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经学家王肃所撰。自称是从孔子22世孙孔猛那里得来的,但其后各代学者多疑为王肃伪托之作。随着近几十年考古不断发现先秦的文献,直到70年代出土的相关史料表明,孔子家语不完全是杜撰的。它的资料来源与论语同源。证实《孔子家语》的确为先秦古籍。其真实性也越来越受到历史研究者的肯定。该书杂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所载古代婚姻、丧祭、郊褅、庙桃等制度和孔子的遗文轶事,综合而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家语》共27卷,佚于唐代。今本10卷,44篇。清代孙志祖和陈士珂各有《家语疏证》。孔颤乐处 儒家所崇尚的圣贤乐境。孔,指孔丘;颜,指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颜乐处,是孔子和颜回达到至高的道德境界之后所具有的那种心胸袒荡、不计得失、从心所欲不逾矩、洞察幽微、仕处自如的乐境。《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谓孔颜重义轻利、乐道安贫,践行道德之乐。《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至也。’”是说孔颜发愤进取之乐。《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此谓孔颜仕处自如、行道自得之乐。孔颜的道德之乐,曾特别受到宋儒的崇尚。 查看详情>>
后蜀赵崇祚编。是书选录自唐开成元年(836)至后晋天福五年(940),即后蜀广政三年以前的词家,有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共五百首,分十卷。书前有蜀人欧阳炯所写序文。书中选录词家多为蜀人,偏于蜀地。此书是文人词总集中最早的一部,唐末五代词家之作,赖此以传,对研究词的产生与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编流传极广,版本亦多,今存有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刻本、淳熙末年刻本和开禧刻本三种。后世有仿刻本和翻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南宋绍兴晁谦之刻本影印。此书前代未闻注本,今人有李冰若评注,开明书店出版,汇录前人书中有关词人本事及词作评语;有华连圃注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着重于词中字句的注解和引证;有李一氓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用宋本和明清各种版本互校,成为一种新校本,末附板本源流,对研究本书极有帮助。
查看详情>>
组诗。三国魏阮籍作。今存四言十三首,五言八十二首。后者尤著名。阮籍生当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当政,谋夺曹魏帝位,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剧烈,屠杀惨酷。阮籍对此深为不满,又常虑祸患及身,因作此诗以自抒胸怀。诗中表达了自己忧时愤世、徬徨苦闷的心情,以及求仙避世的思想;对当时社会上层的虚伪丑恶,则颇多讥刺。但迫于环境,不敢明白倾吐,故诗中文字隐晦曲折,并多用象征手法,形成独特风格。对后世咏怀、感遇一类的五言组诗颇有影响。 查看详情>>
辞赋名篇。三国魏曹植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此赋当作于黄初四年(223)。曹植入朝后回封地途经洛水时,联想起洛水神女宓妃的传说,受到宋玉《神女赋》的感发,虚构人神相爱的悲剧,以寄托情志。赋文围绕人神相爱的主线,分成六层。先写发现洛神的经过;其次写洛神的体态容貌美,这是全文描写最为精采的部分,作者从姿态美、容貌美、情态美、服饰美、行为美五个方面毕呈神女的魅力,为相慕作了铺垫;其次写君王对洛神的爱慕;其次写洛神受到感动而深切地爱慕君王,将人神相爱推向高潮;其次写洛神被迫离去的悲剧;最后叙述离开洛川,照应首段。此赋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感甄说,见《文选》李善注引《记》:甄逸女本为曹植所求,后为曹丕所得,谗死后,曹丕将其枕赍曹植,植过洛水有怀而作《感甄赋》,魏明帝改为《洛神赋》。后世多不取此说。二是寄心君王说。赋文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本文的主题当是以“人神道隔”的悲剧,曲折地表达求试不可、壮志难酬的不幸身世。赋文描写细腻而生动,如写神女之美,广比博喻,多面烘托,穷形尽貌。此赋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最能体现曹植“文才富艳”的创作特色,其影响巨大。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曾书写过《洛神赋》,画家顾恺之也有传世的《洛神赋图》。 查看详情>>
五代或宋初诗论著作。1卷。徐衍著。书中分“君臣”、“物象”、“兴题”、“创意”、“琢磨”5“门”论诗,往往以类刺讽颂、事父事君解诗。认为诗歌创作“言虽容易,理必求险;句忌凡俗,意便质厚”,反对“情奢”、“怒张”的轻浮、浅露之作。此书最早著录于宋《秘书省四库阙书目》,题作“徐衍《风骚要试》一卷”。其他目录类书“试”均作“式”。唐释皎然、辞远均有《诗式》,又有阙名《骚雅式》,以此推之,“试”亦当作“式”。《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作“《风骚要式》一卷,徐衍述,亦未详何人。” 查看详情>>
