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 càn ](177年-217年2月17日)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建安七子”之一。出身于豪族地主阶级,曾祖龚、祖畅都位置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14岁时,遇董卓之乱,由洛阳徙居长安,深得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称他“有异才”。初平三年(192),董卓余党李傕、郭汜作乱长安,王粲流寓荆州,依附荆州牧刘表。在荆州16年,始终不受重用。表死,劝表子刘琮降曹操。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王粲归附曹操,曹操辟之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献帝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封魏公,拜他为侍中。为人博物多识,且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魏国兴造制度,他多有参与。建安二十四年(216),建安二十二年随曹操东征孙权,在返回邺城途中病亡。
王粲天资聪慧,博闻强记。 精通数学、棋艺,对前代典章制度,尤为熟悉,以博洽著称。在“建安七子”中,他是唯一的封侯者,政治地位最高,最受曹操信任。曾参与制定曹魏政权的典章制度。另外,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很密切,诗酒往还,甚相融洽。
在“建安七子”中,王粲的文学成就也最高。刘勰就称他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今存诗20余首,五言诗居多,赋20余篇,骚体居多。其文学创作,可以建安十三年归附曹操为标志,划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他处于社会大动乱时期,亲历战乱,饱尝流离颠沛之苦,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所以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慨交织于一腔,笼罩在前期创作上,使之蒙上悲愤、忧怨的色彩。如《七哀诗》(西京乱无象)具体描写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景象凄惨,气氛悲凉,《登楼赋》抒发忧时愤世之思,怀念故乡之情,声情凄楚,意绪连绵。 而归附曹操后,一方面,北方统一的形势鼓舞并激发了他的功名事业心,写下了象《从军行》这样基调昂扬的诗篇,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地位的变化,常与邺下文人诗赋唱答,“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文心雕龙·明诗》),诗文中的社会内容也有所逊色。总起来说,王粲的诗文以抒情见长,以“情胜”(刘勰《艺概》)是其最大的特色。
王粲文集,《隋书·经籍志》著录11卷,唐代为10卷,至宋代只存8卷。原集大约于宋末亡佚。 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今人俞绍初据丁福保辑《汉魏百三名家集》本《王仲宣集》,整理成《王粲集》(3卷),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