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良(1198—1257?),字明辅,号荆溪,临海县城(今临海市)人。先师从陈耆卿,后学叶适。叶适称其“文墨颖异,超越流辈”。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国子学录、司农寺丞。淳祐二年(1242)除秘书丞,提举淮东。四年再除秘书丞。五年为两浙转运判官。八年以朝散大夫除直敷文阁、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兼权隆兴府,寻为湖南转运使。以太府少卿致仕。居官有节,因忤权相史嵩之罢职。寻卒。
刘克庄作挽诗曰:“水心文印虽传嫡,青出于蓝自一家。尚意祥麟来泰畤,安知怪鹏赋长沙。忤因宫妾头无发,去为将军手汙鞾。他日史官如立传,先书气节后辞华”(全祖望《跋休笔杂钞》),表明他是当时“直节侍臣”。幼时从陈耆卿学,亦曾登叶适之门。耆卿之统由其所传。认为“道公溥,不可以专门私,学深远,不可以方册既(尽)。贯群圣贤之旨,可以会一身心之妙。充一身心之妙,可以补群圣贤之遗。孰为异,孰为同哉!合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之说,溯而约之于周(敦颐)、张(载)、二程(颢、颐),合周、张、二程之说,溯而约之于颜(回)、曾(参)、思(子思)、孟(轲),合颜、曾、思、孟之说于孔子,则孔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孔子之学,即皋(陶)、益(舜臣)、伊(尹)、傅(说)、箕(子)、周(公)、召(公)之学。百圣而一人,万世而一时,尚何彼此户庭之别哉”(《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下》)。极力赞赏叶适之文,认为叶适之文“不为无益之语”、“不蹈袭”、“可资为史。”(《荆溪林下偶谈》卷二)为文有三要:“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同上)在学术上对很多前人的学术思想作出理智的评论,如韩愈言性三品,又以仁义礼智信言性,两者自相矛盾,孔子言“下愚不移”是指那些“自暴自弃”(同上书,卷一)的人,老子所答“问礼”之言即是《道德经》五千言之旨,“其论礼之意则是,其废礼之文则非。”(同上书,卷二)还阐述了“圣贤道统”,认为皋陶记“九德”、禹之“议论”,夔论“乐”、益之“告戒”、伊尹言“一德”、仲虺言“建中”、傅说言“学”、箕子言“九畴”、周公言“无逸”、召公言“敬德”,“此皆是道统之传。”(同上书,卷四)这就把儒家的道统人物增多了,道统内容拓宽了。著有《木笔杂钞》、《荆溪集》、(已佚)、《荆溪林下偶谈》。后者分四卷,皆其论诗评文之语,所见颇多精确。
四卷。宋吴子良 (1197—约1257)撰。吴子良,号荆溪,临海 (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进士,官至湖南运使太府少卿。著有《荆溪集》。此书凡四卷,所言均为论诗文之语。记事、议论、考辨相杂,每则之前皆有标题概括其主要内容。后人曾辑录其中作品评论和诗歌部分题为《吴氏诗话》,单独刊行。书中论文,主张“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强调应“行于自然”,反对“蹈袭前人”,主张“文虽奇,不可损正气,文虽工,不可掩素质”。论诗,主张既要讲究“如在目前”,又要讲究“语不多而味甚长”,并引入了 “境界”、“襟度”、“想象”等概念。今观此集,吴子良所论多属散谈,然却也涉及了为诗、为文的一些关键问题,有时确有精辟之见,对后人的研究和诗歌创作均有指导和借鉴的意义。此书有《四库全书》本、《唐宋丛书》本、《祕笈》本,并被收入 《丛书集成初编》。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