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嘉父,号云门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恩施人
  • 出生日期:1846

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号云门,又号樊山,别署天琴老人、身云居士。湖北恩施人。七岁能属对。少年时期熟读李白白居易陆游高启袁枚赵翼等人诗。放言吟咏,动辄数百言。十五岁后转攻举子业,亦不废诗词。咸丰七年(1857)至同治八年(1869)之间,作诗学袁枚与赵翼,亦作香奁体,达一千数百首。同治六年中举后,一度为人司书记,张之洞荐其为潜江书院院长。其后与张之洞交往甚密,亦受张之洞影响,转向经世致用之学,悉焚弃其诗词旧作。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次年赴武昌作幕僚。十年,出任陕西宜川县令。其后历任咸宁、富平、长安县令。十九年,为渭南县令。二十六年,简授皖北道道员。累官至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袁世凯当国时期曾为参政院参政。

樊增祥长期从政,而以诗词为能事。尝谓一日“十二时中,尝以六时接僚属治公事,三时吟咏,三时燕息,不两旬得慢令七十余首。倘无劳形案牍,延谒宾客之累,壹意为文,则侯生毕世所作可作一岁竟耳!世有得放翁残稿者,计一月作诗六十许篇,吾未陈臬事时,率月得五六十篇,亦有及百篇者,此固不足难也”(《五十麝斋词赓跋》)。平生受张之洞、李慈铭影响最大,亦深得二人推许。张之洞以为洞庭湖南北只有两位诗人,一为王闿运,一为樊增祥。李慈铭则称当世之学人能诗者,“皆幽邃要窈,取有别趣。若深精华妙,八面受敌而为大家者”,却只有他自己和樊增祥二人(见陶在铭《樊山诗抄·序》)。诗词文俱能,以诗最负盛名。诗作数千首,中日甲午战争及庚子事变时期有部分忧国忧民之作,大多格调不高。李慈铭《题云门吾弟十斋诗集时将出宰宜川》曰:“云门诗得力于信阳,而画取北地。其七律至追踪唐之东川、义山,而古体胜之。”张佩纶《樊山诗集·叙》称其诗“调采葱茜,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不倦。”陈衍《近代诗抄》曰:“樊山生平以诗为茶饭,无日不作,无地不作。所存万余首,而遗佚盖已不少矣。论诗以清新博丽为主,工于隶事,巧于裁对。”谭献《复堂日记》曰:“樊山词如弹丸脱手,独茧抽丝,不腻不豪,自成馨逸。”著有《樊山集》二八卷、《樊山续集》三二卷。生平事迹散见于诗文集自序与他人序跋。

樊增祥作品

樊山政书 [ 樊增祥 ]

清樊增祥著,樊的门生夏午诒辑刊,共20卷。作者樊增祥号樊山,清末光绪宣统两朝历任陕西渭南知县,陕西按察使,江宁布政使著职。此书收辑了作者自光绪二十七年至宣统二年间,有关公牍、批判著文稿,其中包括较多的地方司法案例的记录。如陕西凤翔严桂芳控词等。此书清末另有单独将批判词稿汇辑成书,即《樊山判牍》。此书在清末民初流传较广,对州县地方司法审判产生过一定影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