三国魏钟繇著。载于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以自然元气宇宙论讨论书法艺术,认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书法家创造书法就如天以自然元气赋予万物,产生和创造了地上万物的美。文中还忆其学书:“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强调书家学习用笔的重要性,描其艰辛。所谓“每见万类,皆画象之”,主张学书根本上应师法天地自然。其说在中国书法美学上有重要地位。 查看详情>>
笔记小说。魏曹丕撰。一卷。丕有《魏文帝集》已著录。此集旧题魏文帝(曹丕)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三卷。《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卷数同,而撰人则改题张华。《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撰人同《旧唐书》,而卷数则减为一卷,或已有阙失。宋以后未见著录。原书已佚,而晋唐人著述颇引用。鲁迅辑入《古小说钩沉》五十则。今人辑本增《韩凭夫妇》一条,而去其窜入甘露、开始年间曹丕身后事五条,存四十六条。《新唐志》作一卷。宋时亡佚。因书中有记正始、甘露年间事,故宋以后人多以为晋张华撰,然初盛唐人皆不云张华。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云: “意张华续文帝书,而后人合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于两说间不作抉择,惟据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后魏郦道元《水经注》皆有征引,定其为“魏晋人作无疑也。” 查看详情>>
轶事小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笑话集。三国魏邯郸淳撰。原书三卷,今佚。 《隋书·经籍志》和两《唐志》均有著录,《宋史·艺文志》不载。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七云:“秘阁有《古笑林》十卷,晋孙楚《笑赋》曰:‘信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 ’《笑林》本此。”王利器据此认为该书赵宋时尚存,唯卷帙由三卷扩充为十卷,或有后人附益。(《历代笑话集》)今有清马国输《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一卷。鲁迅辑其佚文二十九条,载《古小说钩沉》 查看详情>>
《马前课》又叫《马前神课》,相传为诸葛亮著作,诸葛亮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易学大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通过八阵图阻挡东吴追兵,八阵图就是他年少时根据《易经》创作的。相传,在行军的闲暇,诸葛亮就推算、预测未来的天下大事,并把结果记下来,写成了《马前课》。与其他预测文不同的是,《马前课》共有十四卦,每一卦就是一个朝代,十分明了。从诸葛亮所处的割据时代,一直预测到未来世界的大同,天下一家。据说,现在《马前课》已应验到第十卦。这十卦都非常灵验。如第一卦说道:“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这是在说,他知道他所辅佐的汉王室气数已尽,忠汉者已无回天之力,他所能做的,就是鞠躬尽瘁,不辜负刘备对自己的信任,“八千女鬼”即“魏”,将一统天下。第二卦说:“火上有火,光烛中土;称名不正,江东有虎。"这是在讲晋朝,司马家族在曹魏掌握大权,实质上,宰相司马昭已成为统治者。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立即下令让魏元帝曹奂禅让,司马炎篡夺了曹魏的天下,建立晋朝,定都洛阳。火上有火就是“炎”,指司马炎。公元280年,晋军攻陷建业(今南京),活捉东吴皇帝孙皓。晋朝统一天下,可谓“光烛中土”。司马炎的晋朝,是篡夺曹魏而建立,因此“称名不正”。公元291年,八王之乱开始,中原被少数民族占据。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马睿,即位称帝,建都建康,东晋建立。建康地处江东,因此说:“江东有虎……”这十卦均对各个朝代进行了精准的预测,因此《马前课》在民间流传非常广。 查看详情>>
又名《吴氏本草》共六卷,魏·吴普著。吴普约生于公元136—149年,卒于公 元250年前后。吴普,为华佗弟子,当时已为名医,精于本草,其著作除《吴普本草》外,尚有《华 佗医方》早佚。《嘉佑本草》称:吴普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今广 内不复有,惟诸子书多见引录,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吴普本草》已佚(散佚时间大 致在宋代)。清·焦理堂有辑本。今人尚志钧等的辑校本系从《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得药物231 种,分列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六类。各药项下记载其别名、性味、有毒无毒、产地、采 集时间(有的还记载植物形态)、功能主治、忌畏等。其所记载别名和药性类集(类集诸家药性) 比较丰富。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