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著作。四卷。清·张秉成撰。刊于1887年。本书将常用药物580种,参照《本草纲目》分为山草、隰草……等24类。每药之性味功治皆编成一、二联或三、四联语以为概括,然后附注文进一步阐解。每药以一二联,或三四联对语简介主要功治,其下又夹注诸药之临床应用要点、炮制、形态、宜忌等。药物分类仿《本草纲目》,卷首列《用药法程》,即药性总论。全书内容简要,便于诵读。 查看详情>>
药学著作。三卷。元·王好古撰。撰成于公元1238~1248年,至元十七年(1280年)时尚补充若干资料。作者以本草、汤液(经方)为医家之正学,故撰此书。卷上为药性总论部分,选辑李杲《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的部分内容并作了若干补充。卷中、下分论药物,分草、木、果、菜、米谷、玉石、禽、兽、虫等九部,共收238种药物,每药各有气味、性能、主治等项。书中记载了许多药用食物。现有《东垣十书》本。 查看详情>>
本草著作。3卷。清叶志诜 (东卿) 撰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此书以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诸药条文为主体,再加赞、注而成。每药均撰四言诗为赞语,古奥艰深。又自引诗赋、本草以注释其出典。今有清《汉阳叶氏丛刻医书》及近代《珍本医书集成》本。叶志诜辑有《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此书为七种之一。于道光三十年(1850)撰成。书中取孙星衍、孙冯翼所辑《神农本草经》药分三品之法,共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查看详情>>
本草著作。1卷。清徐大椿 (灵胎)撰。刊于乾隆元年(1736年)。作者欲阐发《本经》药品蕴义,然因“耳目所及(药品)无多”,“若必尽全经,不免昧心诬圣”,遂择取《本经》药百种,仍依三品予以笺释。于乾隆元年(1736)从《神农本草经》辑录一百种药物撰成此书。有上品六十三种,中品二十五种,下品十二种。徐氏“录此百种,原以辨明药性阐发义蕴,使读者深知其所以然”。 查看详情>>
宋代唐慎微撰著的本草著作。简称《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大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共32卷。成书于元丰六年(1083年)。此书系将《嘉祐本草》、《本草图经》两书合一,予以扩充调整编成。共载药1748种。药物分类大体沿袭《新修本草》旧例,仅将禽兽部细分为人、兽、禽3部。各药先出《本草图经》药图,次载《嘉祐本草》正文及《本草图经》解说文字,末附唐慎微续添药物资料。约成书于元丰五年至元符元年之间(1082—1098)。艾晟于大观二年(1108)予以校补,首刊于昆陵 (今江苏武进),此即 《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政和六年 (1116) 医官曹孝忠奉诏校勘 《大观本草》,更名 《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简称 《政和本草》)。《大观本草》和 《政和本草》形成了本书两大系统的版本 (共40余版次)内容大同小异。 查看详情>>
本草著作。1卷。唐孙思邈约撰于公元652年。原为《千金要方》卷26“食治”,然后世多单独引此篇名。《证类本草》称之为《孙真人食忌》,《本草纲目》引作《千金食治》。孙氏此卷原名《五味损益食治篇》,引黄帝、张仲景、卫汛等饮食概论,涉及众多饮食疗法理论原则。孙氏感于时人不知食物对人之利害,欲明其理而于永徽三年 (652) 辑撰是书。 查看详情>>
药书。简称《别录》。3卷。梁·陶弘景辑。汇集《神农本草经》以后的诸家本草著述编录而成。其中除补充阐发了《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外,又新增了365种药物。分别记述其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七情忌宜、产地等。原书早佚,主要内容收载于《证类本草》及《本草纲目》中。 查看详情>>
简称《药性赋》。旧题金李东垣著。四卷。首列药性总赋四篇,分寒、热、温、平四类,扼要地叙述三百二十种药物的主要作用。次载“用药发明”、“主治指掌”、“ 用药须知”等,为过去学习中药学的启蒙书籍。 查看详情>>
唐前饮食疗法和营养学的本草专著。三卷。唐孟诜撰。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孟诜,唐代汝州梁县(今河南临汝)人。约生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卒于唐开元元年(713年),曾任同州刺史等职,故有孟同州之称。孟氏自幼好医药,上元元年师从名医孙思邈,潜心于医药研究和饮食疗法,成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必效方》、《补养方》、《食疗本草》。张鼎又在唐开元九年至二十七年(公元721~739年)间予以增补。原书名为《补养方》,记载药物138种,张鼎增补89种,总计227种,并改书名为《食疗本草》。其后,张鼎又作了补充。但原书已佚,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中。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