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04)间,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慕其才华,累召不应。二十三四岁时,应南阳太守鲍德之邀,出任主簿。元兴(105)初,衡因王侯以下豪侈过度,仿班固《两都赋》而作《二京赋》,以讽时弊。安帝以其有名,善机巧,精于天文、阴阳、历算,特征公车,拜为郎中,迁尚书郎,转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著《灵宪》、《算罔论》两部天文学著作,又制成浑天仪。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阳嘉元年(132),制成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尝作《应间》赋,宣称决不“捷径邪至”,“于进苟容”,钻营取宠,甘愿“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以明其致力天文和学术之志向。阳嘉(132—135)中,针对当时图谶之风盛行,上疏求禁绝。后迁侍中,为帝赞导诸事,顾问应对,讽议左右。因触怒外戚和宦官,遭宦官谗毁,遂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衡不愿六居机密,上书请求专事东观收检遗文,补缀《汉书》,定汉家礼仪。顺帝不允,遂在永和(136—141)初出为河南和间相。在职三年,树威严,治法度,清奸党,郡中大治。时值衰年,便作《归田赋》,上书乞骸骨。顺帝复征拜为尚书,未期年而卒。张衡所处之时代,乃东汉从安定渐趋衰落之时代,政治十分昏乱。他从唯物论观点出发,驳斥了图谶迷信,批判了腐败的外戚宦官政体,主张礼义治国,除奸用贤,遵节俭,尚朴素,为无为,事无事,永有民以孔安。这些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众多奏议和《二京赋》等大赋作品中。他的作品大都“依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芬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四愁诗序》),抒发自己想往贤人、忧国忧民的忠君爱国思想。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继承了汉大赋的辅张扬励,又融进了讽谏议论,为汉大赋之集大成者。同时,又开创了一种抒情小赋,使汉赋转入新境界。其完整的赋作有《温泉赋》、《应间》、《思玄赋》、《二京赋》、《南都赋》、《归田赋》、《髑髅赋》等8篇,其它如《舞赋》、《羽猎赋》等均残缺散佚。作品题材广泛,上至王侯下至百姓,讽谏议论,言情状物,无所不涉。长篇极轨的大赋,抒情清丽的小赋,诸体皆有。“文以情变,绝唱难踪。《两京》宏富,《归田》标举,《思玄》飘渺,《髑髅》伤情”(何沛雄《读赋零拾》)。但作品中仍有过于铺张、呆板、堆砌、雕琢之处。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把大赋推向最高峰,开辟了抒情小赋新途径,又创制以《四愁诗》为代表的新体七言诗,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崔瑗称其“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河间相张平子碑》)。郭沫若誉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张衡碑记》),恰如其分。《后汉书》本传载衡著有“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间》、《七辨》、《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其集11卷,大多散佚。明代张溥辑有《张河间集》43篇,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辞赋名篇。东汉张衡作。《文选》见载。二京,指汉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后汉书·张衡传》云:“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仍成。”一说:“昔班固覩世祖迁都于洛邑,惧将必逾溢制度,不能遵先圣之正法也,故假西都宾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邑之议,而为东都主人折衷以答之。张平子薄而陋之,故更造焉”(《艺文类聚》载《西京赋·序》)。上篇《西京赋》,假借凭虚公子之口,先状西京地理形势之优越、高祖之定都,随即从各方极力铺陈西京的豪华奢靡:宫廷建筑的宏伟、城廓宅第的宽整、市场的繁荣、商贾的欺诈、游侠辩士的豪为、郊畿的殷富,及上林禁苑的游猎水嬉、百戏淫乐等。下篇《东京赋》则借安处先生之言,追溯历史,从周姬之末“政用多僻”,到西秦“思专其誃”的破灭,再历数两汉各代帝王,赞美了汉高祖、文帝、武帝、光武帝等的文治武功,又极状洛阳形胜,汉室仪轨等。《西京》意在讽谏,暴露了王室的腐败,反映了某些社会现实;《东京》旨在陈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文章描摹宏富,变化多端,辅陈夸张,跌宕有致,议论真切。晋夏侯湛《张平子碑》称其“《二京》、《南都》,所以赞美畿辇者与雅颂争流,英英乎其有味与。”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张衡《二京》,迅拔以宏富。”文章旨在超出《两都》,极力追求完备,铺叙夸饰之不足,则继以风发议论,成为京都大赋长篇之极轨。既是汉代最后一篇京苑大赋,也是前人赋宫殿游猎山川京城的集大成之作。 查看详情>>
中国古代天文学著作。东汉张衡撰。原书已经散失,仅在《后汉书·天文志》中保存了一些内容,共一千七百余字。据学者研究,该书是一部与《史记·天官书》相类似的作品,描述周天星官的位置、星数、占星意义等。《隋书· 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 志》皆作一卷。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 书》、洪颐煊《问经堂丛书》、《经典集林》、王谟 《重订汉魏地理书钞》皆辑为一卷,《说郛》弓六 十亦有辑本。内容为阐述古代的宇宙和天体理 论。发挥《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义,推 测宇宙是由寂冥无象的“汉倖(一作茎)”、萌而 未兆的“太素”、阴阳动静的“元气”和有形有象 的万物所构成。认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 穷”,它没有起点与终点,强调人们对宇宙的认 识是从“未知”向“知”逐渐转化的过程,并非定 论。以“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 景”为喻,科学地解释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 月食是由于地影遮蔽了月亮所致。探讨了紫 宫、太微、明堂、大角、天市诸星位置,提出行星 运行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的见解。但也 包含“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五纬经次,用告祸 福”等迷信成分。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