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鬼谷子神奇相法全书 [ 王诩 ]

阅人先欲辨五形 金木水火土也。
  陈图南云:金形方正色洁白,肉不盈兮骨不薄;木形瘦直骨节坚,色带青兮人卓荦;水形圆厚重而黑,腹垂背耸真气魄;火形丰锐赤焦燥,反露气枯无常好;土形敦厚色黄光,臀背露兮性乐静。吕尚云:木瘦金方乃常谈,水圆土厚何须宽。麟凤记云:相克於中蹇难多,金木水火由不和。 查看详情>>

宅经 [ 黄帝 ]

二卷。旧题《黄帝宅经》,托名黄帝撰写。《四库全书总目》称:“《隋志》有《宅吉凶论》三卷、《相宅图》八卷,《旧唐志》有《五姓宅经》二卷,皆不云出黄帝,是书盖依托也。考书中称《黄帝二宅经》及《淮南子》李淳风、吕才等 《宅经》二十有九种,则作书之时,本不称黄帝,特方技之流,欲神其说,诡题黄帝作耳。”书中所引书名、人名都为后代人,可见题黄帝撰确属后人伪托。《四库全书总目》又称 “《宋史·艺文志》五行类,有《相宅经》一卷,疑即此书,在术数之中,犹最为近古者矣。”该书以阴阳为纲,以天干、地支加八卦中之乾艮坤巽相配合,组成二十四路,分别形成阳宅图和阴宅图;以八卦定方位,乾坎艮震及辰为阳,以巽离坤兑及戌为阴;阳以亥为首,巳为尾,阴以巳为首,亥为尾,而主于阴阳相得。所有方位均与吉凶相联,因用以考寻休咎。全书目次为序、总论、凡修宅次第法、阳宅图说、阴宅图说。“序”说明相宅的重要性,“总论”按二十四路述说阴阳之理,并转录其他堪舆著作说明吉凶,“修宅次第法”则阐述方位顺序及各种禁忌。该书是相宅著作中较古的一种,所以颇受后人重视。但相宅著作虽与地形、地势及建筑学有某些合理联系,但与阴阳五行等相配合,并穿凿附会地预卜吉凶,则不足取。该书版本颇多,有 《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说郛》本 (一卷)题名 《宅经》,《道藏》本,《夷门广牍》本、《津逮秘书》本、《崇文书局汇刻书》本等题名 《黄帝宅经》。另有敦煌《宅经》,与此本大同小异。 查看详情>>

庄子注 [ 郭象 ]

中国魏晋时期的哲学伦理学著作。作者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本书共10卷。本书首先建立了万物殊形、各自“独化”而成的理论前提,认为万物各有其性,要达到“性命全”而得“福”,就应各守其性而不能越轨。人也是这样,人的性也各不相同,有高贵与卑贱之分。这种差别是本于“自然”的,人们的尊卑贵贱之分是合情合理的。本书认为,包括刑、礼、法、德在内的整个名教都是与“我”无关、本于自然的。仁义规范和礼法制度都是变化不定的,它们只是“迹”,而不表现“真性”,因此不必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制度。另外,还提出了安分守己的人生观,认为人们性的贵贱是固定不变的,其遭遇都是命定的,无法支配和把握自己的前途。人们应安分守己、顺从“命”的安排。人们应追求的理想只能是“逍遥”和“坐忘”。“逍遥”之境界即为人们各尽其性,而要达到此境界就应断绝“羡欲”的念头。人要摆脱是非、生死的烦恼,就应“坐忘”、“忘年”、“忘义”等,达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进入无不通的最高境界。本书包含着许多糟粕性内容,是麻醉人民的精神毒品,但在一些地方也有合理的思想,如肯定了礼义、法制的变化性等,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 查看详情>>

亢仓子 [ 亢仓子 ]

《洞灵真经》一作《亢桑子》。旧题周庚桑楚撰,即《庄子》书中之庚桑楚。其书为《汉书·艺文志》所不载,仅《新唐书·艺文志》有“王士元《亢仓子》二卷”,实唐开元、天宝间襄阳处士取诸子文义相类者补其亡。全书分《全道篇》、《道用篇》、《政道篇》、《君道篇》、《臣道篇》、《贤道篇》、《训道篇》、《农道篇》、《兵道篇》计九篇。全书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阐述治国方略及处世之道。认为各行各业各有其道。如其《道用篇》强调“鸡辰而作、负日任劳、流汗沥地、夜分仅息,农夫之道也。”又述如何求利而为“贾竖”之道,“咽气谷神”、“日精炼仙”等为高士之道及何为人臣与君主之道等;其《农道篇》强调务农是治国理民之本,《兵道篇》强调三军一心而无敌。总其要旨,言道之用;偏重于治国、求贤、教化、安民、务农、用兵之术,又涉及臣民处世之道。此书在流传中曾有九篇、二卷、五卷的不同,后人又合而为今所见一卷本。后世许多学者都对此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说明此书影响较深。 查看详情>>

易传 [ 佚名 ]

