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觉(1028—1090),北宋经学家,文学家。字莘老,北宋扬州高邮人。
仁宗皇祐元年(1049)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迁吴江、太平知县。后直集贤院,升右正言。因论副相邵亢不才,贬越州通判,旋入京知谏院。熙宁三年(1070)出知广德军。又历知湖州、庐州、苏州、福州、徐州、南京应天府。入朝为秘书省少监、谏议大夫、给事中、吏部侍郎、御使中丞。授龙图阁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元祐五年(1090)卒。
孙觉为北宋名臣,又以儒学名世,平生可称述者,宜有三事:
一谓政声。觉久在谏院,历任七州,而莅事有令闻,诤谏有直声。为合肥主簿时,天大旱,蝗虫为灾。州尹强令百姓捕蝗入官,觉谓民食方艰,不可督之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太守善其说,行及他县,民以为德。觉知湖州,松江堤没水为患,乃以石砌堤,高丈余,长百里。自是之后,堤下皆为良田。熙宁(1068—1077)中,觉在福州知府任,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适富人某愿出钱五百万葺佛殿,孙觉以为佛殿犹未过损,劝其为狱囚偿值,使数百人免受枷锁之苦,当是造福尤甚,富人不得已而允之,“即日输官,囹圄遂空”。元祐元年(1086),觉入朝为右谏议大夫,连章弹劾宰相蔡确、韩缜,谓确屡行弊政,大兴冤狱;而缜当年使辽时,擅自割地五百里,边人怨之切骨,二人“进不以德”,“不可使居相位”。韩缜以官诱之,觉坚不为动,待二人罢去乃止。
二谓操守。孙觉处事,向以德义为先,与人交,皆能善其终始。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以与孙觉善,骤用之,期为奥援。觉则以为安石行法过激,恐非国家之福。安石怒,又逐贬外任。先是,吕惠卿得安石荐引,入三司条例司,事无大小,悉与谋议。觉谓惠卿虽才辩过人,而心术不端,其屈身事安石,只以私利故,安石不悟,恐生祸害。乃向神宗陈情,神宗亦以其言为是。后吕与王果交恶,凡可以害王氏者无不为。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退居钟山,觉不计前嫌,枉驾过从,竟谈欢累夕。安石卒,又作文以诔,论者称之。
三谓学术。觉年甫冠,从胡瑗受学。业既成,与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颂等相交游。门列王令、陆佃、秦观诸弟子,与黄庭坚更有翁婿之谊,实乃北宋间扬州文坛之领军人物。治《春秋》学,有《春秋经解》15卷,以抑霸尊王为宗旨,多依《谷梁传》义,而参以《左传》、《公羊传》及历代诸儒之说,有不切处,则以胡瑗及己见解析之。又撰《春秋经社要义》6卷、《春秋学纂》12卷、《周易传》10卷,《尚书书解》13卷及《孙莘老先生文集》50卷、《奏议》60卷等,惜多不传。
北宋孙觉据《左氏》、《公羊》、《榖梁》及历代诸儒所说之长,解《春秋》之义的著作。今本13卷,与《宋史·艺文志》所载15卷不符。清纪昀等认为:王应麟在《玉海》 中所载《春秋学纂》13卷,“注曰: 其说以《榖梁》为本,及采《左氏》、《公羊》历代诸儒所长,间以其师胡瑗之说断之,分庄公为上下云云,与今本一一相合,然则《春秋学纂》即《春秋经解》之别名” (《四库全书总目》) 。《春秋经解》力主抑霸尊王,认为: “幽王遇祸,平王东迁,平既不王,周道绝矣。观夫东迁之后,周室微弱,诸侯强大,朝觐之礼不修,共赋之职不问,号令之无所束,赏罚之无所加,坏法易纪者有之,变乱礼乐者有之,弑君戕父者有之,攘国窃号者有之,征伐四出,荡然莫禁,天下之政,中国之事,皆诸侯分裂之” (《春秋经解·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周麟之云: “莘老 (孙觉字) 发明圣人之奥,举 《三传》以断得失,反复折中,著为通论” (《春秋经解·后跋》) 。邵辑说: “凡先儒之是者从之,非者折衷之,义例一定,凡目昭然,诚后学之指南也” (《春秋经解原序》) 。有《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