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班扬(英语:John Bunyan,1628年11月28日-1688年8月31日),英格兰基督教作家、布道家,著作《天路历程》可说是最著名的基督教寓言文学出版物。是和莎士比亚齐名的、同属英国文艺复兴后期的著名作家。他出身贫寒,16岁便应征参加了一场集宗教和政治于一体的双重战争,后来又经历了历时多年的生活和信仰危机。在多重的矛盾之中,班扬从1656年开始先后完成了《福音真理基要》和《律法和恩典的原则》等书。1660年查理复辟后,班扬因为信仰的缘故而遭到逮捕,开始了12年的监狱生涯。在漫长的监禁中,他写出了《圣城》和自传体小说《丰盛的恩典》,并在1667年—1672年问完成了《天路历程》的第一部。 班扬的这部寓言体作品被称为“具有永恒意义的百科全书”,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篇章。本书中的许多修辞造句也成了英语世界中广泛引用的谚语、俗语、成语和经典表达手法。许多文学史家将他和莎士比亚、米尔顿相提并论,把《天路历程》与但丁的《神曲》、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体文学杰作,班扬也被公认为英国通俗文学的鼻祖。 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英语文学作品,三百多年来,《天路历程》突破了民族、种族、宗教和文化的界限,风靡全球,被奉为“人生追寻的指南”,“心路历程的向导”。即便在非基督教文化的氛围中,它也是学术界最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迄今为止,这部作品在全世界各地已有多达二百余种译本,是除了《圣经》之外流传最广、翻译文字最多的书籍。
本书是英国文学巨匠约翰·班扬的一部寓言体小说。同他的另外两本代表作《天路历程》和《灵魂城圣战》不同,本书没有采用梦境或异域作为背景,而是直接讲述现实世界,通过“智慧人”和“侧耳听”两人的对话,讲述一个名叫“恶人”的普通英国居民的一生。 班扬借智慧人和侧耳听的口,对恶人的人生各阶段所作所为进行了评价,并规劝读者悔改,过敬虔的生活。从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班扬所代表的清教徒的道德观、生活观,他们对信仰的看法,以及他们所推崇的人生。 恶人虽生在教养良好的家庭,后来又在一位好师傅手下受教,却从喜爱作恶,幼时小偷小摸,长大吃喝嫖赌、坑蒙拐骗。他走上社会之后,生意破产,通过欺骗娶了善良的富家女为妻,还清债务,却虐待妻子。挥霍掉妻子的财产后,他又通过敲诈的方式致富。他曾患病卧床,以为这是神的惩罚,允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病好后就原形毕露。妻子失望透顶,伤心地死去。但后来,恶人再婚。从前他怎样对待妻子,他的续弦就怎样对待她。最后恶人悲惨地死去。 查看详情>>
英国作家丁·班扬(1628~1688)著。1678年伦敦出版。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西海的中译本。小说通过一个梦境写了主人公克里斯蒂安背着沉重的包袱在路上徘徊,不知何往。经传福音者的指点,他必须离开故乡“毁灭的城市”,朝着“天国的城市”前进。于是克里斯蒂安开始了他的天国历程。他的朝圣之旅体现了基督的一生。他所走的笔直而狭窄的路引导他走过沼泽,穿过绿林、翻山越岭,代表了人的坎坷曲折的道德生涯。他在开始时陷入“绝望之渊”的泥沼中与失望的诱惑相一致。在“困难之山”、“羞辱之谷”和“名利场”,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他受到的最后考验是被监禁在“怀疑城堡”,而他的逃脱最终证明了他抵御引诱的能力。克里斯蒂安最后在精神上作好了朝觐“天国”的准备;他旅途的最后路程——越过“愉悦山”走过“魔场”来到“比犬勤国”渡过“死亡河”,地入“圣城”。书中的讽喻意义是十分明显的。除宗教意义外,克里斯蒂安的历程也象征着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同时班扬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英国乡村路上的一些景象和许多人物,如“无神论者”、年轻的“愚昧无知”、“马屁先生”、“爱钱先生”等,他们既代表抽象的概念,又是有血肉的活人。班扬把他们的动作和谈话写得非常生动具体,因此可以把班扬看成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天路历程》是宗教文学,同时又属于民间文学。班扬为他的宗教信仰曾两次入狱达12年之久。《天路历程》的三分之二成稿于服刑时期。《天路历程》对后来英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世界名著之一,被译成100多种文字和方言。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