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籍:希腊
  • 出生地:斯塔吉拉
  • 出生日期:公元前384
  • 逝世日期:前322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出生于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阿明塔的御医。前367年到雅典,进柏拉图学园学习和工作了20年。前347年柏拉图死后,去小亚细亚的爱索斯讲学。前343年,应马其顿王腓力的邀请担任王子亚里山大的教师。前335年回到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前323年亚里山大死后,由雅典迁往欧比亚的加尔西斯,次年病逝。亚里士多德对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美学等都有研究,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9页)。在哲学上,他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因长期受柏拉图哲学的影响,最终仍陷入唯心主义。实体学说是他的哲学的出发点,他认为具体事物是“第一性的实体”;种和属是“第二性的实体”。他批判柏拉图把具体事物说成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指出一般不能脱离开具体事 物而存在。列宁指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 ‘理念’的批判,是对唯心主义,即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列宁全集》第38卷第313页)他提出“四因说”,认为事物的生灭变化都有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并进一步把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统称为形式,认为形式和质料是结合在具体事物中统一而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形式和质料的区别是相对的。质料和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但他又认为质料是被动的、消极的因素,形式是主动的积极的因素。并提出存在着一种没有质料的纯形式,作为万物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最高原因,他称之为“第一推动者”,从而倒向唯心主义。他承认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感觉是认识的基础。但又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个别事物,是一种“卑贱” 的知识,理性的知识则是一般概念的认识,是“高贵的”知识,片面地夸大了理性的作用。他第一个系统地探索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强调逻辑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为只有经过逻辑证明的知识是科学知识,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每门科学都是通过演绎组织起来的逻辑体系。他对于概念 (主要是一些范畴)、判断和命题、演绎三段论、证明和逻辑谬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进行了论述。对科学认识活动中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作用和关系作出了说明,提出科学研究的归纳——演绎法,但他更重视的是演绎法。他将科学分为三类: ①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哲学);②实践的科学 (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③创造的科学,即诗学。在自然科学上,对物理学、生物分类学、解剖学和胚胎学等都发表过许多好的见解,但也包含着不少错误。这些错误的东西,连同哲学上的消极部分被中世纪的宗教所利用。在政治上,主张由奴隶主中人数最多的中等阶层实行统治。强调“美德是一种中庸之道”。认为艺术在“摹仿”个别事物时,目的在于使事物的一般特征得以表现出来。在教育上主张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要著作有《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论灵魂》、《诗学》等。

亚里士多德作品

形而上学 [ 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代表作。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吕克昂学院第11代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讲稿、讲义,他把当时所能收集到的遗稿加以分类编纂,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著作被编在一起,称之为《物理学》,而把讨论抽象问题的作品编在一起,取名即《物理学之后诸篇》,西方文字一律音译这一书名。由于中国古代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说法,而亚里士多德的这本书是研究个别、一般等抽象哲学问题的,故而称之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共14卷,由于是文章汇集,所以各卷、甚至各章节之间在结构上都缺少连续性。近代研究者认为这14卷可以分为4组:第1、3、4、6卷为第1组,主要研究哲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第1卷讨论哲学的形成和性质,介绍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关于世界的本原的看法。第3卷提出哲学应研究的十多个问题,例如一般和个别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本书的基本内容。第4、6卷回答哲学的对象和范围问题;哲学分为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前者研究存在本身及其固有属性,以及表述存在的最一般范畴和各门科学都应遵循的一般公理。第7、8、9卷为第2组,主要是关于实体的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部分。他认为实体是存在的中心范畴,是与一切事物相关的本原。在这里,专门讨论了他的哲学体系的三大基本理论,既实体论,形式和质料,潜能与现实。第10、13、14卷为第3组,批驳柏拉图主义者将数和理念看作独立存在实体的观点。第2、5、11、12卷为第4组,仍然是讨论哲学问题,但内容庞杂而不集中连贯。 查看详情>>

政治学 [ 亚里士多德 ]

又译《政治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代表著作之一。全书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探讨各种政治和道德的原则,是一部实现美德的学术著作。它第一次把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意在寻求理想国家和最好政治的基本形式,系统地提出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论。在亚里士多德整个社会思想体系中,政治学高于伦理学,并把道德放在一定社会政治生活中加以考察。在他看来,伦理学只是研究和解决个人的善的问题,而政治学则要研究和解决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善这样更为深广的问题,个人的美德只有在良好的政体中才能实现。他首先发现人是“一个政治动物”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善恶、正义等观念,在于人具有政治品质。从发生的次序来说,个人、家庭先于城邦国家,但从本质上说,全体大于部分,国家高于个人和家庭。建立城邦国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经济交往,更重要的是使全体公民过一种符合德性和最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从维护城邦制观点出发,为了调和阶级矛盾,批判了柏拉图的 “理想城邦” (即共产社会),提出了“理想政体” 和由 “中等阶级” 执政的理论。因为中产阶级既不偏袒富人,也不偏袒穷人,较其他阶级稳定。只有这个阶级执政,才能实现公正,使全体城邦公民过至善的幸福生活。同时他又提出用法律手段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把政治思想和伦理学结合起来,详细地研究了城邦整体的伦理和幸福。他探讨了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其中包括主奴关系中的伦理,个人和城邦关系中的伦理,公民和统治者之间的伦理,以及职业伦理等,并力图在各种伦理关系中,确立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原则。这既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又是一部伦理学著作。它和《尼可马克伦理学》一起,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完整体系。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