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仲任
  • 性别: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
  • 出生日期:公元27年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出身“细族孤门”。少时家贫好学,常去书铺借阅。后到京师洛阳,受业于太学,师事著名文史学家班彪。好博览群书,而“不守章句”,常游洛阳书摊,过目即能成诵,勤于思考,不盲从传注旧说,“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学识渊博。回归故里后,授徒讲学。早年曾做过几任州、县的官吏(功曹、治中),多属幕僚性质,终因家世寒微,与权贵不合,辞官归家,于户牖墙壁各置刀笔,闭门不出,潜心著书。后同郡友人谢夷吾上书汉章帝,荐其才学过人,誉其为“虽前世孟轲、孙卿,近人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章帝特下诏征召他入京为官,王充适逢患病,未能成行。一直过着“贫无供养,志不娱快”的潦倒生活。汉和帝永元年间,病逝于家中。

王充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著书立说,曾作有“讥俗之书”、“政务之书”、“论衡之书”、“养性之书”(见《论衡·自纪篇》),但只有《论衡》流传至今。《论衡》30卷、85篇(今缺《招致》一篇),是他历时30年完成的。该书首先破除了对天神的迷信。他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了天的自然存在,否定了天的神秘性和神圣性,破除了当时的谶讳神学和各种荒诞虚妄的迷信观点。同时,他也否定了圣人“神而先知”、“圣贤所言皆无非”的错误观点。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由“气”形成,“气”是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他反对谶讳神学,以烛火喻形神,“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火灭光消而烛在,人死精亡而形存。”他否认“人之生而知之”,认为人要获取知识,必须用人的感觉器官同外界事物接触,通过耳闻、目见、口问才能获得,“知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在文论上,他注重文章的实用价值,要起到“匡济薄俗”、“劝善惩恶”的作用,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批判贵古贱今的错误文学观点,这对后世很有影响。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但其思想有很大局限性,在其论述天命时,认为“命”是“吉凶之主”、“自然之道”,这未免陷入宿命论的泥坑。

王充作品

论衡 [ 王充 ]

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撰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亡,实存八十四篇,共二十余万言。作者因感于“伪书俗文,多不诚实”(《自纪》),乃用三十余年撰成此书。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在宇宙观上,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以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代替神学理论;在认识论上,批判了唯心主义宣传的“圣人生而知之”先验论,强调学用一致,博览古今;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有善恶,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在形神关系上,提出精气必须依赖于形体,形体死亡,知觉即告停止的观点,批判了谶讳迷信的思想;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提出了“汉高于商”的发展进化思想;在学派关系上,对孔、孟、荀、墨、名、法、道、阴阳诸家,以及汉代儒士、道教和迷信思想,均有批判。此外,书中还有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因为本书是一部具有强烈战斗性的论著,所以它一问世,就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埋没,宋明以后才渐受重视。王充对西汉经学的“天人感应”和当时“谶讳迷信”的神学思想进行全面挑战,特别是他开创了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新阶段,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时代和科学认识水平的限制,使他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到“时数”的支配。这种唯心主义的命定论,自然会在本书中有所反映。本书明清以来版本颇多。今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公元1974年出版的以通津堂本为底本的校勘本。注释有刘盼遂《论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极便读者参阅。 查看详情>>

论衡全译 [ 王充 ]

《论衡》是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的重要著作。两千年来,《论衡》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奇书。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