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志跋绥夫(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 Арцыба·шев,1878—1927),俄国作家。出生于小贵族家庭。1901年开始文学创作。早期思想比较激进,当时写的短篇小说《帕沙·屠曼诺夫》、《暴动》、《偷马贼》、《笑》等带有自由主义色彩,有时也包含对社会的一些抗议。俄国第一次革命运动高涨年代发表的作品《血迹》、《在白雪上》、《人浪》等,反映了革命斗争的某些方面,但对暴力行动作了自然主义的描写。短篇小说《兰德之死》表达了只有强者才有生存权利的思想。革命失败后陷入颓唐,成为当时颓废文学的著名代表之一。长篇小说《萨宁》(1907)宣扬非道德论,鼓吹纵欲,否定任何社会任务和社会理想。主人公萨宁是极端个人主义者,其生活目的首先是"满足个人的自然欲望"。小说曾轰动一时,但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沃罗夫斯基的激烈批评。他主编的文丛《生活》,被高尔基称为"肮脏的书"。1908至1912年间发表《几百万》、《工人绥惠略夫》、《极限》等小说,对革命者作歪曲和丑化的描写。他还著有《嫉妒》、《战争》等剧本。他对十月革命持敌视态度,1923年流亡波兰,与人合办白卫报纸《争取自由》。死于华沙。
(俄)阿尔志跋绥夫著,郑振铎编译。小说从主人公沙宁返回家乡写起,到他乘火车离去结束,写的是他在家乡那段时间里的所作所为。沙宁少小离家,性格在家庭之外养成,自由自在得像“旷野里的一棵树”。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讨厌周围几乎所有的人。他与农夫的孙女一起过夜,月夜在河面的小船上占有了美丽的女教师卡尔萨维娜,甚至对自己的妹妹丽达也能生出一阵阵冲动来;他揍了军官扎鲁丁,粉碎了犹太青年索罗维伊契克的幻想,直接导致了这两个人的自杀;他讨厌周围几乎所有的人,甚至自己的亲人,面对熟人的死亡,他每每无动于衷,认为世界上又少了一个傻瓜;他身材高大,健壮有力,聪明灵活,为所欲为,与此同时,他又很孤独无聊,漂泊不定。这一形象出现在俄国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失落与沮丧的年代,因此被看成俄国文化精英之整体“堕落”的象征 。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