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名:中孚
  • 性别:
  • 朝代:金代
  • 出生地:京兆府咸阳县大魏村
  • 出生日期:1112

王重阳(1112—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出家后改名王喆,道号重阳子,京兆府咸阳县大魏村(今咸阳市秦都区双照乡大魏村)人。道教全真教祖师。父名王百万,为当地豪门。王重阳排行第三。他自幼酷爱读书,聪颖过人,20岁时,经史百家无不贯通。重阳出身豪门,精通武术,中武举,久不得志。金正隆四年(1159)辞官入道,隐居终南山,在南时村作穴墓而居,称“活死人墓”。苦闷数年,创立全真教,立志“化人入道”。弃隐出世,在关中讲道传教。全真教以《道德清静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孝经》为经典,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通过“正心诚意,少私寡欲”的清修,达到“克己忍辱”的超脱境地。他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提出要“诱人还醇返朴”,“识本来之面目,使复之于真常,归之于妙道”。儒家的心性学术,佛教的寺院制度,都被他巧妙地吸收到全真教内。金天会八年(1130),咸阳被金人占领。第二年,王重阳打算应试科举,因冒犯师长而被摈弃。当时兵荒马乱,天灾频仍,民不聊生,咸阳及邻近的醴泉县(今礼泉县骏马乡)一带饿殍遍野,人自相食,他家久为富室,被饥民抢掠一空。事后,有司率领兵卒捕得领头饥民,意欲严惩,王重阳生性豁达,待人豪爽,叹道:“这是因为饥馑所迫我不忍心看其受戮,请全都释放了他们。”于是尽释不问,乡人都服其仁。天眷(1138~1140)中,王重阳改应武举。因其自幼读书之外,兼习弓马,善于骑射,加上臂力过人,竟以优异成绩得中甲科。他高兴之至,遂改名德威字世雄,期望将来能够飞黄腾达,光耀门庭。不料虽中武举,却只能充当一名征收酒税的小吏,于是愤然辞职,到渭河南面的终南县(今周至县终南镇)刘蒋村(今属户县)隐居。在此期间,他情绪极为消沉,终日沉沦于酒坛,国事、家事一概不问,过着自暴自弃的颓废生活。一度想皈依佛门,但未能如愿。于是放旷自适,似疯似癫,人们常常称呼他为“害风”(据《传灯录》:关中以疯癫为害风),遂有“昔日庞居士,如今王害风”之说。因他宣扬要人们顺应金人统治,故受到汉族民众冷淡,得到金人政权支持。起初汉人信奉的极少,传教八九年,仅有3个教徒。大定七年(1167),离开关中,到山东宁海(今牟平),以昆嵛山为中心传教,先后收了马丹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个汉人弟子即后世的“全真七子”,或称“玄门七真人”。大定九年(1169),王重阳率领几位高足欲回陕西。第二年正月初,途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王重阳去世。徒弟将其遗体送回终南县,葬于刘蒋村。他生前创立的全真派与传统道教有着明显的不同。全真派主张释、儒、道教同源,提倡“打坐”,戒酒色财气,奉行真功(即自我修行)、真行(即拯救他人),排斥符篆、咒术以及欲成神仙的炼丹术。王重阳去世后,全真派将其七位高足弟子称为“七真人”,并模仿禅宗的“五家七宗”之说,将祖师王重阳与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五位宗祖合称为“五祖七真”。元朝建国后,世祖忽必烈曾三次召见邱长春(即邱处机),对全真派极为推崇,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武宗海山加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作为道教全真派祖师。平生著述甚丰,据《道藏》所录,他的文章由弟子们汇编成《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等传世,作为全真教的经典。全真教在元代成为北方最大的道教教派。

王重阳作品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 [ 王重阳 ]

道家内丹学著作。金·王喆撰。书以师徒问答的形式,对祖宗、性命、根蒂、龙虎、铅汞、金公黄婆、婴儿姹女、心猿意马、宾主觉照、龙蛇、三宝、太上、出家、修行、长生不死、道、清静、三命、九星、九窍五刚、四时四大、三才、抽添火候、太上七返等二十四个内丹重要术语、口诀作了简要论述。如谓“性者,是元神: 命者,是元气。”性为主、为根、为龙、为铅; 命为宾、为蒂,为虎、为汞。“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 查看详情>>

重阳全真集 [ 王重阳 ]

一作《全真前后集》或《全真前后韬光集》。道教文集。十三卷。宋王重阳撰。成书于金大定二十八年 (1188年)。据大定二十八年(1188)范怿序:重阳逝世后,由门人收集遗文诗词约千余篇辑成,内容主要是“诱人还醇返朴,静息虚凝,养互初之灵物,见真如之妙性,识本来之面目,使复之于真,常归之于妙道”。在修炼方法上,力破金石符箓之法。一至八卷分别按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五绝、七绝、词等编辑,卷九为歌词诗、卷十为诗,卷十一至十三为词。内容多为题詠、述怀感事、赠答应酬之作,以诗词言志并宣传道教思想,成为以后全真道的一大特色。为研究全真道创教人王重阳生平思想的重要文献。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 查看详情>>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 [ 王重阳 ]

