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著作。十卷。清·严洁、施雯、洪炜全撰。刊于1761年。该书详论配伍,谓 “得一药而配数药,一药收数药之功; 配数药而治数病,数病仍一药之效”,故以 “得配”名书。全书载药647种,分部析类均同《本草纲目》。除记明各药性味、归经、功用和主治外,详述各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订出了药物的得、配、佐、和,并取前二字作为书名。现有清刻本。 查看详情>>
本草类著作。明李中梓(1588—1655)撰。二卷。中梓另有 《内经知要》已著录。作者因本草药物繁多,对药性阐发不彻,遂以《本草纲目》为主,删繁就简,取其精华,间附己意,详加注释而成此书。刊于崇祯十年(1637)。本书系《医宗必读》卷三~四。书中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菜、金石、人兽、禽、虫、鱼等10类,共352种药物,每药编成对偶联句,以便初学诵习,并附加按语说明。现存《医宗必读》本及1917年排印本等。 查看详情>>
本草著作。8卷。旧题清汪昂编撰,徐灵胎、叶天士藏本,吴谦审定。疑系托名著作。书前有序,不署姓氏年月,序中评述历代本草。卷1~2列症107部,分别注出应用药物。卷3~8载药462味,简述性味功治、产地形状等。今有1926年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 查看详情>>
药学著作。北宋寇宗奭撰于政和六年 (1116)。首刊于宣和元年(1119)。元初张存惠将该书内容分散插入《政和本草》中。另有据南宋本重刊的单行本传世。寇宗奭,里贯生卒不详。政和间官承直郎澧州 (湖南澧县) 司户曹事。留意医药十余年,广泛收集医药资料,为民诊疗疾苦,对辨药用药均有丰富的经验。因编写本书有功,被朝廷转官为收买药材所辨验药材。本书20卷,序例3卷,各论17卷,约10余万字。刊于1116年。本书根据作者在药材鉴别和药物应用方面的多年实践经验,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中的470种释义未尽的药物,详加辨析论述。书中不仅提出了许多鉴别药物真伪优劣的方法,而且也通过一些实际病例推广了药物应用的范畴。 查看详情>>
药学著作。二卷。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记述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问答。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在中西汇通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共设问答近60条,重在中医药理讨论。作者采用阴阳五行、形色气味、取类比象等传统说理方法为主,兼述中西药理之异同及短长,时或以西学论证中药。现有初刻本和大量石印本以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查看详情>>
本草著作。一名《图经本草》。20卷,目录1卷。宋苏颂奉勅撰于嘉祐三年至六年(1058~1061年)。作者仿唐代编《新修本草》之法,征集全国各地药图及解说,调查外来药并索取标本,绘制本草图,别撰图经。本书无总论。1~18卷大致对应于《嘉祐本草》3~20卷,部类药品多同;19~20卷为《本经》外“草类”与“木蔓”类,收载新增植物类。今存此书药物780种(新增药103种),于635种药名下,附本草图933幅,为世界现存最早版刻药物图谱。 查看详情>>
药物学著作。32卷。清·杨时泰重辑,刊于1842年。本书系《本草述》一书的摘要改编本。由于《本草述》在字数与文体等方面,仍较繁冗,故杨氏在不变其药数、次序、分类的基础上,再一次删去十分之四的次要内容,重新分析整理编纂而成本书。是一部提要钩玄的药物专著。共收集药物500余种,分水、火、土、金、石、卤石、山草、芳草等32部。
查看详情>>
药学著作。十卷。清·黄宫绣撰。刊于1769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卷一~七,将药物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和食物七类。每类又据不同药性分为若干节。下篇为卷八~九,分论脏腑病用药及六淫病用药。卷十为药性总论及药物自然分类法目录。刊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作者深研药理,“俾令真处悉见”,故以“求真”名书。前9卷收药520种,正文药条按功效类药,每药直叙性味、功效,兼论药物来源、真伪及炮炙法。作者论药,喜用简明言词,直述己意。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