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黄宗羲撰。一卷。宗羲 (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馀姚 (今属浙江)人。清兵南下,曾召募义兵进行抵抗,被明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不仕,讲学著书以终。此书为补潘昂霄《金石例》一书之缺失而作。谓潘书虽举例,却未著为例之义与坏义之始,又有不必例而例之等,故摘其要领,为之辨正。全书凡为例三十六则,后附《论文管见》九则。考据较潘书为细密。对于从写作角度来了解古代碑志铭文之体例,有所帮助。而《论文管见》尤具参考价值。其中论文特别强调“性情”,认为人们写作时,只要有了真挚而充沛的感情,便能写出好的文章,“凡九流百家以其所明者,沛然随地涌出,便是至文”,如果“其中无可以移人之性情者,所谓刳然无物也。”极力反对舍本求末地追求章句:“所谓文者,未有不写其心之所明者也。心苟未明,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揭示了写作中的根本问题。同时,也很强调作者个人的文学修养在创作中的重要性,重视艺术表现;主张要多读书,以为“学文者须熟读三史八家”,“读万卷”。有影印《四库全书》本,《金石三例》本、《金石四例》本。 查看详情>>
宋代金石学著作,收录作者在铜器铭文和碑版铭刻上的题跋。董逌撰。传世以明毛晋校刊的汲古图本最为通行。董逌(生卒年不详),字彦远,宋东平人。在政和年间(1111—1118)官至徽猷阁待制,建炎(1127—1130)以后,曾附张邦昌为官。还撰有《广川画跋》6卷。本书10卷,书末附有铭刻摹拓及图象之类。全书金石并列,按时代编次。前4卷以殷周青铜器为主,其间或杂以石刻如石鼓文、诅楚文,等等,跋近60则。第5卷以后以碑帖为主,跋近140余则。因是按时代排列,所以中间也杂有铜器铭文如新莽权等,但为数不过数件而已。碑帖的最后附有宋人数帖,论断考证皆极慎当,为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书中所收殷周铜器,多出于《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都是当时传世的重器。董逌对铜器年代的断定,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比较精审的。作者不通古文字而多牵强于礼书,是其不足之处。鉴别石刻真伪,如断定滕公石椁铭、孙叔敖碑之不可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是认为例如石鼓文为周成王时物等等,则是误解了文献的记载。 查看详情>>
古代金石学著作。薛尚功著。旨在于鉴别书法,故名之曰“法帖”。而后人所重视者乃因其是一部宋代收罗铜器铭文最富的拓本集。此书石刻本成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石刻残叶现存上海博物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处。木版本以明崇祯六年(1633)朱谋垔刻本最佳。1983年中华书局重新影印于省吾1935年影朱本,流传于世。该书共有20卷。著录历代彝器510件,摹录其文字并加考释。宋代所出青铜器有铭文者收入十分之七八。今仅有宋拓残叶留传。木刻本以明崇祯六年朱谋校刊本较佳。 查看详情>>
共16卷。成书于晚清,有民国间 《辽海丛书》本行世。作者盛昱身为清朝皇族的后裔,一生以发扬弘大满族文化为己任,曾辑有《八旗文经》一书,以保存和传播满族文化。此后对满族文献的搜集也并没停止。晚年辞官家居时,得知北京近郊一带留存有许多满族故人的墓碑,碑上或多或少都题有文字。于是他就亲自寻访考察,认为这些文字内容,对于了解和研究满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他就请来拓工,把这些文字都拓了下来,妥为保存。日积月累,收藏渐多,于是著书。 查看详情>>
二卷,清杭世骏著。此书有见于顾炎武《石经考》采摭未备,辨正未明,而纠讹补缺所著。上卷标十五目:①延熹石经;②书碑姓氏;③书丹不止蔡邕;④三字一字;⑤正始石经非邯郸淳书;⑥魏文帝《典论》;⑦汉魏碑目;⑧《隋书、经籍志》正误;⑨鸿都学非太学;⑩魏太武无刻石经事;(11)顾考脱落北齐二条;(12)《唐书·艺文志》载“石经”与《隋志》不同;(13)唐石台《孝经》;(14)唐石经;(15)张参《五经文字》。下卷标目为三:①蜀石经;②宋开封石经;③宋高宗御书石经。书前列有厉鹗、全祖望、符元嘉三人的序,对其书多高度评价;又引何休《公羊传注》证汉石经为一字石经;引孔颖达《左传疏》称魏石经为三字石经;引《魏略》、《隋志》、《晋书》证邯郸淳有功于石经;引《魏书·崔浩传》和《高允传》证魏太武时未尝无立经事,与杭世骏书相发明。但书中亦偶有疏漏,可与顾炎武、万斯同之书相参证。今存《四库全书》。 查看详情>>
碑刻辑录。明代赵崡编。六卷,附录二卷。编者盩厔(今陕西周至)人,其家附近为汉、唐故都,古代碑刻较多,加上嗜好金石,故蓄有众多旧碑,且多是宋、元以上为欧、赵所未收者。将其跋尾共二百五十三种刊刻成册,每碑目下,各注明其地。取刘勰《文心雕龙·诔碑篇》中的句子,名为《石墨镌华》 查看详情>>
二十卷。著录。明代都穆撰。穆(1458—1525年),字玄敬,吴县(今属江苏)人。弘治己末进士,援工部主事,历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一生好学不辍,搜访金石遗文。是编取金石文字,搜集编次,各为辨证;计周刻二、秦刻六,汉刻二十三、隋刻五、唐刻二十七,凡六十三。对于古碑都录其原文,其剥落不完者,取洪适隶释补之。所录碑刻,皆收载全文,有今天已不能见到者,对碑刻书法研究者颇有参考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二卷。明郭宗昌编撰。郭宗昌,字允伯,华州 (今属陕西省)人。平生笃好金石文,与同时周至赵崡,都以搜集古刻为事。他在住地的白崖湖上,筑一亭子,亭子上的廊柱、柱基、屋基等处,刻满了各种铭赞,都是自己书写和刻石。上卷起周秦迄隋唐;下卷载唐碑二十余种,还著录宋绛州“夫子庙记”一篇。此书以论书法为主,不甚考究史事。书中考证衡岳碑、比干墓、铜盘铭、季札碑、天发神谶牌、碧落碑等条,都有较好的见解,能确指其伪。但有的论说,明属偏颇,所据不确,不足为信。孙承泽虽多有批评,但他在作《庚子销夏记》,论列诸碑时,用了郭书中很多考释材料和论语,足见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传本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