一名《易大传》。《周易》中对《易经》进行解说和阐发的部分。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故又称《十翼》。旧传为孔子所作。今学者以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应有孔子弟子于战国时期完成者,同时有少数段落和篇章可能是由他人录入或编入,而其总体则可视为孔子思想的反映。《彖》、《象》、《文言》系对《易经》卦、爻辞及卦象与爻象的解释(《文言》专对乾坤二卦),今本《周易》分附于各卦、爻之后。《系辞》是对《周易》哲学及筮法的通论性阐述,在《易传》中最为重要。《序卦》主要解释64卦卦序之含义。《说卦》、《杂卦》则主要是对八卦(三画卦)卦象所象之物及64卦含义的解释。《易传》高度概括地提出了《周易》哲学的根本理论——阴阳理论,并将其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强调阴阳的对立与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将标志变化(生生)的易当作宇宙万物的本原。并反复详尽地阐发了《周易》所包括的丰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易传》对《周易》模拟事物发展和运动的符号系统的基本原理作了细致的解说,提出了时、中、刚、柔、得位、承、负、应等范畴,并对八卦的生成理论及筮法理论都有论述。 《易传》是后人了解《周易》哲学的重要依据,向来为从哲学角度研究《周易》的学者所重视。对社会问题则强调“天尊地卑”的古代等级制阶级社会的政治观念。 查看详情>>

神农本草经 [ 佚名 ]

本草类著作。简称《本草经》、《本经》。托名神农氏作,据专家考证,非一时一人所作,约成书于汉代。该书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共收录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并依据药物的功效,使用目的的不同,将上述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一般多是毒性小或无毒的滋补类药物;中品120种,既有有毒的,又有无毒的,多为补养并兼有攻治疾病等作用;下品125种,多为有毒性并可专用于治疗疾病。此外本书论述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律,如: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并注意到药物的采摘时间、炮制及贮藏方法。介绍药物的性味、别名、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根据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书中所载的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并保存了中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方法。原书亡佚,内容多保存在历代本草著作中。现存多种辑佚本,主要有明卢复辑本,清孙星衍、顾观光、日本森立之的辑本。 查看详情>>

素问 [ 佚名 ]

全称《黄帝内经素问》,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医学著作。它汇集了各家的医论,是着重论述基础理论的中医学著作。其书阐述阴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丰富的医学原理,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广泛指导着临床实践,是祖国医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个部分。《素问》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一个学派在较长时期内写成的,大部分成于战国时代。81篇,原缺7篇。《天元纪》以下7篇《大论》,是东汉到南北朝时人所作,为唐代王冰所补入。它假托黄帝所作。王冰根据其师“张公秘本”,补入《天元记》、《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至真要》等七篇大论,宋·林亿等疑此属《阳阳大论》之文。 查看详情>>

灵枢经 [ 佚名 ]

医经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灵枢经》、《灵枢》,古又称之为《针经》、《九卷》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著之一,也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为《内经》的组成部分。本书之成书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后也又续有增补,非一时一人之作。本书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针经》、《九卷》等。隋、唐时出现多种不同传本,但古版本均已佚,现存系南宋时期史崧重新编校本,名为 《灵枢经》。本书卷次,代有变异,原为9卷,现行的《灵枢经》单行本则为12卷。本书载文81篇。内容十分丰富,论及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解剖学、病因病机学、摄生学、诊断学、治疗学以及医德和医学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其核心理论是脏腑经络学说,论述重点是经络、俞穴、营卫气血的运行和针灸疗法。说理工具有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取类比象。《灵枢经》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定,并为其后的医学发展尊定了基础,对几千年来的中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虽然书中有些内容至今尚难以证实,甚至不无糟粕,然其内核是合理的。《素问》、《灵枢》合刻本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单行本有元刊本,197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道德经 [ 老子 ]

一名《老子》。道家典籍。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全书共5 000余言,格言体,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名。以“道”为其哲学之最高范畴,“道”含有万物之本原、事物变化发展之规律等含义。“道”永恒存在又不能直接感知。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而“道”又具有无的否定之性质。强调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且具有向对立面转化的变化规律,即所谓“反者道之动”。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但主张对立面无条件地转变,带有相对主义的色彩。在对待事物变化的态度上,主张贵柔、守雌,崇尚虚静、无为。轻视实践,排除感性经验,主张在虚静中直接体验道的境界。在历史观上,以“小国寡民”、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为理想。书中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养生、军事等方面的珍贵遗产。后世道教奉《老子》为主要经典。流行的注本有三国魏王弼的《老子注》等。 查看详情>>

关尹子 [ 尹喜 ]

或作《关令子》,又称《文始真经》,《无上妙道文始真经》。三卷,旧题周尹喜撰。《汉书·艺文志》有《关尹子》九篇,而《隋书》及两《唐志》均无著录,可知其亡佚已久。南宋时此书复出;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记,乃“徐蒇子礼得之于永嘉孙定”,而“未知孙定从何传授”。书首有刘向《叙录》(陈振孙认为其文亦不似刘向手笔),称此书由盖公授曹参,曹参死,以之陪葬。汉武帝时,有方士献此书,作七篇,存于太常;而淮南王刘安“好道聚书,有此不出”,后刘安以谋反得罪,书归刘向之父刘德,刘向即据七篇本与九篇本“除错不可考,增阙断续者”,定为九篇。明学者宋濂《诸子辨》称此书当即孙定伪托,《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或唐末五代间方士解文章者所为”。书分《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九篇,篇目下各缀数语解题。今本作三卷。其书杂采道、儒、释及神仙方技家言,颇有理致,兼富辞采,实属道家要籍。有《说郛三种》本、《墨海金壶》本、《四部备要》本、《珠丛别录》本、《道藏》本、《四库全书》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