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国伟大诗人,狂飚突进运动和古典文学的主要代表。出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父亲任皇家参议,知识丰富,爱好艺术。母亲精明活泼,富于幻想,善讲故事。歌德童年的精神生活深受母亲的影响。1765年歌德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的兴趣却在文学和绘画方面。1770年转学去斯特拉斯堡大学,第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开始创作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并结识赫尔德,后者介绍他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莪相的诗,一起采集民歌,对他影响很大。1771年8月至1775年10月,歌德积极参加了狂飚突进运动,创作了剧本《铁手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诗歌《普罗米修斯》等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使歌德名声大噪,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德国新兴市民阶级和封建社会的矛盾冲突。主人公维特是一个意志薄弱而富于感情的青年,他离开城市到乡间小住,大自然的清静、美丽,纯朴的农民和儿童,都使他心旷神怡。不久,他结识了一个邻居的女儿夏绿蒂并爱上了她。但她早已和别人订婚。维特决然离去,在一个公使处当秘书,想以社会活动来忘却爱情。可是,他作为一个平民,被排斥于贵族社会之外。他对于人世的热情希望与鄙陋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他处处遭受打击和失败,最后找不到出路而自杀。小说虽然描写的是作者个人的感受,但实际上是迸发出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小说文笔优美,感人心扉。1775年11月,歌德接受魏玛公爵的邀请去魏玛公国任职,繁忙的政务影响了他的文艺创作。为摆脱这种境况,1786年9月他隐姓埋名去意大利旅行。他在那里将近两年,深受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薰陶和感染,同时在创作上也有收获,完成戏剧《埃格蒙特》和《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浮士德》和《托夸多·塔索》也有进展。《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是一部形式上最完整的古典主义诗剧,在内容上则表明纯洁的人性可以战胜人间的错误和罪恶,这充分体现了歌德的人道主义理想。从1794年起至1805年席勒去世,歌德与席勒交往频繁,密切合作,成为两人创作上丰收的十年。这时他们合写《赠辞》,对社会上和文艺界的庸俗鄙陋习气进行了批评。后来又竞相写作叙事谣曲,把这种文艺形式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歌德还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等著作。1805年至1814年,由于拿破仑战争,歌德的主要著作又陷于停顿,但是他写了一部分十四行诗、长篇小说《亲和力》以及自传《诗与真》前三卷。1814年后他好象又恢复了青春,创作了有二百四十多首诗的《西东合集》。特别是在晚年,他以坚韧的毅力和勤奋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以及《诗与真》最后一卷。诗剧《浮士德》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有12 000多诗行。它的主体由两个赌赛和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第一部“献诗”是诗人自己的述怀, “舞台序剧”阐述了诗人的文学艺术观点。“天上序幕”说明了写剧目的,是剧情的开端。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非勒司展开一场关于人的争论,天帝表示了对世界和对人的肯定,魔鬼表示了对世界和人的否定,于是以浮士德为双方赌赛对象,从这一赌赛又引出了浮士德和魔鬼的赌赛。作者通过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表现了欧洲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多年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生活发展史。它揭示了奋发进取、追求真理的精神,浮士德在不断的追求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魔鬼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是否定的精灵、恶的象征,但他们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分割的,这里面包含了许多辩证的因素。在艺术手法上,《浮士德》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作品,艺术形式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既植根于现实土壤,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歌德除进行文学创作外,还从事自然科学活动。他研究植物学、昆虫学、解剖学、光学、颜色学和矿物学等,并且都有论著。他的一生著作浩繁,是世界文化史上少有的伟人。
