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弗烈·诺夫·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1947年12月30日),英国逻辑学家、数学家、科学哲学家,过程哲学的创始人。生于肯特郡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体弱,在家读书,14岁才入舍本学校学习。1880年进剑桥“三一学院”专修数学,旁猎文学、哲学等,1884年获学士学位。1885—1910年在三一学院任讲师,讲授高等数学。自1903年起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10年离开剑桥赴伦敦,1911年出版《数学导论》,1914年受聘为帝国科学技术学院应用数学教授。1924年受聘为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1927年应爱丁堡大学邀请讲“有机哲学”,讲稿于次年出版,题名为《过程与实在》,是他的宇宙形而上学的代表作。1937年退休。是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被授予荣誉勋章。1947年在哈佛逝世。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3卷,与罗素合著,1910—1913)、《数学导论》(1911)、《关于自然知识原理的研究》(1919)、《自然的概念》(1920)、《相对论原理》(1922)、《科学与近代世界》(1925)、《过程与实在》(1929)、《观念的历险》(1933)、《思想方式》(1938)、《科学和哲学论文集》(1946)等。
怀特海在1929年以前,从事数学、逻辑、物理学研究,有多种著作出版;1929年以后主要从事形而上学研究,致力于宇宙形而上学体系的创立,提出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使他成为过程哲学的开创者。他认为,世界就是一种活动过程。“过程就是在其各个因子之间有内在关系的、复合的活动。”时空流和永恒客体是他的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世界过程就是事件之流,而永恒客体构成可能性领域,它只是一种抽象世界,只有进入时空流之后,才成为具体的显相。实在世界就是由具体的显相组成的。他认为,实在世界是一种选择的结果。而决定这一选择的是神,神是现实性和限制性的双重源泉。他把神看作具体实在性的基础,最终的限制,他认为神的存在就是最终的反理性。怀特海后来还提出“把握”概念。把握就是指一物抓住或把握另一物。一个实在的实体就是一个“把握性事态”。它代表一种选择。正是通过暂时性的选择,它才通过把握事物的实在。所以把握是世界的基本活动。他认为,“每一事件都是从基本活动的个别化过程中产生的一次个别的事实。”而使一个机遇最终成为如此而非如彼的那个东西,他称之为“主观目的”。主观目的内在于事物,是事物要成为自身的内在冲突,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潜在变成实在。事实上,怀特海的“主观目的”不过是改了妆的神意,按照他的理论,世界井然有序,生生不息,不过是无所不在的神意的体现。怀特海的哲学在美国很受欢迎。而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兴趣。
本书是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怀特海的代表著作之一,书中收录了他的九篇演讲,在这些演讲中,他阐述了自己综合性的思维模式。 现代科学给我们建立了一种思维模式,即在有限前提下作出假定。怀特海反对这种固有的思考模式。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此,而不思索世界和生活的整体。他认为哲学产生于好奇,如果缺乏兴趣,我们对任何问题的探讨都会是机械的。 怀特海所说的兴趣不是建立在对一般环境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不是对琐碎细节的兴趣,他认为高级思维应该在世间万物中间建立联系,每一个事实都包含无限的细节,无限的细节会生发无数的结果。 这种综合的思维模式能够带给我们新颖的思考角度,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它能够使我们打破固有的思考方式,建立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实现学习、职场和生活的进阶。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