道家内丹学著作。金代王重阳撰。以问答形式论述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述去欲清静之修行、定性命积精气之诸法,又有三教合一之说。主要包括修真妙理、五行法诀、三乘妙言、富国安民诀、强兵战胜诀、金关玉锁定、三岛回生换死定、九曲黄河逆流定、芦芽穿膝法、七返还丹法、铁车黑牛功、肘后飞金晶、治疾病诀、刀圭法、天地交泰法、钟离背剑法、吕翁钓鱼法、九重铁鼓法、金鞭指轮法、降天关地轴法、玉女摸身法、陈抟大睡法等。盖王重阳早期之作,为研究全真道早期内丹说的重要资料。载《道藏》第七百九十六册。 查看详情>>

重阳分梨十化集 [ 王重阳 ]

道教著作。金代王喆撰,门人朱抱一编,二卷。卷首有宁海州东牟乡贡进士马大辨序,撰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癸卯(1183年),述马丹阳夫妇入道本末甚详。谓分梨十化者,乃王重阳初化马丹阳时,令其弃家学道,马丹阳夫妇未肯轻从,王乃锁庵百日,每十日索一梨分送马丹阳夫妇,自两块至五十五块。每分送皆作诗词歌颂,隐以内丹性命双修微旨,令其断妻子缠缚,脱家庭樊笼,断酒色财气,调和神气,返照心性,以求神仙之乐。丹阳悉皆酬和,由是达天地阴阳奇偶之数,明性命祸福生死之机,遂屏俗累,改衣冠,焚誓状,夫妇并出家从师。此集原为 《重阳教化集》之中集,《道藏》编者将其分出单行,共载王重阳与马丹阳夫妇唱和诗词八十余首。其中亦有见于《重阳全真集》、《渐悟集》、《神光粲》中者。载《道藏》第七百九十六册、《道藏辑要》 胃集。 查看详情>>

内修十论 [ 王重阳 ]

八仙吕纯阳之弟子--王重阳。宋末元初,陕西咸阳人。亲传弟子七真人立全真派。张三丰以内修十论为太极根基。王重阳祖师之十论,亦本斯旨也。山中人得此训言,又何必另寻瑶草,别采仙花。即此是长生药。不老丹也。恭录之,以示后之好道者。以神筑基,去污除垢平息贪欲之念,复清静无为之真。神合太虚,阴阳五行之气,合于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为一体,即天人合一之太极。以神化之动,自然圆合连贯,千变万化,神妙莫测,是为太极拳。千变万化之式,神而化之,如行云流水、涛涛不断,起无定式,收无定法。自由、自如、自在安然,是自然天赋人类自神所化之真太极拳。发挥人人自我之天赋,青出于蓝,胜于蓝。固守陈规、停滞不前,无新生命。应续真宗,创新迎未来。   查看详情>>

重阳立教十五论 [ 王重阳 ]

道教全真派著作。金王重阳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分十五节,以简要文字说明全真道立教宗旨及入门修炼准则。内容可分三类。首先论述全真道士日常修习法则,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等节。规定全真道士须出家住庵,奉守戒律,参究性命。施药济人,居处俭朴,择友高明。其次论述内丹修炼宗旨,包括打坐、降心、炼性、匹配五气、混性命等节。认为修道应以清静寡欲、定心住性,炼气养神为主,锻炼性命为修道之根本。最后论述修道者所应达到的境界,包括论圣道、超三界、养身之法、离凡世等节。认为修道者苦志多年,积功累行,方可超凡入圣。所谓超三界离凡世,并非肉体飞升脱离凡尘,而是身在人间而神游天上;形寄于尘中而心明于物外。故曰:「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则心神真性可居仙境。此乃全真道吸收禅宗思想,对早期道教肉体成仙说的重要修正。 查看详情>>

重阳教化集 [ 王重阳 ]

马丹阳门人朱抱一编。三卷。收录初化马丹阳时与马唱和之诗、词、曲二百余首,外《三洲五会化缘榜》一篇。前后有营丘府学正国师尹、宁海州学正范怿、宁海州学录赵抗、宁海州乡贡进士刘孝友、宁海州东牟乡贡进士刘愚之、登州黄山王滋序文六篇,皆撰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癸卯(1183年)。序谓王、马唱和诗词初由门人辑为 《下手迟集》、《分梨十化集》、《好离乡集》,三集共三百余篇,刊行于陕西。丹阳冠裳巨族,富甲宁海,重阳分梨十化并为诗歌以教之,丹阳遂因其教化而入道,故名。上集曰教化下手迟,次曰分梨十化;下集曰好离乡。此集专收劝世人入教之作,计百余首,约八千字。其中以收马钰入教诗作居多,颇具道教史料价值。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