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名:楚,字子高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泰和(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321

刘崧[sōng](1321~1381)明初诗文作家。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今属江西)人。世业儒,七岁能诗。家甚贫,值世乱,奔波辗转,不挫其志,元末,举于乡。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以经明行修授职方郎中,迁北平按察副使,有异政,坐事谪输作京师,寻放归。洪武十三年,太祖手敕召为礼部侍郎、署吏部尚书,以老致仕归乡。洪武十四年,复召为国子司业。卒于官。崧为人清介,晚年贵显,淡泊如旧,为官不携家眷,惟携一僮往,至则遣还。公馀之暇,独处一室,据案吟咏,夜分不休。其年愈老,思愈壮,诗愈工。崧大半生生活于元末明初大动乱中,江西又是战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其诗大多反映了在战争与各种灾害中人民饱尝的种种苦难。许多作品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辗转于水火的苦况,也暴露了农民军的许多弱点。《壬辰感事》六首写江西战乱的由来与发展,可称史诗。《南乡怨歌》写兵匪相续、虎去狼来,“杀尽丁男掳奴女,手麾牛羊雨中去”。《养牛叹》、《采野菜》、《后掘冢歌》等揭露了地方军队(寨军)胡作非为。《布谷鸟》写由于“丁壮从军”、“中男筑城”,春来土地无人耕种。《虎逐狼》写各种军队如虎似狼,无不扰民害民,人民备受痛苦。《凶年有弃子于江渚者诗以寄哀》一诗更令人不可卒读:“骨肉岂不亲,无食难为恩。抱子弃水中,哭声吐复吞。母饥骨髓枯,儿饥眼眶出。终然两难存,何以共忧恤。岁月不相贷,恩爱从此分。我死尚可忍,儿啼那复闻。儿啼那复闻,江水流浩浩。不忍回视之,衔悲入秋草。”虽然汉末王粲就写过这个题材,但这样细腻的描写才更能展示这类事件的悲惨。其《石炭行》写挖煤工人之苦:“乡夫如鬼入地道,鞭血哭泪复滂沱。斸深掘远不知返,土囊砑空忽崩反。十人同入几人归,接便篝灯出牵挽。”此题材,其他诗人很少涉及。另一些诗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如《园居杂兴》等。崧擅长歌行,用此体写人叙事,平易畅达,很少用辞藻,但却富于感染力,其描写的世界中充满了悲哀与血泪。其近体及抒情作品因过于平易,诗味寡淡。崧为明初江西(或称江右)诗派创始人,其诗风影响家乡作者达数十年之久,永乐、宣德之间盛于朝堂的台阁诗风就是江西诗派的直接产物。崧所倡导的平易自然的诗风正宜于奉敕颂圣、歌咏升平之作。钱谦益说:“江西之派,中降而归东里(杨士奇),步趋台阁,其流也卑冗而不振。”(《列朝诗集小传》)著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等。《明史列传》卷一三、《明史》卷一三七有传。

刘崧作品

槎翁诗集 [ 刘崧 ]

明诗别集。刘崧著。刘崧曾著《钟陵》、《五云》、《邓溪》、《双溪》、《凤山》、《瑶峰》、《墨池》、《东门》、《珠林》、《龙湾》、《北岩》、《龙门》、《戊己》等13个诗集,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应泰合刻为《刘槎翁先生诗选》,12卷。张应泰序云:“不佞受事翁乡,间引车式其故庐,咨所为遗草,他亡论,即《职方集》已漫漶不传,安在其名不朽也。因就君东谋久之,君东乃介翁裔诸生道卿者,以翁全集来,日奉之舍中,幸而卒业。”此刻本美国国会图书馆尚有存本(见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万历三十八年(1610)又有《槎翁诗》8卷的真如斋刻本,收入《四库全书》者当以此为底本。刘崧在官舍时,常常是孤灯讽诵,夜分不休。盖其一生耽嗜吟咏,其诗颇享盛名。宋濂、刘永之、乌斯道等人集序甚为推重。后来诗论家王世贞、胡应麟、钱谦益、朱彝尊等人,都给予赞誉。他是明初西江诗派的佼佼者,尤善七言。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