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德国杰出的诗人、戏剧家、狂飙突进运动和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父亲是个外科医生,后来在卡·欧伊根公爵军队里任下级军官。母亲是一个面包师的女儿。1768年,席勒进入拉丁语学校学习,准备将来进神学院。1773年毕业后,不得不进入军事学院。在那里他先学法律,后改学医。席勒在这里被禁锢了8年之久。这时,歌德以及其它狂飙突进诗人的作品、莎士比亚、卢梭的作品已在学生中广泛传播。席勒深受这些作品思想的影响,同时,开始了他的创作活动,并着手剧本《强盗》的创作。
1780年,席勒从军事院校毕业。1781年,《强盗》出版。剧本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大声疾呼,热情讴歌了一个以“反抗暴君”为己任的向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剧本扉页上写着:“德国将成为一个共和国,罗马和斯巴达与之相比,都不过是些尼姑庵。”“药不治者,铁治之;铁不治者,火治之。”这句名言成为贯穿全剧的战斗口号。《强盗》1782年初次在曼海木上演时,象干柴见了烈火,立即唤起了人民反抗暴政的激情,引起整个社会的轰动。他青年时代最杰出的作品是《阴谋与爱情》(1784)。作品以两个不同阶级的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题,展示了德国18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冲突。《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的成功,使席勒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著名作家。
1785年,席勒发表了名诗《欢乐颂》。这首诗后来由贝多芬谱曲作为第九交响乐的主题歌而闻名于世。1787年,席勒发表了剧本《堂·卡罗斯》。随后便转向历史研究,写了《尼德兰独立史》(1788)、《三十年战争史》(1791—1793)。由歌德推荐,从1789年起担任耶那大学的历史学教授。1791年,他开始研究哲学与美学,发表了一系列美学论文。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审美教育是使人民获得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1794年以后,席勒与歌德共同合作,相互启发,将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他的巨著《华伦斯坦》(1799)。这是以德国30年战争为题材的历史剧。后来又发表了《奥里昂的姑娘》(1801)和《威廉·退尔》(1804)两个剧本。
席勒一生不断与贫困和疾病进行斗争,以顽强的毅力创作了十几部剧本和许多不朽的诗篇,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
德国戏剧家席勒(1759~1805)青年时期的代表剧作,写于1783年。故事发生在德国一个封建小公国里,宰相瓦尔特的儿子斐迪南,爱上了平民音乐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他不顾阶级地位的悬殊和父亲的反对,毅然要与露易丝结婚。瓦尔特为了达到捞取政治权力的目的,强令斐迪南和公爵的情妇结婚,遭到斐迪南拒绝。瓦尔特便和秘书伍尔牧策划阴谋,先逮捕了米勒,然后告诉露易丝说,如果她能写一封情书给宫廷侍卫长卡尔勃,就可以使她父亲获释,并要她发誓保密。露易丝为救父亲,只得照办。他们还故意使“情书”落到了斐迪南手里。斐迪南质问露易丝,而露易丝却不能告诉他真实情况。绝望中的斐迪南给露易丝服了毒药,自己也服了毒,临死前,露易丝才吐露了真情。这一爱情悲剧,深刻地反映了18世纪德国市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对封建专制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同时也反映了进步青年要求打破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平等的思想。恩格斯称之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作者塑造人物善于刻划其性格的多面性,使人物真实可信,富有立体感。如斐迪南这个人物,他能认识到贵族阶级的罪恶,勇敢地追求真诚、平等的爱情;但他受阶级、家庭的影响,主观、偏激、爱妒忌,以致不能识破阴谋,毒死了自己的情人。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