄九年《左傳》曰:「然故不可誣也。」或作「固」,又作「顧」。《禮記·哀公問》曰:「固民是盡。」鄭注曰:「固,猶故也。」《呂氏春秋·必己》篇曰:「孟賁過於河,先其五。船人怒而以楫虓其頭,顧不知其孟賁也。」

故,猶「則」也。《墨子·天志》篇曰:「當若子之不事父,弟之不事兄,臣之不事君也。故天下之君子,與謂之不祥也。」(與,即「舉」字。)《莊子·齊物論》篇曰:「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故」字並與「則」同義。《東周策》曰:「君必施於今之窮士,不必且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故能,則能也。《齊策》曰:「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是故,是則也。《易·豫彖傳》曰:「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昭二十年《左傳》曰:「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管子·版法解》篇曰:「明主能勝六攻而立三器,則國治。不肖之君,不能勝六攻而立三器,故國不治。」故,亦「則」也,互文耳。

顧,猶但也。《禮記·祭統》曰:「是故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顧上先下後耳。」《燕策》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史記·越世家》曰:「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

《史記·絳侯世家索隱》引許慎《淮南注》曰:「顧,反也。」《秦策》曰:「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高注曰:「顧,反也。」《燕策》曰:「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顧」與「反」同義,故又以「顧反」連文。《齊策》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是我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史記·蕭相國世家》曰:「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顧反居臣等上。」是也。

苟,誠也。《論語·裏仁》篇「苟誌於仁矣」,是也。常語也。

苟,且也。《論語·子路》篇「苟合矣」,「苟完矣」,「苟美矣」,是也。亦常語。

苟,猶「但」也。《易·係辭傳》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白茅,何咎之有?」言但置諸地而已可矣,而必藉之以白茅,謹慎如此,復何咎之有乎?桓五年《左傳》曰:「苟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襄二十八年《傳》曰:「小適大,苟舍而已,焉用壇?」「苟」字並與「但」同義。

苟,猶「若」也。《易·係辭傳》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苟,猶「尚」也。《詩·君子於役》曰:「君子於役,苟無饑渴。」言尚無饑渴也。襄十八年《左傳》:「晉侯伐齊,將濟河,中行獻子禱曰:『苟捷有功,無作神羞。』」言尚捷有功也。《墨子·耕柱》篇曰:「季孫紹與孟伯常治魯國之政,不能相信,而祝於叢社曰(今本「叢」訛作「禁」,辯見《讀書雜志》):『苟使我和。』是猶弇其目而祝於叢社曰:『苟使我皆視。』豈不繆哉?」言尚使我和,尚使我視也。

皋,發語之長聲也。《儀禮·士喪禮》曰:「皋某復。」鄭注曰:「皋,長聲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