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翼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人
  • 出生日期:993年

胡瑗(993年—1059年),宋代学者。字翼之,因居安定,人称安定先生。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人。自幼家贫,往泰山与孙复、石介同学,刻苦攻读。今泰山南麓栖真观便是胡瑗等人当年的苦学之地。泰山学成归来,便以经术教授吴中。曾先后任苏州府学教授、湖州教授、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大理寺丞、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后因病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胡瑗与孙复、石介齐名,被称为“宋初三先生”,都是开启宋代理学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以圣贤自期许”的胡瑗,对儒家经术甚为精通,倡导“明体达用文学”,以永世不变的儒家纲常名教为“体”,以楷模后世的儒家诗书典籍为“文”,以“体”、“文”的付诸实践为“用”,从而达到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一学说对宋代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难怪黄宗羲说宋代理学“实自三先生而始”(《宋元学案·泰山学案》)。胡瑗在教育方面的功绩更值得称道。他在任苏州府学教授、湖州教授时所定苏湖教法,曾为中央政府采纳,并请他去管勾太学。仁宗庆历中,朝廷兴太学,“诏下苏湖取其法,著为令于太学”,可见胡瑗教育思想影响之大。在讲学上分为经义和治事二斋,实际近似于分科教学法。所谓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让人明体;所谓治事斋,内含御寇、水利、算术、历法等等,让人达用。他的教学方法,讲究各就性近,独立钻研,又辅之以相互切磋,师友指导。宋神宗曾就胡瑗与王安石的优略问题问过胡瑗的学生刘彝,刘回答说:“臣师胡瑗以道德仁义教东南诸生时,王安石方在场屋中修进士业。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当宝元、明道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安石比也。”(《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可以说道出了胡瑗在教育上强调、重视经世治用的特点。胡瑗不仅教人有法,而且能以身作则:“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宋史》卷四三二)先后培养的门生有千余人。胡瑗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著作《周易口义》十二卷、《洪范口义》二卷。《四库全书》均有著录。另外他还著有《论语说》及《春秋口义》。生平事迹见《宋史》卷四三二“儒林传”。

北宋初学者。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因世居陕西路的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少时家贫,往泰山与孙复、石介同学,苦读十年不归。见家信上有“平安”两字,不展即投之涧中,其专心读书如此。曾以经术教授吴中。仁宗皇祐(1049~1055)中,授于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嘉祐初擢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主持太学。胡瑷一生从事教学20多年,弟子数千人,影响很大。他创立了分科教学的苏湖教学法,后定为太学法。立“经义”和“治事”两斋。前者学《六经》,后者研究致用之学。欧阳修说:“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欧阳文忠集》卷二十五、《胡先生墓表》)他的学生钱藻、孙觉、范纯仁、徐积等都是当时的著名人物。程颐也曾出其门下,并对他十分尊敬。胡瑷侧重于探求和发挥经书的义理,不注重名物训诂,反对浮华的文风。他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开伊洛之先”(黄宗羲《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为北宋理学之先驱。胡瑷推崇孟子的性善论,反对荀子的性恶论。说:“命者禀之于天,性者命之在我。在我者修之,禀于天者顺之。愚鲁辟喭,皆道其所短,而使修之者也。”(《论语说》,转引自《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认为人性是天命的体现,人性本善。但对个人来说,性也有愚、鲁、辟(偏激)、喭(鲁莽)等不足之处,所以要加强修养,完善本性。开宋儒性命之学的先声。他十分重视仁义礼乐,提倡“明体达用之学”。他的弟子刘彝对“体”、“用”作了解释:“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封建纲常名教是“体”,依据纲常名教治事为“用”。认为不能以言取人。“古之取人以德,不取其有言,言与德两得之。今之人两失之。”(《论语说》、《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因为有德者必有言,而有言者不必有德。主张对人的道德评价要具体,切合实际,实事求是。赞成孔子称冉求“可使为宰”,又因其“聚敛不合正道”,鄙为“小子”;肯定管仲之功,曰:“如其仁,如其仁”,又因其之僭,鄙称“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同上)。胡瑷的主要著作有《周易口义》12卷,《洪范口义》2卷,均入《四库全书》;另有《论语说》、《春秋要义》、《中庸议》、《资圣集》等,大多已佚。现存的部分资料收集在《月河精舍丛钞》的《安定言行录》和黄宗羲《宋元学案》的《安定学案》之中。

胡瑗作品

周易口义 [ 胡瑗 ]

易学著作。宋倪天隐据胡瑗讲解记录撰成,因而以“口义”命名,又称《易解》。全书十二卷。选取《周易》“易”之“变易”一义立说,重在讲述人生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以教人修身治国之方。其卷首《发题》云:“盖变易之道,天人之理也。其书以义理为宗,程颐《易传》多引胡瑗之说,数次言及“予闻之胡先生曰”;朱熹《语类》称:“胡安定(学者称胡瑗为安定先生)《易》分晓正当。”可见其书在宋代已为以义理说《易》之宗。 查看详情>>

皇祐新乐图记 [ 胡瑗 ]

三卷。宋阮逸、胡瑗奉敕撰。阮逸字天隐,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人,生卒年不详。胡瑗字翼之,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仁宗景祐三年(1036)二月,诏令二人校定钟律,至皇祐五年(1053),乐成奏上,即为此书。旧本从明文渊阁录出,后有宋陈振孙跋。又有元天历二年(1329)吴寿民跋,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赵开美跋,叙是书原委颇详。逸、瑗以为黄钟之管积八百一十分,容一千二百黍。又以《九章》园田算法计之,黄钟每管长一分,积九分,容十三又三分之一黍。空径三分四厘六毫,周长十分三厘八毫。因算术不精,阮逸、胡瑗等得之于横黍而失之于围径。又以大黍累尺,小黍实管而自相矛盾。是书上卷具载律吕、黍尺、四量、权衡之法,皆以横黍起度,故乐声失之于高。中下二卷,考定钟磬、晋鼓及三牲鼎、鸾刀制度则精核可取。是书有《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第三集、影印《四库全书》四种本、《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 查看详情>>

洪范口义 [ 胡瑗 ]

二卷。宋胡瑗讲授,瑗门人编录。《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旧传为商末箕子所作,近人或疑出自战国时人之手。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询问治国方略,箕子依据《洛书》,详细阐述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祀、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九福等九种大法,此为《洪范》主要内容。汉儒自伏生下至京房、刘向诸人,以阴阳灾异附会其文、演为“天人感应”之说。至宋,又流为象数之学,唯辨《图》、《书》同异,经义越发晦涩。《洪范口义》为胡瑗对《洪范》所作说解,意在发明天人合一之旨,对旧说多所驳正,其中不乏精到之处。该书说解文字存于正文各句之下,前后贯彻,颇具条理。原书作一卷,久佚,《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录出,析为二卷。有张刻《墨海金壶丛书》本、阁抄本传世。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