本书收录了个歌德所著短篇小说十九篇,分别为《一对邻人儿女的奇缘》、《商人、美人儿和律师》、《女歌唱家安托奈丽》、《聪明的家庭主妇》、《一个男孩的奇遇》、《狩猎》、《面纱》、《美丽的女店主》、《神秘的敲击声》、《一条大河的故事》、《逃往埃及》、《圣约瑟二世》、《天涯痴女》、《褐姑娘》、《谁是泄秘者?》、《危险的打赌》、《不要太过分》、《新美露西娜》、《斐迪南》。歌德不仅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他还是画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并且他长年担任过魏玛宫廷剧院的经理。他多才多艺,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查看详情>>
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的书信体小说,是他饮誉欧洲文坛的成名作。1772年歌德在威茨拉尔帝国高等法院实习期间,对友人的未婚妻夏绿蒂萌发了无望的爱情。不久,又听到青年耶鲁撒冷因失恋自杀的消息,受到很大震动。1774年歌德在一次“新的不快”刺激下,在短短4个星期内,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它记录了诗人青年时代一段重要经历,写得缠绵悱侧,深情感人。小说写市民出身的维特热恋美丽的少女绿蒂,而绿蒂先已与他人订婚。无望的爱情使维特万分痛苦。等级森严的社会又让他饱受冷眼,贵族的傲慢与歧视和资产者的庸俗自私令他感到窒息。维特终因绝望开枪自杀,向社会作无力的抗议。小说揭示出德国狂飙突进时代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封建等级社会的尖锐冲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维特的形象反映出一代青年心中的憧憬、烦恼和苦闷。他热爱大自然,推崇感情,向往人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憎恶腐朽的贵族阶级和鄙陋的市民气息,渴望从封建桎梏中获得解放。小说的出版在当时整个欧洲曾引起重大反响。小说主题的积极意义在于坚决反封建,但也确实存在伤感成份。维特要求个性自由,并不进行社会改革。他的反抗,仅限于感伤和愤慨。这也是狂飙突进运动本身的缺点。他的自杀,更不足取。当时某些读者仅从爱情自由的角度产生共鸣,甚至因恋爱不自由而自杀,这是从消极方面所作的错误理解。小说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文情并茂,剪裁精当,至今仍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之作。小说写维特的感情变化剖析深刻,对心理活动过程刻画细腻逼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作者酷爱大自然的壮观景色,寄情寓景,对描写的一草一木都赋予奇异的诗的色彩,通篇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作品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直接对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查看详情>>
少校骑马进了庄园,外甥女希拉丽亚站在公馆外面的台阶上迎接他。他差点没有认出她来,她又长高了,变美了。她向着他飞奔过去,他像父亲一样紧紧拥抱她,他们很快走上台阶去看她的母亲。 查看详情>>
一直到我八岁之前,我始终是一个十分健康的孩子,不过对于这一段时期,我能够回忆起来的东西甚少,正如我无法记得我出生那天的情况一样。刚刚八岁时我得了咯血症。就在生病的那一时刻,我的灵魂一下子富有了感觉和记忆。那次病情发作的种种细节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仿佛事情就发生在昨天。 查看详情>>
德国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诗剧。这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巨著于1832年发表,它耗尽作者一生的心血,是歌德一生思想的总结,也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300年间进步思想文化的总结,它代表了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享有崇高的声誉。故事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经作者再创造的浮士德成为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浮士德与魔鬼签约:魔鬼满足他的一切欲望,只要他一表示满足,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全剧分5个阶段:书斋生活,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爱情生活,反映了德国当时封建压迫的现实,同时说明个人幸福不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政治生活,描写了宫庭的丑恶和黑暗,从而否定了建功立业的封建理想;追求古典美的失败,说明古典美只属于它自己的时代。以上4个阶段,浮士德不断追求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在改造大自然的事业中得到了智慧的结论,但浮士德旋即死去。作者没有让他的灵魂下地狱,而让它进了天堂。浮士德不断追求的一生概括了资产阶级先进分子探求真理的道路。魔鬼的形象有深刻的意义,它代表虚无主义和恶势力,但无论它怎样引诱浮士德作恶和阻止他向上,最终还是失败了。浮士德与魔鬼的形象相辅相承,体现了美与丑、善与恶、积极与消积的辩证关系。这部诗剧内容博大精深、构思宏伟。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