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题东汉郑玄注。二卷。《四库全书》本。又称《易纬乾坤凿度》或《周易乾坤凿度》。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乾坤凿度》,隋、唐《志》、《崇文总目》皆未著录,至宋元祐间始出。《绍兴续书目》有仓颉注《凿度》二卷,后以郑氏所注《乾凿度》有别本单行,故亦称此本为《乾坤凿度》。 查看详情>>
一称《周易乾凿度》。《通志·艺文略》著录二卷,郑玄注。李淑《邯郸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所载卷数及注者并同。《宋史·艺文志》作《乾凿度》三卷,疑三乃二之误。乾为天,《乾凿度》意味开辟通上天上的道路。今本分为上下二卷,上卷及下卷的内容和文字均略有重复。 查看详情>>
旧题东汉郑玄注。二卷。《四库全书》本。又称《稽览图》。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后汉书·樊英传》注举《七纬》之名,以《稽览图》冠《易纬》之首。《隋志》:郑康成注《易纬》八卷,《唐志》:宋均注《易纬》九卷,皆不详其篇目。《宋志》有郑康成注《稽览图》一卷;《通志》七卷;而马氏《经籍考》载《易纬》七种,亦首列郑注《稽览图》二卷。 查看详情>>
旧题东汉郑玄注。二卷。《四库全书》本。又称《通卦验》。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易纬通卦验》,马端临《经籍考》及《宋史·艺文志》俱载其名。黄震《日抄》谓其书大率为卦气发。朱彝尊《经义考》则以为久佚,今载于《说郛》者,皆从类书中凑合而成,不逮什之二三。盖是书之失传久矣。《经籍考》、《艺文志》旧分二卷,此本卷帙不分。 查看详情>>
东汉杰出医学家张仲景撰著的中医书。又称《伤寒卒病论》。共16卷。约成书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为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原书共包括伤寒论治和杂病论治两部分。问世之后,很快散失,后经晋代王叔和等人搜集整理,编次为《伤寒论》(系原书中的伤寒论治部分)和《金匮要略方论》(系原书中的杂病论治部分)两本书,流传于世。 查看详情>>
古代占验术书。二卷,旧题汉东方朔撰。或以为出自黄石公,黄石公以授张良,后东方朔传其术;又有题汉淮南王刘安所撰者,“其说纷纭不一,大抵皆术士依托之词”(《四库全书总目》)。《隋书·经籍志》有《十二灵棋卜经》一卷,不著撰人;清姚振宗《隋志考证》引宋刘敬叔《异苑》,云系“晋宁康(373—375)初襄城寺法味道人”所传;其所传法用十二枚棋作占卜具,故又称《十二灵棋卜经》。《隋书·经籍志》载“十二灵棋卜经一卷”;《宋史·艺文志》载“李进注灵棋经一卷”。 查看详情>>
予尝滴露研朱,对梅读易,逆爻位之得失,卜气运之变迁,莫不如影随形,如谷应声。独怪夫今之易卜君子,其于爻辞象义皆莫之究,反以枝杆蔓说而文之,是致祸福无凭也。予因是,上窥圣人之经旨,下窃六君子之传义,旁参鬼谷先生之遗文,演作歌诗,述为断例。以之决忧疑,定犹豫。观往知来,吉凶截然先定。命之曰卜筮元龟。不敢私秘,敬刻诸梓,以广其传。
查看详情>>
即《道德真经指归》。汉严遵 撰。原十三卷,今缺一至六卷。其内容有:述宇宙万物生 成,治国之方,存身养神之法;宣扬以弱制强,以柔胜 刚;提倡去情欲,弃智虑;认为人物“殊形异类”,是由于 “禀气不同”、“性有精粗,命有长短”造成的等。 查看详情>>
易学著作。汉京房撰,以象数解释卦爻,共三卷。书虽以易传为名,但不诠释经文,也绝不符合《易》义。上卷中卷释卦,以八卦分八宫,每宫一纯卦统八变卦,而分别注明其世应、飞伏、游魂、归魂诸例。下卷总论象数与卦爻的关系,论述了圣人作《易》揲蓍布卦、纳甲法以及二十四气候(节气)配卦等内容,作者“以卦象定吉凶、明得失、降五行、分四象”;“八卦分阴阳,六位五行,光明四通,变易立节”;“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天地阴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作为自己解释卦爻的基础,在每卦的解释中五星、二十八宿、五行、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都用以验证其天人感应的理论。京氏《易》在诸多易学著作中自成学派,在汉代易学中有突出的地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