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233年—297年)魏晋之际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最初在蜀汉为官,历任卫将军主簿、东观阁令史等职,因不附专权宦官黄皓,多次遭贬黜。魏灭蜀后,受司空张华举荐,为孝廉,任佐著作郎。平阳侯相、著作郎、巴西郡中正等职、后镇南大将军杜预识其才能,举荐他为散骑黄门侍郎、治书御史。数年后病逝于家中。入晋后仕途也不得意,遂倾一生心血于学术,撰有《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编定《诸葛亮集》二十四篇。而最精心结撰的是《三国志》。在西晋平吴后,陈寿鸠合从前魏国、吴国的史书,利用自己来自蜀国的有利条件,写出从东汉末年至三国归晋近百年间的完整历史,当时就博得时人好评,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全书采用纪传体形式,但他为魏、蜀、吴各立一书,这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个创新。三国史事有分有合,地位有重有轻,他权衡度量,为魏帝立纪,作为全书之纲,又为汉末割据势力董卓、袁绍、刘焉、刘璋、刘繇等立传,显示了他尊重史实,总揽全局的史才。史称“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晋书·陈寿传》),体现了他以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历史观。虽然他在写作时不能不对汉魏之际、魏晋之际的“禅让”等史事有所回护,但总体上看,他下笔不苟,是注重“实录”的,不少史料的取舍,都经过了审慎的斟酌。他行文崇尚“质直”,全书通体简约爽洁,没有繁冗芜杂之弊。他善于论裁士人的品行气度和为人处世的经验教训,品第人物的兴趣特别浓厚,体现了魏晋士大夫品第人物的风气,使全书富有特色,引人入胜。当然,他的史学思想中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是把罕见的自然现象同世间人事联系起来,认为“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三国志·诸葛亮传》),二是忽视纪传体中的表和志,使大量典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失之交臂,没有加以记载。
纪传体断代史书名。“二十四史”之一。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记载三国时代历史。全书无表、志,《魏志》有纪、传,蜀、吴二志只有传。魏、吴二志,系根据两国国史及魏鱼豢《魏略》、吴韦昭《吴书》、晋王忱《魏书》而成。蜀无国史,该志多为寿据自身见闻、收集史料,详加考证而成。三志本独立,北宋咸平六年(1003)始合印为一书,原附《吴志》之《叙录》已亡佚。其书记载较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作注,引书达二百一十种。对原书补充缺漏、订正谬误、评论得失,增加了许多完整史料。清代以来为《三国志》作补注者很多,如洪亮吉《三国疆域志》,钱大昭侯康《三国艺文志》,陶元珍《补三国食货志》,王欣夫《补三国兵志》,洪饴孙《三国职官表》,黄大华《三国三公宰辅表》,钱钟英《三国大事年表》、《三国疆域表》,赵一清《三国志补注》六十五卷,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三十卷,潘眉《三国志考证》八卷,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六卷等。以近人卢弼著《三国志集解》最为详尽。索引有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高秀芳、杨济安《三国志人名索引》。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