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558-638)初唐杰出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虞荔之子。性沉静寡欢,于学问之事,兢兢业业。少年时和兄长世基同学于吴郡顾野王,历经十余年,殚思竭虑,精益求精。后由徐陵有名。又从同郡沙门智永学书,尽得右军笔法,由是名噪一时。初仕陈、隋,终入唐,太宗引为秦王府参军。贞观七年授秘书监,封永兴县子,八年进封县公。故后人亦称虞秘监或虞永兴。太宗尝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有一于此,是为名臣,而世南兼之。”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懿。
工书法,承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传授,勤于学。相传其常卧于被中画腹习书,尽得二王法。又结合隋人楷法、魏碑佳品,开创出更加接近晋人楷书之“唐楷”——唐人时代风格之代表作。其书笔致圆融遒丽,外柔内刚。尤精神内守,以韵取胜。初看似温和有余,再看则筋骨内含,是大楷书法艺术历程上之进步。与欧阳询同步书坛,并称“欧、虞”,成为初唐楷书生力军。后增褚遂良、薛稷,为唐初四大家。唐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之下品,评云:“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鹓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唐窦蒙《述出赋·下》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世南尝自谓:“余尝梦吞笔,又梦张芝指授笔法,方悟作书之道。”这当然有些离奇。他的书法源于勤学,即使卧时,亦于被中画腹习字,其勤奋如此。他讲究书法之神韵,曾云:“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道,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明项穆《书法雅言·正奇》云:“世南传之智永,内含刚柔,立意沈粹。及其行草,遒媚不凡,然其筋力稍觉宽骳矣。”清梁巘《评书帖》谓其书“骨力遒劲,而温润圆浑”。
传世书迹有石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昭仁寺碑》及行书《积年帖》、《借乳钵帖》、《枕卧帖》、《蔬会帖》、《翰墨帖》、《贤士帖》、《汝南公主墓誌铭藁》、草书《论道帖》、《关内帖》、《前书帖》、《临张芝平复帖》等。著有《书旨述》、《观学篇》、《笔髓论》。其《笔髓论》兼论字体、执笔法及行、草、真各体笔法等。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旧唐书》卷七十二、《新唐书》卷一百二皆有传。
又名《书旨术》。一篇。书论。唐代虞世南撰。此篇是通过人物对话随记年代、考究兴亡,简述书体源流变化的作品。其论从元龟者举而叙之,先以“至于唐、虞,焕乎文章,畅于夏殷,备乎秦汉”概略述之,然后自史籀起分述,其内容大体围绕书体的来源、产生原因、实际应用及发展变化等项进行,直到今体。文章语意连贯,内容互有衔接,对源远流长的书体变化可成纵观。“剖析前古,无所不工。八体六言语,必撰其理,俯拾众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篇末阐明“书法玄微,其难品绘,今之优劣,神用无方,小学疑迷,惕然将寤。而旨述议,其可闻乎?”今有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刊本。 查看详情>>
隋代的一本著名类书。虞世南编。“北堂”是隋秘书省的后堂,编者就是在北堂抄辑群书中可以作文用的参考材料编成此书的,故名《北堂书钞》。《北堂书钞》的卷数著录不一,现在见到的为160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共十九个部,851类。此书内容是搜集摘抄古籍中可供吟诗作文用的典故、词语和一些诗文的摘句,分门别类地编辑而成。它的体例是在每一个类目里把文籍中有关的材料汇集起来,每一事摘出句子用大字登载,而后把每个文句的出处、上下文以及有关的解释用小字注在下面。注文中有时有虞世南的按语。不过此书由于在明、清刊刻之前,长期以抄写流传,遂造成许多混乱,内容体例也不一致。《北堂书钞》所引书籍是隋以前的旧本,据统计,除集部外约八百多种,而且多是三代、汉、魏,迄于宋、齐时的书,现在十之八九已经不存,因而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古类书。而且由于石室类书残卷和《编珠》的分量都很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古类书仍当推《北堂书钞》为首。此书在清代汉学家治理古籍的工作中,和《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类书共同起过重要作用,当时被合称为“四大类书”。 查看详情>>
唐虞世南著。论述书法艺术,分《原古》、《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七节。认为书法艺术之美来源于客观自然,其“动静”禀于“阴阳”之气,其形体模拟“万物”之象;又是艺术家“心”、“性”的表现。强调艺术家审美思维的重要,认为领悟书法之美须资于“神遇”、“心悟”。若“心悟于至妙”(《契妙》),则“书契于无为”、“契以天真”。能在“至微至妙”的审美思维统帅下,自然而然地臻于妙境,不假勉强造作,亦非言语所能说明。因而强调作书时须“引兴”、“取兴”,激发、保持审美兴会,“兴尽则已”(《释草》)。作书前须“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使心“契于妙”(《契妙》),达到兴会淋漓、审美思维积极活跃的妙境。审美思维之重要,犹如国之君,其“妙用无穷,故为君也”,而“手为辅”(《辨应》)。“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释真》)。强调书法中和之美,“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则冲和之谓也”(《契妙》)。收入康熙静永堂刻本《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全唐文》,二本文字略有不同。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